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桐阳妈
桐阳妈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3985
魅 力 值:379
龙    币:2629
积    分:2572.2
注册日期:2010-11-15
 
  查看桐阳妈个人资料   给桐阳妈发悄悄话   将桐阳妈加入好友   搜索桐阳妈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桐阳妈发送电子邮件      

父母是爱还是祸害?在于你的选择

文/桐阳妈

有一些父母给我留言,说心理学圈子三位大咖:李雪,武志红,徐凯文在微博上争论。一些父母问我支持谁的观点?也有父母问我的看法。

今天抽时间把三位的文章都看了。

简单说一下他们的事件:

缘起李雪的一段微博:“有的父母总是逮个鸡毛蒜皮的事情反复攻击羞辱孩子,闹得好像天大的事儿一样,因为这样逼疯孩子,会感受到放松舒爽,跟吸毒成瘾差不多。当孩子被洗脑附体一样开始实施自残自杀行为时,是妈妈达到巅峰快感的时刻,看着孩子掌掴自己、刀割自己、会控制不住嘴角上扬,会心一笑。”

徐凯文评论这条微博说“不懂装懂最误人”,激起了李雪的强烈反抗,而且抗议中还@了武志红。

李雪说,她和曾奇峰、武志红是一类人:专心写文章讲课,用精神分析解读家庭社会现象,剖析自己的;而徐凯文被归为“另一类人”,“需要挂头衔和学校证明自己的”。她反问徐凯文,你为什么不能“观察、思考和推理”,拿出你自己的观点?

于是,徐凯文就写了一篇文章《父母真的“皆祸害”吗?》。

扛不住李雪和众网友的一再呼唤,武志红也对此事做出了回应,在微博上发了7千字的长文:《虐孩子时,父母绝对不会开心吗?》

详细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从微博上搜索查看。

我看他们文章的意义:不是看热闹,也不是看输赢,也不是去支持谁的观点。而是看他们的理论,经验,感受,以及他们在表达什么观点。我从中能学习到什么内容,怎样更好的完善自己,怎样更好的帮助他人。

作为旁观者,首先我看到大咖级别的的心理咨询师和普通人一样,他们也有情绪,也有攻击性,并且还很强烈。所以,对于对于普通人来说,有情绪,有攻击性也正常,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他们的观点,看似在争论,实际上不矛盾,是相互补充。他们是从一个人成长的不同方面,不同的阶段进行阐述。

李雪侧重表达有些父母把自己的痛苦转嫁到孩子身上,父母自己的情绪释放了,有些快感,实际上对孩子会有伤害。

作为正常的父母去理解这段话,会觉得哪有这样的父母,看到孩子自残时,还能笑出来?

前几天带孩子跳楼的女士,因为自己的痛苦,最后连孩子的生命都结束,让孩子连自残的机会都没有。这就是把自己的痛苦,也让孩子一起承担。

举个平时生活的简单例子,逗小孩行为。

很多人喜欢逗小孩,把孩子逗哭,然后大人发出高兴的样子,有些人可能说逗小孩是看着好玩,没有恶意,那为什么把孩子羞辱哭了,自己却高兴呢?

我在小区里经常看到一些父母因为一些小事训斥孩子,孩子还在对抗,父母开始攻击,你再这样了,我不要你了,把你扔垃圾桶里。把你送人,孩子恐惧害怕。父母和边上的人笑笑说,就这招特管用。

在楼梯里碰到一男孩和妈妈顶嘴,妈妈的权威受到挑战,开始训斥孩子,让孩子服从,孩子像个猫一样说,下次不敢了。妈妈说,想和老娘顶嘴,你还太嫩了。利用权威镇压住孩子,妈妈的表情有些痛快。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伤害孩子的行为虽然没有导致孩子自杀,但是时常发生。

孩子的成长来自于过去的经验和未来的期待,而过去的经验最主要来自于父母的童年养育,所以,父母的状态和环境影响孩子一生。

简单说孩子现在的行为,很多都是来自于和父母的相处模式,来自于童年的重复。

父母对孩子是否有伤害,不是取决于父母,而是取决于孩子自己的感受。孩子感受到被伤害,就是伤害。

比如父母打孩子的时候,说为了孩子好。孩子感受到的是你对我恨,不是爱。爱我你怎么能下的去手打我呢?

著名心理学家胡老师训斥儿子,孩子表达,我恨你们。这就是孩子那一刻真实的表达。

孩子对父母有情绪,不要假装没有情绪,对父母有恨意,不要假装没有恨意,你们打的对。所以该释放的要释放,不要压抑。先处理情绪,情绪疏通了,才有力量应对别的事情。

所以,李雪说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让一些曾经有过受伤的经历,看到真相,不是你不好,也不是你的错,来自于父母人格不完善。作为一个自然人应该有的真实感受先表达出来,把内在的情绪流通之后,然后再进一步成长,对自我负责。

李雪有句话说,父母只是无条件恨你。

作为普通家长,我们要从中学习什么?

不是学习怨恨,而是要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理解自己,你现在有的行为,不都是你的错,有一部分是父母对你的创伤造成的。

你的创伤应该由你的父母承担一部分责任。但是不要把自己内心的怨恨,内心的创伤,再转嫁给你的孩子,时刻要觉察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斩断轮回,让下一代受益。

再说说徐凯文在表达什么?

