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苑》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jjx_0718
jjx_0718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居民
经 验 值:39
魅 力 值:36
龙    币:-60
积    分:15.6
注册日期:2011-09-29
 
  查看jjx_0718个人资料   给jjx_0718发悄悄话   将jjx_0718加入好友   搜索jjx_0718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jjx_0718发送电子邮件      

外滩追忆旧梦寻觅新缘
上海是个滩,可正宗的“上海滩”在哪里呢? “浪奔浪流,万里江海,点点星光耀……”,那是香港明星演的香港电视。真实的上海滩,则是在这里。每一次,当我漫步在这一片滩头,有的如黄浦江中的漩涡,出现又消散……

这一次,当我从2号线南京东路站钻出地面,历史与当下交织在一起。每一个时代,都有弄潮儿,当年的弄潮儿,也许一如雕塑一般,供后人回思……



老楼不寂寞



我的朋友、画家张安朴老先生,最近再次坐地铁到达南京东路站。他在汉口路上的解放日报大楼里工作了几十年,眼见着陈逸飞1972年在大楼的三楼创作传世油画《黄河颂》。如今,老报人们已经搬出了这幢大楼,安朴先生此行,只不过再次来到熟悉的地方写生,同时,再一次怀念起他的父亲……

上海开埠以来,外滩建筑风格并不统一,在当初几无专门的市政规划部门统一规划,也无强势政府和持证开发商,却因为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此地,而筑就了一段传奇。当外滩的老楼焕然新妆的时候,后人建造的新楼,许多却正在老去……

当我陪同北京来沪的表哥夫妇走在外滩,着着实实感到那些百余年的老建筑,如今并不寂寞。

我的表哥是第一次来上海。每一次我到北京遇见他,他都会颇为自豪地聊北京城之大,天安门之雄伟,故宫之深邃。即使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到日本公干回来,也颇不把东瀛的现代都市放在眼里。可在外滩,不知是他上了点儿年纪了,还是外滩独具的西洋韵味,让他不禁赞叹起来。

当我们走过汇丰银行大楼的时候,我抚今追昔一番,聊起了这幢大楼曾经的往事。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上海市政府的所在地,如今这里复又是银行——浦东发展银行。记得市政府搬迁到人民广场后,大楼重新整修,许多旧日里汇丰银行时期焕彩的穹顶壁画、抛光马赛克神话故事图案等等,重见天日。

当我们走到外滩17号,现在的友邦大厦,这座中国最早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占地面积1043平方米,建筑面积9043平方米,总高10层,三段式立面。以大门为轴线,两面对称,顶部两边配以造型优雅的巴洛克式塔楼。正立面为花岗石墙面,底部立面两层墙面做基座式处理,使用拉毛花岗石大石块作贴面,给人粗犷质朴的感觉。正门两侧各有一扇落地的罗马拱券长窗,大门口有多立克柱式和大理石门额。据说进门处原有两座女神石雕像,?毁于“文革”。



“中国舰队街”



当年此地,不仅银行扎堆,而且报馆林立。比如友邦大厦这幢建筑,最初是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大楼。《字林西报》的前身《北华捷报》,从上海开埠不久,就驻扎于外滩,凭借刊登船期信息、英侨动态,开始立足上海。

山东路汉口路附近,更是金融中心边上的信息中心。最著名的,当属位于汉口路的申报馆大楼,这是中国报人史量才的杰作。1918年,申报馆斥资70余万银元建造大楼,并先后进口了当时最先进的新式印报机、制铜版机等设备。就像伦敦有舰队街这样报馆林立的信息中心一样,当年远东的金融中心上海,同样曾拥有“中国舰队街”,《新闻报》、《时报》、《时事新报》等,莫不驻扎于此。

据说,辛亥革命时期,当时山东路还叫望平街,其左右相望的报馆,家家大玻璃窗外,张贴各地消息。当时街上人山人海,纷纷打听战况,一个捷报到来,鼓掌狂欢;一个报告失败,这家报馆便被认为受清廷指使,群众极度愤恨地把大玻璃窗打得粉碎。安朴先生在解放日报大楼工作了三十多年。按照他的说法,这里进进出出的名人不计其数。如今,随着报社搬迁到莘庄,不知道这里的未来,又由谁来书写一段新梦?



百年钟声响



如果说,外滩的万国建筑是上海的视觉表征,那么海关钟楼里传出的悠远钟声,就是上海的听觉表征。即使是我大表哥初次来上海,也早知道这海关的钟声当年能传到静安寺。

文献记载,上海海关大楼安装大钟起于19世纪下半叶,1893年竣工的教堂式江海北关大楼上安装了一座海关大钟。现在的海关大钟由英国Whitchurch公司设计制造,总造价为5000多两白银,1927年制成,同年8月从伦敦运到上海,原包装木箱连同大钟共重6.25吨,把6吨多重的大木箱吊到72米多高的钟楼时,外滩马路行人都停步观望这一吊装奇景。1928年元旦敲响第一声,逢刻奏《威斯敏斯特乐曲》。当然,大钟后来停奏《威斯敏斯特乐曲》,改奏《东方红》,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沪,海关钟楼曾奏起《威斯敏斯特乐曲》。

而对安朴先生来说,他与此地结缘,最初缘于他的父亲。当年,他的父亲从嘉定到上海学做生意,寄于福州路山西路口的华美药房。华美是上海最早的西药房。老板徐翔荪是西药行业中的巨擘,坐着上海西药界第一把交椅,而且是上海滩一大富豪。

1949年,徐翔荪去往台湾前,将药房业务交给张老先生。据安朴先生说,他的父亲群众关系不错,“文革”期间没吃到大苦头。而如今,华美的原址已成了试剂公司,唯有华美药房百年老招牌还在,药房本身已经搬迁到南京路去了。百年的钟声仍在,不管明天奏响哪一首曲调,上海滩的往事,不会湮没在这一季的初夏热风里。(载5月27日《i时代报》【i地标专栏】)
2013-09-13 15:48:06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429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