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小屋》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水扬波
水扬波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正式居民
经 验 值:131
魅 力 值:18
龙    币:668
积    分:261.8
注册日期:2006-01-10
 
  查看水扬波个人资料   给水扬波发悄悄话   将水扬波加入好友   搜索水扬波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水扬波发送电子邮件      

远离性侵犯- 摘自《哈佛女孩刘亦婷》
作者:张欣武 刘卫华

  1999年秋,我和张欣武在讨论《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写作提纲时,曾反复考虑:要不要 专门写一章我们对婷儿的性教育?商量来商量去,总感觉时机不够成熟。现成的教训就在一 年前。1998年8月,我所在的杂志社策划了一个特别话题:“你敢公开谈性吗?”我约作者 方刚写的述评《怎么了,中国人的性教育》被选作这组文章的头条。没想到,我们刊物差点 因为这期话题而……!

  为了避险,我们决定暂时不踏这个雷区。

  但性教育又是人格教育的重要环节,对整体素质培养的成败极为重要,对孩子的人生道 路有着深远的影响,远不是告诉孩子什么是“月经、遗精、性交”那么简单。平时,我们对 关系密切的亲友都会主动提醒这一点,如果在书中一字不提,心里总是感到不安。

  最终,我们商定了一个折衷方案:先在《哈佛女孩刘亦婷》里零打碎敲地涉及一部分性 教育的内容,等写第二本书的时候,再系统地介绍我们在家庭性教育方面的经验和体会。于 是,我们仅从防止孩子落入性陷阱的角度,在《爸爸的礼物:逆反期的家庭教育》这一章里 安排了这样两节——《早恋,预防在萌芽前》;《女孩漂亮,就有几分险》,并在《熟知骗 子花招,确保人身安全》一节里预埋了这样一个伏笔:“由于妈妈在婷儿3岁的时候就对她 进行过性知识的教育,婷儿接受这种(防骗)教育比一般的女孩容易得多……”

  可以说,这些性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属于防范性质的,更多的建设性质的内容,将在本书 的这一章里逐步展开。

  写到这儿,心里不禁涌起一阵感叹:“现在的中国,变化真是快呀!2000年,性教育还 只敢点到为止,如今已可以畅所欲言了!”就在我动手写这一章的时候(2002年春),教育 界的有识之士已经先行一步,大中小学都出现了性教育课的试点,而且官方和媒体的反应都 是认同和支持。不知不觉间,历史老人的大脚丫就跨过了这道长达千年的坎!

  现在,轮到中国家庭在性教育方面“与时俱进”了。

  婷儿的性教育,灵感来自鲁迅

  我对婷儿进行性教育的动机,完全是出于母爱的驱使。

  1981年春天,当我从分娩的极度疲惫中睡醒之后,马上想到护士说我生的“是个妹妹! ”刹那间,一个女孩一生中可能遭遇的一切,都奔涌到我脑海里……

  坦率地说,我有点沮丧——并不是因为重男轻女,而是想到女孩有那么多机会遭遇性侵 犯,父母培养得再好,也有可能被坏人毁于一旦。除了暴力性侵犯,还有花言巧语的性诱惑 ,搞不好“被人卖了还在帮人数钱”。还有男权社会给女性设置的种种藩篱,也会使女孩的 成长和成功更为艰难。倘若数得清世上有多少人哀叹“都怪我的命不好”,可以肯定,绝对 是女多于男。

  可我不甘心把女儿的一生拜托给命运。

  我相信,父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女孩不被人害,男孩不去害人”。 为此,我要让女儿拥有鹰的眼睛,海的胸襟,云的情怀……总之,让她健康又快乐,可爱又 会爱。

  这一切,指望学校来完成是不现实的;我的育儿指南《早期教育和天才》里也没有涉及 到这些。不过,我还是在月子里有了一个大概的思路。那个启发了我的人,正是我青年时代 的精神导师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不仅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也是性教育的先行者。早在1909年,鲁迅先生就在 努力倡导和普及科学的性教育。除了在浙江初等师范学院开讲性知识,他还主张父母洗澡时 不要避讳幼儿,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看到和熟悉人体。

  做了母亲之后再想起父母洗澡不避幼儿的主张,我不禁心里一亮:对呀,从小熟悉人体 的男孩子,对性器官没有神秘感,长大后肯定不会去偷窥女厕所。同样的道理,如果女孩从 小就知道雄性对雌性的原始欲望,也不会轻易被衣冠禽兽骗进没人的小屋子啊。仅此一点, 就能避开很多潜在的危险,有时甚至是生命危险呢!

