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无风即风
无风即风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查看无风即风个人资料   给无风即风发悄悄话   将无风即风加入好友   搜索无风即风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无风即风发送电子邮件      

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东西,千万别丢失!

20131114025530387.jpg


  一般来讲,健康的人在自己的童年,尤其是2~3岁前获得了足够的爱,所以,他们的内心深处相信,真相意味着爱。所以,他们喜欢真相,哪怕真相起初非常痛苦,他们仍深信这个痛苦是抵达爱的途径。相反,不健康的人,他们在童年收获了太多痛苦,所以,对他们来讲,真相意味着痛苦,所以他们讨厌真相,哪怕真相一开始意味着快乐,他们仍深信这个快乐的背后藏着不可预知的痛苦。

  所以,爱比什么都重要。但可惜的是,初为父母的人,经常会急着塑造孩子,甚至对很小很小的孩子施以暴力,期望以魔鬼手法把孩子变成天才。这种手段只能适得其反。

  3岁前的孩子,他们最主要的学习内容不是知识,而是关系,就是父母与他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他以后的人格基石。

  如果父母与他是充满爱、尊重、信任与宽容的好关系,那么就会在他心里埋下爱、尊重、宽容、信任和独立等种子,他长大后会自然而然地热爱真相。如果这个关系是充满暴力、责骂与教条的坏关系,那么就会在他心里埋下恨、敌意、不信任与僵化等种子,这个孩子会一直惧怕真相,为了远离真相发展出形形色色的欺骗别人和欺骗自己的方法——这些方法,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


W020150814355275750564.jpg


  “唯我独尊”———婴儿式的自欺方式

  最具杀伤力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在1岁前形成的。英国女心理学家梅兰妮·克莱因经过多年细致的观察发现,婴儿天生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同时又有对死亡的恐惧,而最亲近的人———妈妈的爱是最能化解婴儿的死亡恐惧和攻击性的。

  这一阶段的婴儿一开始是天然自恋的,他觉得全世界和他自己是融为一体的,妈妈尤其如此。他没有多少探索能力,只能通过妈妈来实现他的“全知全能”幻觉:他饿了,妈妈的乳房就会送上来;他冷了,妈妈会把他抱在温暖的怀抱里;他拉屎撒尿感觉到不舒服了,也会有妈妈来为他处理一切……所有这一切细致的照料都让婴儿感觉舒服极了,他会觉得自己真的好强大。这种良好的感觉是他以后的健康自恋———自信的基础。

  但是,如果婴儿遇到的是一个“坏妈妈”,她不仅对婴儿疏于照料,屡屡让婴儿产生受挫感,也无法体验到婴儿的情感并与之共鸣,更不能容忍婴儿的攻击———譬如婴儿咬痛了她的乳房,甚至反而对婴儿的攻击还以惩罚。更糟糕的是,把婴儿当作自己糟糕情绪的发泄对象。或者,她的情绪变化非常快,无法给予婴儿稳定的爱与照顾,那么,这个弱小的婴儿就会遭受不能承受的痛苦,他必须发展出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从而不再面对来自妈妈的攻击,以及自己的糟糕感觉。


372682_336966498_w1280p.jpg


  这一阶段产生的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五种:病理性投射、病理性否认、病理性分裂、内投射、投射认同。

  (一)病理性投射

  婴儿会习惯性地把自己不能接受的东西投射到妈妈身上,譬如在追逐一个玩具时失败了,他哇哇大哭,但他的动作显示,他是在斥责妈妈“没用”,这其实是他觉得自己没用的感觉的投射。

  碰到一个好妈妈,这样的挫折事件尽管会发生,但不会太频繁,婴儿的投射就不会成为一个习惯。但是,如果碰到一个糟糕的妈妈,这样的挫折频频发生,婴儿的这种投射就会成为一种心理定势。等长大了,这样的人就会把一切糟糕的感觉和冲动都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都是别人把自己的事情搞砸的,而他不负任何责任。