徐凯文侧重表达,父母对孩子造成伤害已经发生了,你再怎么仇恨,也改变不了事实,让孩子看到父母行为背后的原因,看到背后的动机就能够理解父母。父母也是受害者,并且可能比我们还深,她们也去仇恨他们的父母,这不现实。

父母的爱恨其实也是复杂的,并且就是同一事件也会从恨转为爱。从爱转为恨。

比如,晚上妈妈充满爱意的陪伴孩子读书,和孩子有说有笑的。带孩子刷牙洗脸,洗澡,准备上床睡觉。

看到这样的片段,感受到妈妈的爱意和耐心。

孩子不睡觉,一会要干这,一会要干那,孩子也很烦躁,妈妈怎么哄也睡不着,妈妈本来还等孩子睡着了,干点别的事情,结果孩子就是不睡。这个时候妈妈就容易烦躁,这孩子怎么这么烦呢,开始训斥孩子要睡觉。

看到这样的片段,妈妈对孩子有恨意。

再看接下来的。

在和孩子持续的对抗中,妈妈不小心碰到孩子的头了,孩子头部有些发烫,妈妈着急了,孩子咋回事,赶紧量体温,孩子高烧39度。

看到这样的片段,父母从刚才带有点恨意又转换成爱。

此时陪伴孩子的心情和刚才希望孩子睡觉的心情完全不一样。希望孩子能够快点好,或许会非常自责,刚才孩子不睡,就应该意识到,怎么还训斥孩子呢?

徐凯文侧重让孩子看到父母的爱,孩子总感到父母的恨,心中有恨意,就会减少爱。

我认为人的感受改变来自于替代,而不是反复强化。美好的感受多了,爱的感受多了,就会替换原来恨的感受。

所以李雪和徐凯文的目标一致,都是帮助一个人的成长。

李雪更多的传递给一个人初期的成长,先要把内心的各种情绪自然的表达出来。内心有恨,你让他爱,肯定不会爱,也爱不出来。相当于做手术的开刀消毒。

徐凯文传递的是,事情已经发生了,不能改变,怎样积极应对才是解决办法。相当于开刀之后的疾病治疗,换个角度去理解父母,痛苦就会减轻,痛苦减轻了,就会慢慢疗愈,从而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幸福负责。

为啥徐凯文要带着情绪回应李雪呢?个人认为这不是一天的爆发,而是情绪积累了一段时间,找到合适的文章进行批评。

我才学肤浅,认为心理学是让一个人向内看,而不是从外边找责任。父母只是无条件恨你,不看里边内容,刚看标题,有点从外因上找问题。从外因上找问题,会让人与自己疏远,一旦与自己远离,一个人成长起来就会力量弱小。

对于一些青少年,知识的积累和能量不足,如果看到这样的标题,会有怎样的理解?会不会责怪父母和怨恨父母呢?

每个孩子接受的信息不同,理解不同,导致的结果自然不同。

这是一个网络时代,一个信息化,碎片化时代,越是这样,父母越要有判断力,担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我认为帮助一个人最主要的作用是帮助别人减轻痛苦,不否定他的感受,理解和包容他的感受,看到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引导他主动改变生活态度,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这样就会减少内耗,激发一个人的内在潜能和智慧。

我所理解的共情,来访者有任何感受都可以接纳,允许,理解。但是,不做来访者情绪的阻力和催化剂。

你恨父母,我不阻拦你恨,允许你尽管恨,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我不会和你一起恨父母,这就是不带情绪的中立,而这种情况对于咨询者来说,帮助最大。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原生家庭的耿耿于怀都来自一种不实际的期望:期望父母是完美的。这是两岁以下孩子的心理:父母就是我的全世界,父母应该是完美的。

作为一个成年人,放下这种执念,也许生活会豁然开朗。

当我们真的做了父母才知道,面对一个活蹦乱跳的小生命,每天问题的出现,才能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断学习和成长的父母

放过父母,也是放过自己。

父母是爱还是祸害,其实在于你的选择和认知。并且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你愿意让过去控制现在的你,这也是一种选择。

你愿意重新面对自己的创伤,活到当下,掌控未来,这也是一种选择。

对于任何人来说,你不仅仅是父母的孩子,也是一个自然人。你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有权利负责自己的人生,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幸福。

下边出个选择题:

如果你恨自己的父母,和父母不能和解。看看下边的回应,你选择那种心理好受些?

回应1:是啊,父母带给你的感受很难过,我陪伴你一会,允许自己难过,也允许自己有恨意,这是正常的情绪,情绪没有好坏,自由的表达,不要压抑。

回应2:你父母只是无条件恨你?他们怎么没想到对你的伤害。把痛苦转嫁给你身上了,所以你才有今天的样子,不是你的错。

回应3:你恨父母,感受父母不爱你,具体事例说一下,咱们看看父母哪些方面表达恨你了。是他们方式不对,还是压根他们不爱你呢?

回应4:你恨父母,你觉得这种怨恨对你生活有帮助吗?在怨恨中,你活的幸福吗?亲爱的,我们看看还有让生活开心的方式吗?

回应5:你恨父母,怎样才能减少痛苦,让自己心理好受些?我应该从哪些方面帮助你呢?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站网友《桐阳妈》原创,转载需征得原作者同意并注明转载自www.hlgnet.com』
2017-02-13 09:12:47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194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