  问题是,怎样才能既让孩子明白与性有关的危险,又不让孩子误解和厌恶人类的性行为 呢?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我还得动很多脑筋。

  躺着琢磨这些事儿的时候,就显出爱看小说和经历丰富的好处了。我7岁起开始看长篇 小说,从小就在了解各式各样的人生道路和各色人等的爱恨情仇,积累了不少间接经验。当妈妈之前,我自己也不止一次地品尝过爱情和婚姻家庭的苦涩与甜蜜。这些直接和间接的经 验,在我摸索家庭性教育的过程中,几乎都派上了用场。

  另外,我15岁开始自学和从事舞台剧创作,喜欢从剧情的结尾来构思剧情的发展过程,并通过有限的台词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由于这个原因,我对命运走向及生活细节的含意十分敏感,习惯于从既成事实去追溯发展的脉络,或从不起眼的小事去预见可能的后果。这种注重因果关系的习惯,又一次促使我在确定目标之后,积极寻找通往目标的途径 和方法。



二、锁定三大目标,找准实施途径



  由于产妇太多,两个人挤一张床还安排不下,医院动员我第二天就出院了。在等待婷儿 从婴儿观察室回家的日子里,我人闲心不闲,一直在用“因果倒推法”反复梳理纷繁的思路 。琢磨了好几天,我逐渐明确了我想在性教育方面达到哪些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 和大致的时间表。

  目标之一:让婷儿远离性侵犯的危险,平平安安地长大。

  这个最最基本的目标,可以通过讲解性知识和性法律、制定安全措施和传授社会经验来 保障。这方面的教育必须在上小学之前开始。因为从孩子上小学起,每一天都存在遭遇性侵 犯的危险,不论是在路上,还是在学校。(我的小学同学就遇到过来自男老师的性骚扰。前 不久,北京通州有个小学教师以补课为名猥亵小女生16名,强奸其中3名,被判无期徒刑。 可悲的是,他为害两年都无人告发!男孩面临的危险虽然要小得多,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各 种媒体曾不止一次地报道过性变恋者猥亵男孩的案件,男孩也需要掌握防范性侵犯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父母还要确保男孩将来不会走上流氓犯罪的路。)

  讲解性知识的时间应该越早越好,最好两三岁就开始,因为人类最初的性意识两三岁就 开始了。这既是现代心理学的常识,也是我的亲身体会。我清楚地记得,两岁多的时候,邻 家那位比我大两岁的小男孩曾经带着几个小不点儿做模仿结婚和性交的游戏。他教小女孩们 身贴玉米须,坐在竹筒上。我因为困惑不解感到不安而退缩了,“结婚典礼”之后就只肯站 在一旁看他们大呼小叫地玩后面的把戏。但那天的困惑是如此强烈和持久,竟成了我人生的 第二个记忆!这个记忆提醒我,婷儿和小伙伴集体玩耍时,一定要有大人监护,以免见过性 交场面的孩子发起类似的游戏。(看到孩子们玩此类游戏应该怎么办?在本章的《怎样称呼 性器官,亲切自然为宜》一节还会专门论及。)

  目标之二:让婷儿喜欢自己的性别和身体,快快乐乐地长大。

  不论男孩女孩,如果不喜欢自己天生的性别,只能终身与痛苦为伴。那些同性恋和易性 癖患者,不少是因为小时候父母只顾自己的喜好,故意“把男孩当女孩养,把女孩当男孩带 ”,以至埋下祸根。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我倒是早有对策:从婴儿期就按女孩的模样打扮 婷儿,遇到要表扬她的时候,捎带赞美几句“多可爱的小姑娘啊!”就足以让她高高兴兴地 当女孩了。

  我认为,婴幼儿的性别教育主要是为了预防将来发生性变态;青春期的性别教育则是让 孩子预知:下一阶段的性别角色怎样扮演才理想——我个人欣赏的是“绅士”和“淑女”的 类型(即有知识、有教养的男女),我希望婷儿将来也是这样。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基本 素质培养不必区分男女,决不能把现代女性往封建仕女的模子里装。

  如果孩子的外貌和身体出现较大缺陷(生命如此脆弱,谁知道会有什么意外呢),要孩 子喜欢自己也有办法。小时候可以用爱与夸奖帮孩子找到自信,长大后可从价值观的角度帮 助孩子接受和喜欢自己(“赏识教育法”的倡导者周弘先生把聋女周婷婷培养成快乐的大学 生就是最好的例证)。当然,更好的办法是从强健体魄和安全措施两方面来避免陷入这样的 困境。