  婴儿产生这种投射是正常的,但如果一个成人总使用这种投射,那么他就多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譬如受迫害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这种病人总认为有人在追杀自己,这是典型的病理性投射。

  (二)病理性否认

  一些父母不仅“天才教育从娃娃抓起”,而且明显没有耐心,他们会对很小的孩子施以严格的管教,甚至不惜采用暴力折磨手段。这是很可怕的,因为这样的孩子势必会屡屡产生受挫感,他的自尊会在拔苗助长式的天才教育和父母不断的惩罚中遭到严重打击,如果这种事情在不到一岁大的婴儿身上屡屡发生,那么这种孩子就可能会发展出病理性否认的心理机制。即,对自己不好的一面完全视而不见,所以尽管屡屡受挫,但他不认为自己不行,反而会认为自己非常强大,非常有才能。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可能会变成伟大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病人,觉得自己是世界上的伟人,譬如“爱因斯坦第二”“我是上帝”等。他们也有可能成为伟大恋爱幻想狂,幻想自己是某名人的恋人,从而成为这些名人的噩梦。他们也可能会变成表演型人格障碍。

  当然,婴儿偶尔动用一下这样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完全正常的。

  (三)病理性分裂

  一些妈妈情绪很不稳定,一会儿对孩子非常温柔,一会儿突然变得暴力。婴儿无法处理这么复杂的信息,如果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他就只会形成分裂的心理防御机制:当妈妈爱自己的时候,就认为妈妈是个完美妈妈,没有一点缺点;当妈妈不爱自己的事情,就认为妈妈是个最坏最坏的妈妈,没有一点优点。

  持有这种心理机制的孩子长大后,有可能会患上自恋型人格障碍,其特征是,在刚建立关系时把对方夸得“人间少有,世上无双”,但一旦产生了一点矛盾,他就会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也有可能会变成边缘型人格障碍,一会儿对你无比甜蜜,一会儿又无缘无故地变得冷若冰霜、恶语相向,并且情绪转变得极其迅速。

  (四)内向投射

  病理性投射是外投射,是婴儿将不好的东西投射到妈妈身上。内向投射则相反,是将不好的妈妈吸纳到自己身上。

  婴儿有时候的呕吐,是因为内向投射的结果。他必须吃奶,否则会死;他必须把“坏妈妈”的一些内容投射到自己身上,否则无法与妈妈维持关系。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呕吐,其象征意义是要把“坏妈妈”呕吐出来,而且这种方式中的敌意不为妈妈所知晓。

  一些女厌食症病人,表面上对父母非常依赖,什么事都离不开父母。但如果探究内心深处就会发现,她们对父母相当厌恶。但是,无论自己还是父母都不能接受这种厌恶情绪,所以她只能把这种情绪压抑到潜意识里去。至于呕吐,就是对这种厌恶情绪的潜意识表达。这样一来,她就又表达了厌恶,又不至于被父母觉察。

  (五)投射性认同

  婴儿将一些情感投射到妈妈身上,妈妈对此无意中认同了,这就是投射认同。譬如,婴儿天然具有攻击性,他把这种情感投射到妈妈身上,妈妈于是也产生了攻击情绪,而婴儿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责任,全是妈妈的错。

  这时,好妈妈会压住攻击情绪,反而报以爱与关怀,于是,婴儿的攻击性被化解,婴儿会从此变得越来越好。但“坏妈妈”在产生攻击情绪后会感觉到很不痛快,于是将这种攻击情绪又还给婴儿,而婴儿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她是个“坏妈妈”——就由此得到验证。

  当这种婴儿长大后,他会将自己的敌意投射到周围人身上,周围人也回报以敌意,这时候,这个人就会感慨:“看到了吧,这个世界多么邪恶!”他会觉得,自己完全无辜,一切都是别人的错,他会讨厌反省。但正常人一反省,就会明白,没有谁完全无辜,如果关系里有恶的产生,那自己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参与。

