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苑》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全哥
全哥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25020
魅 力 值:4858
龙    币:15464
积    分:17076.2
注册日期:2002-10-13
 
  查看全哥个人资料   给全哥发悄悄话   将全哥加入好友   搜索全哥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全哥发送电子邮件      

破解《色戒》之文本:《色戒》三问 止庵答疑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6月24日02:45 新京报



  《色·戒》是张爱玲最好的一部作品,李安是这么说的。我很赞同这个看法。张爱玲哪部作品受关注,这是另外一回事儿。但这的确是张爱玲最完美、最深刻的一部作品。

  ———止庵

  《色·戒》原著只有区区一万多字,但张爱玲前后修改了近30年,《色·戒》究竟






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其中隐藏了多少张爱玲本人的情感?要想改编成电影,有多少困难?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现代文学专家、著名学者止庵先生。

  《色·戒》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关键词:暗杀、特务

  小说描写了一场未遂的暗杀事件的全过程。易先生回家———王佳芝在和太太们打牌———两人都离开了———暗杀始末———易先生晚上回到家中,就是这么半天左右的事儿。这是小说本身的故事。往前可以延伸为一个长得多的过程:在香港,王佳芝所在的小组,就打算接近易先生,但没能得手。我想要拍电影,光是现在的故事还不够,李安一定会向前推到这个地方为止,其实这是张爱玲早就安排好了的。

  张爱玲在《羊毛出在羊身上》中提示了两点,非常重要。第一,王佳芝并非职业特工,只是“玩票”。王佳芝凭一时爱国心的冲动,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就干起特工来了。小说里只有一个职业特工,就是组织王佳芝暗杀易先生的人。相比之下,王佳芝就太不专业,所以才会感情用事,导致行动失败,自己也送了命。

  第二,张爱玲强调,王佳芝在香港“第一次企图行刺不成,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过是为了乔装已婚妇女,失身于同伙的一个同学。对于她失去童贞的事,这些同学的态度相当恶劣———至少予她的印象是这样———连她比较最有好感的邝裕民都未能免俗,让她受了很大的刺激。不然也不至于在首饰店里一时动心,铸成大错。”王佳芝大概有生以来头一次有真正被人爱的感觉。有这样的背景,人物的心理变化才合理。

  《色·戒》中究竟有多少张爱玲本人的情感?

  关键词:无情、无奈

  这篇小说充分体现了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爱情观。“无情”是张爱玲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但是她又强调无情的背景下人物些许的情感体现,将这视为人生的必要支撑。这个特点,在《色·戒》里面表现得非常明显。王佳芝在首饰店,看见给她买首饰的易先生脸上“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她突然想,“这个人是真爱我的。”王佳芝死了之后,易先生回想起来,“她还是真爱他的,是他生平第一个红粉知己。”两个人的想法完全一样,就像张爱玲说的“如出一辙”。

  张爱玲的小说,第一个特点是心理刻画深刻,过去的《金锁记》、《茉莉香片》,整个故事情节,是由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推动的,心理变化,导致了人物关系的变化,《色·戒》在这一点上很明显。第二个特点是结构严密,情节发展环环相扣,滴水不漏,《色·戒》尤其如此。还有一点不一样,这以后的小说更多强调人物面对命运的无奈,而之前,无论曹七巧,还是白流苏,都是敢做敢为,多少还有“英雄”的影子。《色·戒》写的正是人物面对命运的无奈。

  《色·戒》改编成电影可能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心理活动

  小说中有两段重要的心理活动。故事的转折点是易先生突然提出要给王佳芝买个钻戒,作为纪念。看了好几款,都不满意,后来看中一个六克拉的,他很爽快地讲好价钱,而就在这时,王佳芝忽然感到,“这个人是真爱我的”,于是说出“快走”。暗杀行动就这样失败了。

  小说最后一段,易先生的心理活动,跟这一段如出一辙。晚上回到家里,他想:“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这也很难表现出来。但是假如没有这两段心理活动,这个故事就不成立了。《色·戒》最精彩的就是人物的心理变化,全是内心戏。在这点上,要超过《断臂山》。那电影结尾,两个人的衣服套在一起,把人物的关系揭示无遗。李安要拍《色·戒》,也得找到类似这样的东西。

  在张爱玲笔下有两副眼光,其一是人的眼光,比如王佳芝怎么想,易先生怎么想,这都是人的眼光;同时,还有另外一种眼光,就是俯视人类的,可以说是上帝的眼光,这也体现于《色·戒》之中。王佳芝是女主人公,在小说前半部,都是她的视点。但是小说写到她从首饰店出来,坐上人力车,遇到封锁,就不再写下去了。之后视点移到易先生那儿,说:“他一脱险马上一个电话打去,把那一带都封锁起来,一网打尽,不到晚上十点钟统统枪毙了。”王佳芝就在这“统统枪毙”之中,简直微不足道,被一笔勾销了。这就是用上帝的眼光去看,可以形容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不知道这怎么在电影中表现出来,而这一笔,实在是太厉害,太精彩了。

  口述:止庵

  整理:本报记者 雷丹

  ■注解

  《色·戒》的背景

  《色·戒》写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才发表。张爱玲的《传奇》以后的作品,大家都关注得不够,而对《倾城之恋》(blog)、《金锁记》这些前期作品关注过多。其实此后她还有很长一段创作历程,往往被忽视了。而《色·戒》恰恰是这个阶段张爱玲最重要的作品。

  虽然《色·戒》在社会上不大被关注,张迷还是很看重这个作品的,张爱玲自己还写过一篇关于《色·戒》的文章。张爱玲很少写文章为自己的作品辩护,为了《色·戒》,她专门写了一篇《羊毛出在羊身上》。她的小说发表之后,有人批评,她不同意,就写文章加以反驳。我觉得,因为这是她的得意之作,所以才不愿意受到误解。

  《色·戒》的原型

  《色·戒》是有原型的,比起张爱玲的其他小说,这里的原型更加切实。易先生的原型是丁默村,汪伪政权特务头子;王佳芝的原型是郑苹如,抗战前《良友画报》就登过她的照片,后来成为中统特工,参与刺杀丁默村,未获成功,反而被害。抗战后审判汉奸,丁默村被判处死刑,罪状之一就是杀害了郑苹如。这都是有记录可查的。郑苹如的后人现在也还在。

  关于《色·戒》的素材,张爱玲本人说:“这个故事的来历说来话长,有些材料不在手边,以后再谈。”我觉得我们也只能说到这儿为止。王佳芝不等于郑苹如,丁默村也不等于易先生,二人的关系更不等于当年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否则的话,怎么还叫小说,岂不成了报告文学。

  口述:止庵

--



  放大欣赏
2006-06-24 10:22:47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62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