  身为女性,还有一些难免的隐忧。由于生理和社会的多重原因,很多女孩都不喜欢自己 的性别,虽说不一定发展到想做变性手术的地步,但内心深处总有些时淡时浓的遗憾或自卑 。为了让婷儿快乐地长大,我要引导她更加积极地看待女孩的劣势与优势,通过扬长补短, 让她拥有更多来自竞争实力的自信心,成长为既有能力又有魅力的新女性。

  目标之三:让婷儿可爱又会爱,顺顺利利地长大。

  从性教育的角度来说,所谓“可爱又会爱”,主要是指在不同性质的男女关系中“懂分 寸,知进退”;所谓“顺利”,则是指按照理想的人生时刻表,“该发芽的时候发芽,该开 花的时候开花,该结果的时候结果”。如果培养得法,孩子就能主动避开早恋、早孕、前途 早夭等人生陷阱,将来也有能力从痴迷错爱的情感泥潭中自拔。

  可以说,这个目标难度最大。但也不是没有达到的办法。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把男女关 系按距离远近分为四种,并为每种关系的理想形态找到了两个标明特征的关键词——

  A:互相宽容与尊重的一般关系;

  B:互相理解与支持的朋友关系;

  C:互相爱慕与吸引的情侣关系;

  D:互相体谅与忠诚的夫妻关系。

  孩子若能认同和分清这四者的界限,男女之间的“分寸感”就不难把握,何时该进,何 处该退,也游刃有余了。

  虽然说这个目标离刚出生的婷儿还十分遥远,但这四种理想关系的共同基础——人与人 之间的互相宽容与尊重,却要从婴幼儿时期的人际交往中开始培养。朋友之间的互相理解与 支持,从小就要在亲人之间来体验。情侣和夫妻虽然是未来的角色,但相处的原则和技巧父 母每天都在示范,早早地就在言传身教。所以,幸福家庭的孩子对婚姻更有兴趣和信心,问 题家庭的孩子对婚姻则易有各种顾虑和心障。

  除了父母每天的好榜样,孩子自身还必须具备“认识事物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和表 情达意的能力”。这些能力则要靠早期教育和后继教育的长期培养。对此,我倒是很有信心 。理由嘛,在《哈佛女孩刘亦婷》里已经写得很详细了。

  提前思考到这一步,平日里无心犯错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三、讲述孩子出生,渲染爱与欢欣

  心里有了尽早开始性教育的意识之后,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恰当的教育机会。家庭性教 育可随机进行的优势,是学校或任何教育机构都无法比拟的。我第一次和婷儿谈及与性直接 相关的知识,就是偶然抓住了一个好时机。

  1984年春,我把3岁的婷儿从姥姥家接回了成都。那时候,婷儿跟姥姥学了一口河南湖 北的混合腔,为了让婷儿尽快学会普通话和发展语言能力,只要有时间,我就会用普通话教她说一些完整的句子。有一天,我带着婷儿在院子里的花坛边散步,路过原来住的平房时, 我教婷儿说:“这是我以前的家,我搬到三楼之前就住在这儿。”也许是这个新学的句式引 起了婷儿的兴趣吧,她好奇地模仿着追问起来:“我住在这儿之前住在哪儿呢?”

  “你住在这儿之前住在奶奶家。”

  “我住在奶奶家之前住在哪儿呢?”

  “你住在奶奶家之前住在妈妈的肚子里。”话说到这里,性教育就开始了:“妈妈的肚 子里呀,有个儿童宫殿。你出生之前就住在妈妈的儿童宫殿里。刚开始你比一颗米还要小, 然后你长啊长啊,越长越大,儿童宫殿再也住不下你了,你就推推儿童宫殿的门,给妈妈发 信号说:小宝宝想出来见妈妈了。妈妈就赶紧到医院把你生出来了。”

  ……“从哪儿生出来的呀?儿童宫殿的门外有一条通道,出口挨着尿尿的地方。你使劲 从通道里面往外钻,医生和护士阿姨轻轻地把你往外拉,你就出生了。妈妈就可以抱着你亲 你的小脸蛋了,你说高兴不高兴啊!”说到这儿自然就抱在一起亲起来了。

  这一次谈话的收获,是用“儿童宫殿”的说法让婷儿大致了解了子宫和出生的过程,最 成功的地方是强调了生孩子的喜悦。在爱意浓浓的情景中,既增进了母女亲情,又让婷儿对 性与生命留下了积极印象。下一步再讲与性器官和性交有关的问题时,就容易从“性让生命 延续”的角度去解释了。