  在这五个心理防御机制中,内向投射和投射性认同的杀伤力相对比较小一些,但病理性否认、病理性投射和病理性分裂是所有心理防御机制中最糟糕的,它们会严重损害病人的现实觉知能力,让病人彻底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不能自拔。这三种心理防御机制也频繁地出现在最恶劣的心理疾病中,譬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边缘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等,这些病人治疗起来也尤其困难。


  如果一个人在1岁前受到了足够好的照料,没有极其特殊的原因,他是很难形成这三种心理防御机制的。

  “我很干净”———幼儿式的自欺方式

  婴儿式的心理防御机制,其特征是维护自尊,可概括为“好的是我的,坏的是你”,这是由婴儿的自恋特点决定的。而2~3岁的幼儿,则会发展出新的心理防御机制,其目的是为了压抑自己具有威胁性的情感,它们的表现更富有戏剧性,但其对现实觉知能力的杀伤力较轻。

  幼儿这一特点,是由其新的任务决定的,这一阶段的儿童,会从大小便中获得快感,但父母会对其大小便进行训练。如果训练得过于严格,而且父母对于大小便的性意味过于敏感,那么幼儿就会形成一种认识:欲望和情感是非常脏的。为了压抑“肮脏”的欲望和情感,幼儿就会发展出各式各样的心理防御机制来,以表示自己很“干净”。

  理智化

  理智化即不带情绪、情感地看问题。如果父母很刻板,他们就会难以忍受孩子太活跃太热情,而孩子也只好向他们学习。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变成一个理智化的成人,很难说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话,无论说什么都是非常理智。

  理智化在强迫症病人的身上表现得很明显,他们说起事来条理非常清晰,但很平淡,很少带情绪色彩。

  压抑

  所有的心理防御机制目的都是为了压抑,但严格意义上的压抑会让一个人彻底忘记一件事。譬如,受过残酷虐待的幼儿,会彻底忘记被虐待时的细节。一旦这样做过后,压抑就有可能成为习惯,以后发生类似的糟糕事件时,他会再次采用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把那些糟糕事件彻底忘记。

  情感隔离

  即不掺杂情感成分地面对问题。

  譬如,丈夫遇到了车祸,警方打电话通知妻子,妻子刚听到时会冷漠地说:“哦,是吗,知道了。”好像一点都不伤心,但刚放下电话,就突然泪如泉涌,然后号啕大哭。她一开始就是情感隔离,这样做可以给自己一个缓冲的空间。

  反向形成

  本来产生了负性的情绪,但却表现出友好的行为。譬如,妹妹非常嫉妒姐姐的一口好牙齿,希望她的牙齿比自己的还要丑陋,但她却递给姐姐一杯牛奶并说:“喝下它吧,对你的牙齿有好处。”

  如果父母对幼儿太过于严厉,给了他太多规矩,不容犯一点错,不容有一点不“道德”,那么幼儿很容易发展出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小时候,这会防止招致父母的惩罚,但长大后,这样的人就很难维护自己的利益。

  譬如,同事非常严厉地斥责自己。事情刚发生的那一刹那,他产生了愤怒情绪,但他立即把愤怒压抑下去———甚至一点都体验不到,反而会堆笑说“对不起,都是我的错”,并且他意识上还真是这么想的。

  在社交焦虑障碍中,这种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非常常见。

  置换

  “肮脏”的情绪没有被压抑下去,只是放到了另外一个对象上,这就是置换。

  譬如,一个幼儿绝对不能向父母表达任何不满,否则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在最不满的时候,这个幼儿甚至会诅咒父母去死。但是,这个念头刚一产生,他就被吓坏了,自己无法接受,也惧怕父母的惩罚。于是,他就找另外一个对象来替代。一些孩子之所以怕蜘蛛、怕老鼠、怕开阔地带、怕闭塞空间……实际上,是恨父母,或者怕父母的管教。

