《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真希
真希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查看真希个人资料   给真希发悄悄话   将真希加入好友   搜索真希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真希发送电子邮件      

六一安全警示:儿童安全出行几个坏习惯
当汽车走入家庭,我们的生活半径开始扩张,从城市走向郊区、从轿车到越野、从追逐外观到追逐安全指数,我们对车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

  在这个六一儿童节档期,我们不说车,我说说汽车生活以及和孩子相关的安全问题。买车时我们比较各种参数,安全气囊、后防撞梁、汽车五星碰撞指数,我们像行家对着各种车型指点江山,对车我们如此上心,但是在对待驾乘人员时,特别是对待小朋友的安全时,我们却很马虎大意。虽然目前国家对于保障儿童乘车安全出台的政策法规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家长相关意识仍然薄弱,儿童常常在缺乏安全保护的情况下乘车。

  我们从不否认自己深爱着我们的孩子,可是当我们带着孩子乘车出行时,我们都将这些抛之脑后,我们不缺对孩子的爱,我们最缺的是对“安全精神”敬畏。汽车撞击是车内14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一死因,在西方婴幼儿童乘车使用儿童汽车安全座椅是由法律规定并强制执行的。可是国内绝大部分家长都没有使用儿童座椅的认知和习惯。据交通部门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超过1.85万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交通事故,平均每天超过50名。带着儿童安全乘车出行的几个坏习惯,经常有人提醒你,而这些坏习惯你们都改了吗?

  坏习惯一:坐车抱孩子,你的怀抱真的保护不了孩子的安全
  
  孩子那么小坐车,我得保护他,抱着他才安全。这不仅仅是爷爷奶奶表达爱的一种方式,很多年轻的父母都会这么干。而当遇到危险情况比如剧烈碰撞需要急刹车时,在惯性的作用下,孩子也会脱手而出。通常由于紧挨着家长由于惯性的影响,还有可能对孩子造成挤压。

  坏习惯二:独自留孩子在车内,你的粗心大意可能会酿成大祸。
  
  我们经常会为因为被家长无意困在车内的出现危险的孩子而焦心,但是我们的“安全精神”只存在那么短暂的几分钟或者几天,之后我们又都会忘却。很多家长还是会讲孩子锁在车内,原以为十分八分钟内返回以为无大碍,可是偏偏出现意外,遇上的那个熟人、要谈的重要的事都成为我们忘记孩子的理由。

  如果在遇上夏季阳光暴晒车内温度快速飙升,在封闭闷热的汽车中,孩子很容易中暑或者直接被闷死,这样说够严肃吗?

  坏习惯三:孩子头伸出天窗,你以为开的是敞篷跑车
  
  在旅途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孩子站在车内,将脑袋伸出天窗,一脸兴奋的表情。这是极其危险且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方式。在行车过程中如果遇到突发情况,儿童受到伤害的可能性极高,甚至有时候天窗遥控失灵,孩子可能会被天天活活夹死,这还不够恐怖,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那么极小的概率被我们碰上,那真的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坏习惯四:儿童坐副驾驶,你是在拿孩子的命在开车
  
  国家政策已经规定,不满十四岁的儿童不允许坐副驾驶,但是我们在行车过程中还是看到无数这样多的家长。儿童坐在副驾驶他们容易对仪表盘各种按钮产生兴趣,特别是当紧急刹车时,在惯性作用下孩子就会像子弹一样撞向前方,从而导致重伤或死亡;即使儿童被安全带束缚在座椅上,他的颈部仍然会在紧急刹车中受到致命的冲击。同时,副驾驶座位的安全气囊对低龄儿童来说,也会存在极大的隐患。当儿童与气囊仪表板距离非常近的时候,气囊爆开时与儿童头部的瞬间接触力可高达几百公斤,远远超过儿童的承受能力,可能会造成儿童窒息甚至颈椎骨折等伤害。

  坏习惯五:车内吃零食,你以为你在开着移动房车?
  
  车内吃零食,你以为你开的是房车?吃着火锅开着车,享受大好人生?糖果、果冻、棒棒糖等零食,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急刹车、碰撞或者颠簸路面,零食可能会被误吸进气管引发梗阻窒息,一些坚硬的物体还容易刺伤孩子。

  你不要命也就算了,千万别拿孩子当试验品好吗?

  坏习惯六:上车不上儿童锁,你真的把孩子当成木偶?
  
  很多家长马虎大意,开车不上儿童锁,儿童在后排东摸摸、西玩玩,很容易导致出一些安全事故,你以为开个窗户没事,要是孩子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把车门拉开呢?

  为了防止儿童从后面打开车门,现在大部分车型都在后门加装了特殊的锁止功能。该功能开启时,后排车门只能从外面打开,避免了儿童无意中打开车门而造成的危险事故。当车门闭锁状态下发生碰撞,车门锁会自动解除,这样,车内儿童可以及时打开车门脱离险境。
(此文由webmaster在2015-06-01 16:42:17编辑过)
2015-06-01 16:41:14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277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