  三岁左右的孩子询问“婴儿是哪里来的”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虽然提出问题的方式和情 景各不相同,大人都可以很自然地把话题引到“子宫”和“孩子出生”的过程上来。我觉得 ,先讲孩子脱离母体的过程,孩子的参与感更强,听的兴趣更大,再讲“受孕”的过程也更 易为孩子理解。

  也许因为婷儿童话听得多,对“宫殿”较敏感,后来曾几次问到自己在“儿童宫殿”里 的生活细节:吃什么呀?喝什么呀?怎么玩呀?我都是本着引导孩子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的原 则,用容易理解的说法进行解答。

  对于“我肚子里有没有儿童宫殿和小宝宝”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女孩子肚子里都有 儿童宫殿,但小时候儿童宫殿都还没修好,所以不会有小宝宝。”……“怎么才能修好啊? 好好吃饭,多吃鸡蛋豆腐和蔬菜,快点长到妈妈这么高,就修好了!



四、启蒙性知识,花儿是最佳“教具”



  在摸索家庭性教育的过程中,我和张欣武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性心理分为四个阶段:幼 儿无邪期、少儿无意期、少年好奇期和青年憧憬期,并根据孩子所处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 的引导办法,去接近性教育的预定目标。婷儿幼年性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据年龄特点分为两 大部分:一是养成形成健康性心理的好习惯(详见《培养“性美感”,从每天换内裤做起》 ),二是把智力开发和性知识教育结合在一起。

  前面已经提到过,人的性意识两三岁就开始了。这个时期的孩子求知欲旺盛,对所有的 事情都很关心,对人体的各种器官都很好奇,可能会有意无意地玩弄生殖器,也可能提出与 性有关的种种问题。但这个阶段的幼儿并没有成人的性概念,这时讲阴茎、阴道、性交就像 讲耳朵、鼻子、吃饭一样自然,不会起到刺激性欲的作用,教的人和听的人都不会感到尴尬 。随着年龄增加,再逐步开展性心理和性伦理教育,就可以促成健康的心灵和人格。因此, 幼儿阶段是性知识教育的最佳期。

  性知识教育的第一步,是认识男女身体的构造和机能。婷儿两岁多就知道“有鸡鸡的是 男孩,没有鸡鸡的是女孩。男孩站着撒尿,女孩蹲着撒尿”。但“鸡鸡”除了撒尿还能干什 么,我却没有随便告诉婷儿。尽管我认为,了解人类的性交方式是性安全教育的内容之一, 应该设法在上学之前让女孩明白。但为了避免性安全教育使孩子形成性抑制心理,必须先让 孩子对性的正面价值形成好感,并留下深刻印象。所以,我没有轻易告诉孩子“性交”这回 事儿,而是先引导婷儿关注生命的形成过程,让她观察和理解“性让生命延续”的自然现象 ,以便从热爱生命的角度认识人类的性行为,并大致了解人性与兽性的区别,初步建立“爱 使人兽不同”的观念。等婷儿能够用“兽性发作”来看待流氓非礼的时候,就可以避免性安 全教育的副作用了。

  至于具体的生理知识,如精子和卵子的产生、构造、运动以及由此而来的月经和遗精等 等,可晚一步再讲,留待青春期临近时再讲也不迟。

  由于城市里很难看到性器官明显的牛马猪等大家畜,我们家又没有养猫或狗,我首先选 择了花儿做婷儿的性教材。花儿随处可见,花儿们“性器官”齐备,又不会乱动,解剖方便 且代价极小,生命循环的周期又短,果实又得孩子欢心,是很好的低成本性教具。

  《哈佛女孩刘亦婷》里有一节《快乐的星期天,到野外去学习》,里面写到我带小婷儿 到田野里玩耍时,和她一起辨认各种花儿,比较花的形状色彩,顺便把花的构造讲给她听。

  讲花的构造,主要是让孩子认识花的雄蕊、雌蕊和子房,并以花为例现场演示和讲解植 物怎样受粉和孕育果实。平日里,我引导婷儿观察过很多种花,让她知道:不论雄蕊、雌蕊 的外形有多大差别,它们的功能和作用都一样,都要通过授粉来让雄雌结合,好结出果实, 留下后代。虽然每棵植物都会老,会死,但它们的后代却会继续活在世界上,开花结果,一 代又一代地传下去。植物是这样,动物也是这样,人也是这样。比如说,妈妈是姥姥的后代 ,你是妈妈的后代,等你长大以后,你也会有孩子,你的孩子也会有后代,我们的后代也会 永远活在世界上。当孩子懂得了这些,又记住了雄蕊、雌蕊、花粉、授粉这些名词之后,任 何时候孩子问到动物或人的性行为,都可以方便地用花来引导孩子联想了。