  置换是恐怖症的心理机制。譬如,一个女病人,一次和婆婆一起坐车过桥,过桥的一刹那突然产生了要开车冲下河,和婆婆一起去死的冲动,她立即将这个冲动压下去,甚至以后也记不起来自己曾想过“谋杀”婆婆。但是,她从此以后就有了“桥恐怖症”,她再也不敢过桥了。很明显,她是把对婆婆的愤怒情绪转移到桥上了。

  转换

  心理性痛苦变成躯体症状,就是转换。

  一对夫妇经常吵架,并且会大打出手,忽然有一天,他们3岁大的儿子肚子疼,疼得死去活来,但去医院检查又没有任何问题。实际上,这是幼儿动用了转换心理防御机制,他幼小的心理无法承受父母整天吵架的痛苦,于是将其转换到躯体上来。结果,医生打了一针特效药水———实际上只是“生理盐水”,孩子就不肚子疼了。

  然后,父母还是没有收敛,仍然不断吵架,结果有一天,他失明了,这其实只是心理内容的表达“我不想看到你们整天这样吵”,后来又给一针“特效药水”治好了。

  转换是癔症的心理机制,经常使用这种办法的孩子,长大以后会经常有癔症发作。


20130510171451001.jpg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自动进行的潜意识活动,可帮助人们保持一种心理平衡,不被来自潜意识的强烈情感体验所伤害。

  所有的心理防御机制的核心作用都是压抑,即把不能接受的思想和情感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以让自己感觉舒服一些。不过,被压抑的内容不会消失,它在潜意识中仍然具有强大的能量,会让我们感到威胁。一旦这种威胁被我们察觉,我们就会调动各式各样的心理防御机制,对被压抑的思想和情感进行种种粉饰工作,最终以自己可以接受的、伪装的形式呈现出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有些时候,心理防御机制可以避免我们被不可承受的重大打击所击倒。譬如,当听到最亲近的人逝世时,我们的第一反应经常是否认,这种否认就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让我们暂时远离不可接受的真相,这就给了我们缓冲时间,更强大的潜意识会对这一信息进行我们觉察不到的处理,然后相对弱小的意识才有了接受这一可怕信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心理防御机制就像是止疼药,它可以暂时地减少心理的疼痛,但它不会令引起心理疼痛的问题消失。

  所以说,心理防御机制有其积极意义。不过,如果心理防御机制太多,太过于复杂,或在一个人的心理世界中占据了太重要的地位,心理防御机制就会严重损害一个人的现实觉知能力,这时的心理防御机制就可以说是病态的。

  心理防御机制形成于童年,越早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越顽固、对人的现实觉知能力的伤害力就越大,而越晚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就越容易给我们修正并放弃。

  健康之道——给他一个好关系

  幼儿期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不像婴儿期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那么糟糕,但它们一样会严重削弱一个人的现实觉知能力,并导致神经症、人格障碍等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的产生。

  并且,就算相对比较“好”的心理防御机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现实世界,阻止我们迈向罗杰斯所描绘的那个健康境界“我的意识与我的内心体验相一致,我对人讲述的又与我的意识相一致”。

  如果你初为父母,请切记:

  在婴幼儿期,爱远比教育更重要,一个健康、和谐而亲密的亲子关系远比更多的知识更重要,这是人格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内容,所谓的情商也是由此形成基础。

  所以,与其急着给你的孩子正确的、好的知识,不如给他一个好的关系,爱他,同时尊重并鼓励他的独立。

  还请切记,你与孩子的关系,是他以后一切行为的基石。如果你既爱他又尊重他,那么他长大后就会爱一切,他会像你爱他一样爱你、爱恋人、爱朋友、爱知识……爱真相。(来源于网络)


2015-10-27 15:15:43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476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