  适合用来观察和演示的花很多。比如说,我们院子里有很多城里常见的胭脂花,这种花 每朵只开一天,第二天就闭合起来,此时剖开,可见雄蕊和雌蕊挨在一起,使雌蕊得到更多 雄蕊的花粉。过几天花一脱落,就能看到子房已经鼓胀,解剖几朵不同阶段的花和子房,可 以清楚地看到种子的孕育过程。胭脂花的颜色又多,有的色纯,有的色杂,可让孩子清楚地 看到花粉在生命延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很好的观察对象(只要是花蕊明显又会结果的花 ,都是很好的观察对象)。让孩子采集花种第二年亲手种植培育,更是一件既好又容易的事 。这些观察和实践的活动,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性格培养也是好处无穷。

  玉米的雄蕊长在秆顶,雌蕊露在穗苞外,极易辨认,特别适合做教具。在田野里玩耍时 ,婷儿曾要我把她举得高高的,她好给玉米人工授粉(婷儿对这项“科研活动”很感兴趣, 8岁的时候,还写了一篇为柱顶红和令箭荷花授粉的日记呢)。我告诉婷儿,授粉是为了帮 助花蕊雄雌结合,过些日子,刚授粉的这几个小穗苞就会长得像那些颗粒饱满的玉米棒一样 了。后来吃煮玉米棒的时候,小婷儿很快就想起来:“我帮玉米授了粉的。”

  这时候,正是性教育的好机会。

  “你还记得吗?”我边吃玉米边提醒婷儿以前讲过的知识要点:“人或昆虫帮植物授粉 ,是为了让雄蕊和雌蕊雄雌结合。请重复,雄雌结合。”——每次讲到关键词,我总是要求 婷儿及时重复,以加深印象。婷儿早已养成习惯,马上奶声奶气地重复了一遍。我鼓励一句 “重复得很好,再乖乖地听啊!”便接着说,“植物雄雌结合之后,花儿会长出果实,对不 对?动物也是这样哦。鱼儿雄雌结合之后,鱼子会变成可爱的小鱼苗;公猫和母猫结合之后 ,母猫会生出可爱的小猫;公兔和母兔结合之后呢,会怎样?婷儿你猜不猜得到?”

  婷儿想了想说:“会生出小白兔。”

  “哈,猜对了,真聪明!来亲一下,再猜一个,公狗和母狗结合之后会怎样?”

  “会生出可爱的小狗。妈妈我想要一只小狗。”

  “想要小狗啊,我们待会儿再商量好吗?刚才你又猜对了,再亲一下!最后猜一个,男人和女人结合之后会怎样?”

  “会生出小人。”不管她答的是小人还是小孩,这一次谈话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下一步 就可以告诉婷儿,动物和人是怎样“雄雌结合”的了。



五、借助动物交配,区分人性、兽性



  小婷儿很爱吃鱼,也爱吃鱼子。当她知道鱼塘里游玩的小鱼苗是鱼子变成的之后,马上 说:“我以后不吃鱼子了,让鱼子都变成小鱼苗。”我抓住机会告诉婷儿:“不是所有的鱼 子都会变成鱼苗,鱼子要先被鱼妈妈生到水里,然后鱼爸爸来让鱼子受精,鱼子受精之后才 会变成鱼苗。”……“受精就是鱼爸爸把肚子里的精子洒在鱼子上面。精子就像雄蕊的花粉 ,花儿用授粉的办法来雄雌结合,鱼的办法却是把精子洒在鱼子上,让鱼子变成有生命的后 代。你吃的鱼子都是鱼肚子里的,没有鱼爸爸让它们受精,就不会变成小鱼苗,是专门用来吃的鱼子。你想想看,这种鱼子可不可以吃呢?”忘了婷儿是怎样回答的了,只知道她至今 仍然爱吃鱼子。

  1985年初夏,我和婷儿在菜市场遇到有人卖刚孵出来的小鸡。婷儿喜欢得不得了,我就 给她买了三只养在阳台上。那几天的话题自然离不开这几只毛茸茸的小雏鸡了。婷儿很快就 问到了:“为什么农民伯伯的鸡蛋能孵出小鸡,我们家的鸡蛋却孵不出小鸡?”(即使孩子 没有主动问到,或者家里没有小鸡之类的活物,大人也可拿着小鸡出壳的画片,主动问孩子 :“你知道为什么……吗?”同样可以方便地进入讲解交配的话题。)

  回答“什么样的蛋才能孵出小鸡?”自然要请婷儿联想和复习鱼子受精的知识,启发她 用已有的知识去推导可能的答案。通过类比,孩子不难看出鱼子和鸡蛋问题的共同点:受没 受过精。需要我直接指出的,则是两者的差异:鱼子是生到水里之后再受精,鸡蛋却是在鸡 妈妈肚子里受精。强调差异的目的,和此后讲解的新知识,都是为了让话题一步步地接近人 本身。我告诉婷儿:“公鸡雄雌结合的办法叫交配。交配的时候公鸡把精子送进母鸡的肚子 ,让母鸡肚子里的蛋(婷儿早就见过)受精,母鸡交配之后生的蛋也叫‘受精卵’,卵和蛋是一个意思(请婷儿重复‘受精卵’)。请记住,只有‘受精卵’才能孵出小鸡,或者变成 小鱼苗。现在请你告诉妈妈,我们家的鸡蛋为什么孵不出小鸡呢?”婷儿回答得很简洁:“ 它们都不是‘受精卵’。”

  生活在都市的孩子们,很难遇到观察动物交配的机会。婷儿因为经常在留心观察花草和 昆虫,倒是在夏天遇见过几次蜻蜓、蝴蝶或蚂蚱交尾。头一次是我先发现两只黑蜻蜓正在阳 台的胭脂花旁交尾,我赶紧把婷儿叫过来:“你看,蜻蜓正在交尾呢!”……“交尾是昆虫 结合的办法。上面那只是雄蜻蜓,它把尾巴尖伸进雌蜻蜓的尾巴,好把精子送进雌蜻蜓的肚 子里。交尾之后雌蜻蜓会把受精卵生到水塘里。你还记得蜻蜓点水吗?那就是蜻蜓在产卵。 这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看蜻蜓卵是不是变成小蜻蜓了,好不好?……”

  在郊外的水塘边,我们又遇到了蜻蜓交尾。我先用提问的办法让婷儿确认交尾的知识要 点:“雄蜻蜓把尾巴尖伸进雌蜻蜓的尾巴,好把精子送到雌蜻蜓的肚子里,让卵子受精,” 然后告诉她,“人类受精的办法和蜻蜓差不多,也是要在身体里面让卵子受精。女孩长大以 后,肚子里的儿童宫殿就修好了,里面会有卵子等着受精。男孩长大以后,鸡鸡里就会生出 精子,如果把鸡鸡伸进儿童宫殿的通道,把精子送进去,卵子就会受精。”关于人的性交方 式我就这样讲过一次。主要目的是在比较受精方式的过程中,自然地点明性交的动作和部位 (讲“出生过程”时已有意让孩子记住“儿童宫殿通道的出口”在哪里),为下一步的防止性 侵犯教育做铺垫。

  婷儿明白了人也是受精卵“变”的之后,我就开始引导她注意人与动物的不同了。我问 婷儿:“人类可不可以像蜻蜓和鱼那样,把受精卵扔在水里不管呢?”

  婷儿回答说:“不可以。”

  “为什么呢?”

  “会被别的动物吃掉的。很多鱼的受精卵和蜻蜓卵都被别的鱼吃掉了。”

  “你说得很对。人类可不会像蜻蜓和鱼那样,把受精卵扔在水里不管。人的受精卵会像 你一样在儿童宫殿里长成可爱的小宝宝。小宝宝被妈妈生出来之后,会有亲人来爱他,保护 他,还给他准备了一个可爱的家,让小宝宝有地方吃饭睡觉看书讲故事。所以呀,大人总是 先相爱,再结婚,有了家以后再生孩子,你说对不对呀?”婷儿想了想说道:“卫忠舅舅不 是的。他先有家(他与婷儿姥姥同住),后和丹莉舅妈结婚,生竞竞弟弟。”这个“挑刺” 的答案,让我满意极了!

  经过这些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期的性知识教育基本完成任务了。剩下的就是寻找一个合 适的机会,把性侵犯的潜在危胁告诉婷儿。这个机会出现在1986年初春,婷儿快满5岁的时 候。

  我的宿舍楼对面,有一排与平房相连的自行车棚。在拆迁重建之前,每年春天,都有一 些发情的猫们在那片房顶上彻夜叫春,追逐交配。

  记得那天晚上,猫闹得特别早。婷儿还没睡着,凄厉的怪叫吓得她不敢闭眼,眼巴巴地 望着我说:“妈妈我怕!”我不得不放下手里的活儿,上床安慰她说:“别害怕,这是公猫 在唱歌,它在告诉母猫,它想当爸爸,想和母猫交配呢。”婷儿一听,恐惧渐渐变成了好奇 :“公猫唱歌怎么像哭呢?为什么不咪喵咪喵地叫呢?妈妈你听,它们好像在打架!”外面 的响动的确很大,我看婷儿睡意全无,心想机会难得,不如利用一下,便问她:“你想出去 看看吗?”婷儿连忙点头,我把她连睡袋一起抱起来,摸黑走上阳台。

  月光下,竟有四五只猫在那排长长的人字形屋顶扑上蹿下。婷儿悄声说:“它们真的在 打架!是不是母猫不想和公猫交配呀?”我本想告诉婷儿是公猫在争夺和母猫的交配权,转 念一想,不如从更重要的角度来利用这个机会。于是,我边往回走,边顺着婷儿的思路说: “是啊,可能是母猫不喜欢这些公猫,不想和它们交配。也可能是母猫还没有长大,肚子里 的儿童宫殿还没有修好,不想和公猫交配。这些公猫却不管母猫愿不愿意,非要强迫母猫交 配。你说讨不讨厌?”“讨厌!”我在被窝里搂着婷儿接着说:“我们人类是不允许发生这 种事的。谁要是强迫女孩交配,他就是坏人,就要被警察叔叔抓起来去坐牢!如果有人把手伸进小女孩的衣服裤子里乱摸,也是坏人,也要被警察叔叔抓起来去坐牢!”说到这,我用提问和提示的办法,把“我们人类是不允许发生这种事的……”到“抓起来去坐牢”,和婷 儿对答了两遍,然后告诉她:“你看,这就是人类和野兽的区别。既然我们有警察叔叔保护 ,你就放心地睡觉吧。”

  我清楚地知道,人性与兽性的关系远不是这样简单。但对学龄前儿童来说,能够对人性 与兽性有一个简单而本质的印象,已经足够了。婷儿上学后,我们还结合案例和侦破类电视 剧分析过:正常人是怎样兽性发作变成强奸犯的?在人性与兽性的关系上可以跟进的教育内 容很多,尤其是人格的自我完善和看问题的深刻程度,都可从这个角度顺势发展。

  如果您需要对幼儿进行类似的教育,不必要求类似的情景,用画画或讲故事的办法一样 有效。需要提醒读者的是,要想确保孩子远离性侵犯的危险,光让孩子知道了危险在哪儿还 不够,还得有具体的防范措施。



六、设计安全措施,当好监护人

  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八条规定:监护人对未成年人有抚养教育的义务,使其安 全、健康地成长,并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

  可这“安全”两个字,常常是灾难发生之后,才浮现在家长的泪眼里!

  和“机遇总是喜欢光顾有准备的头脑”相反,灾难总爱降临在不设防的家庭。就说2002年3月震惊全国的“变态狂用刀锯残害少女案”吧,如果监护人决不允许女孩晚上单独外出 (我们家就有这个规定),或者女孩晚上非出门不可时,每次都有大人陪同(小男孩也应有 人陪同,以防被拐卖),惨案就不容易发生。

  正视这一点,对当事人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但为了减少夜幕下的罪恶和悲剧,仅是声 讨罪犯、参与募捐还不够,媒体和公众还有责任提醒每个孩子的监护人:破除侥幸心理,切 实履行自己的法定责任。

  在安全问题上,我和张欣武一贯主张“有备无患,从制度上解决问题”。从小到大,我 们总是通过各种可操作的措施,让婷儿远离各种可能发生的险情。除了在《哈佛女孩刘亦婷 》里提到的预防火电灾害和防拐卖的措施之外,我们在防范性侵犯方面也设计了不少具体措 施。

  婷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给她的规定是:“任何时候,妈妈都不会让别人来接你,你不 许跟任何人离开幼儿园。”并经常提醒她。我每天告别时必说:“下午等妈妈来接你啊!”

  婷儿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我们给她的规定是:“任何时候都不许单独到男老师的宿舍 去。”

  “如果老师非让我去呢?”婷儿上小学前和我讨论这条规定的时候问。“你就说,妈妈 不许我单独跟男老师在一起。然后你转身就往人多的地方走。不要怕老师不高兴,学校本来 就不允许男老师和女同学单独呆在宿舍里。你也不必去想:‘这个老师到底是不是坏人呢? ’因为坏人并不是天生的,尤其是在男女单独呆在一个房间里的时候,有些好人也可能兽性 发作,变成坏人。谁遇上了谁就会被伤害。坏人干了坏事担心被发现,害怕去坐牢,有时候 还会杀人灭口。你想去冒这个险吗?”

  “放心吧妈妈,我才不想冒这个险呢!”孩子多半都会这样回答。但这条规定每个新学 期都要重温一遍,低年级时更要多次提醒。因为孩子会麻痹,会忘记。

  还有:上学放学的路上尽量走大路,避免走小路,因为人多的路上坏人的麻烦要多些, 顾虑也要多些,作案的概率则要小些。晚上决不许单独外出,更不许在同学家留宿。

  还有:不许给陌生人带路,也不许跟任何陌生人走;单独在家时不许给任何外人开门, 以不变应万变,杜绝被坏人骗开门的可能性;不许因为贪小便宜而跟男的走;不许捡路上的 钱或钱包,以免落入坏人设的骗局,拾金不昧局限在校园以内……

  我们采用严厉的措词“不许”,而不是较温和的“不要”,就是为了让婷儿执行起来的 时候没什么可犹豫的。而且,为了让婷儿避免在这些情景中被对方说服,我们要求婷儿不论 对方说什么都不接话茬,一概回答:“家长不许!”并迅速离开。

  让低年级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光说不练是不行的。为了让婷儿在需要自保的时候知道该 如何做,我们每提出一项新措施,都要进行模拟演习。比如说,媒体每报道一种新的拐骗手 法,我们就要演练一种新的防拐骗办法。有时候,这种演练纯粹是为了消除婷儿的心理障碍 ,比如说,如何应对熟人敲门(“有事请直接跟父母打电话”,或“等父母回家后请您再来 ”,等等)。另外,为了及时发现问题,婷儿放学回家后,我们总要顺便问问:“今天有情 况吗?”(好坏都在内,婷儿都会讲。)有些被害人的家庭就是因为缺少这样的交流,错过 了把悲剧消灭在萌芽中的机会。

  婷儿上中学前后,模拟演习基本上被案例分析所取代。我们从媒体上看到那些有代表性 的案例报道,便会留下来,等婷儿周末回家时与她一起分析讨论:这个案例本来可在哪些环 节上避免或减轻危害?那个当事人本来可用什么办法自救或救人?……关于各种贪欲对个人 、家庭及社会的危害,关于性病和艾滋病,关于嫖客和妓女普遍短寿等知识,也是在案例分 析的过程中逐渐了解的。

  我们的这些训练并没有让婷儿变得胆小怕事,而是让她增长了社会经验,锻炼了应变能 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并因为“总是心中有数而更加自信”。随着年龄增长,婷儿的辨别能力 和自我保护能力越来越强,成了一个既热情大方又不失机警的人。



七、怎样称呼性器官?亲切自然为宜



  细心的读者也许注意到了,我在婷儿的幼儿期性教育中,极少使用性器官的学名。婷儿 上学之后,我们谈到性话题时还是这样。倒不是我有心理障碍开不了口,而是我有意采取了 这一措施。因为中国的国情就是“谈性色变”,我不想在形式上去反潮流,也不希望小婷儿 在外面无意中说出令人尴尬的话,更不希望她被人误解为对性很关心。我只要她悄悄得到家 庭性教育的实惠就行了。

  看过《哈佛女孩刘亦婷》的读者也许还记得,我们强力推荐直接教给婴幼儿准确规范的 词语,从来不用“吃嘎嘎(吃肉)”“咕咚咕咚(喝水)”之类的“奶话”来浪费婷儿发展 语言能力的时间。但在幼儿期性教育的用语上,我觉得可以例外。因为性教育难免要谈到性 器官,性器官毕竟是与旁人和社会没多大关系的个人隐私,还是用“奶话”代称更自然,更 文雅,也更符合家庭性教育特有的亲昵气氛。再说,相爱的大人情到浓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做 小儿态、说小儿语,这也说明与性有关的“奶话”与其他儿语不同,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 成为无用的语言垃圾。

  我认为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在孩子2—10岁之间把性器官的学名告诉孩子,以便孩子在 别的场合遭遇性名词时不以为怪,平时在家里仍然使用代名词。至于用哪种儿语来称呼性器 官较好,可以各人随意。不管用什么代名词,只要让孩子知道指代的是性器官,而且亲切自 然,没有亵渎感(脏话则有亵渎感),就行。

  需要强调的是,任何时候孩子问起性器官的学名,大人都应坦然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在青春期来临之前,大人更应该找机会专门给孩子讲解一次性知识,并且大大方方地使用性 器官的学名。因为青春期的性教育要突出科学理性的色彩,与幼儿期的性教育倚重情感熏陶 有较大区别。
2006-01-17 15:32:41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2537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