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期家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ty05
ty05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长老
经 验 值:388
魅 力 值:91
龙    币:3065
积    分:1120.2
注册日期:2004-12-03
 
  查看ty05个人资料   给ty05发悄悄话   将ty05加入好友   搜索ty05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ty05发送电子邮件      

工频辐射3
电磁辐射对健康影响的国内流行病学调查综述
[ 作者:曹兆进、王强 转贴自:四川CQ网综合资料 点击数:63 文章录入:BG8AAS ]

电磁辐射对健康影响的国内流行病学调查综述
曹兆进 ,王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科技的发展及应用,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由通讯、广播及高压输电线路等不同频段用电设备增加所产生的环境电磁辐射污染可能存在的健康危害却越来越多的引起了人们的忧虑和关注。
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报导,不同频段的低强度电磁辐射长期暴露可能引起机体的健康危害。2000 年6 月,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将极低频电磁场(工频电磁场)列为可疑致癌物。中国在极低频、射频微波电磁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及健康危害方面作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在不同频段电磁辐射对人群健康影响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了综述。
1. 极低频(ELF)/工频电磁场对健康影响
许多流行病学调查报道工频电磁场能引起机体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遗传效应方面的不良影响。工频电磁场对人体的免疫功能的影响包括引起血中白细胞、淋巴细胞数量的改变,血清免疫球蛋白活性的改变,影响血中白细胞介素的活性及受体的表达等。朱绍忠以电气化铁路职工192 名为研究对象,以同局内内燃机车106 名职工为对照,调查长期工作在27.5KV 高压环境中工频电磁场日暴露强度(50Hz, 0.9-2.73 kV/m•h, 0.33-0.45mT•h)对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发现观察组的白细胞总数(P<0.05)、淋巴细胞数和血清IgG、IgA 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1];朱绍忠等对选择其中33 名电气化铁路职工(日暴露强度为:50 Hz, 1.69-3.25 kV/m•h, 0.245-0.938 mT•h)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DNA 损伤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暴露强度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2]。赵锐等对从事500 千伏超高压工频电磁场下作业3 年以上职工104 人进行血清IgG、IgA、IgM、C3、C4、CRP、CIC 的定量检测,结果发现观察组IgA 、IgM 及 IgG 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 许溟宇等对25 位长期工作在300kV 超高压环境(20-58 KV/m, 0.8-2.3 mT)中工人的免疫功能进行研究,检测工人的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白细胞介素-2 受体(IL-2R)表达、单核/巨噬细胞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ADCC)、白细胞介素-15(IL-15)活性及血清中IgG、 IgA、 IgM 水平,结果显示观察组工人的IL-2 活性及血清中IgG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P<0.05)[4]。
有许多流行病学研究报道极低频电磁辐射能引起人群神经衰弱症候群症状发生率的增加。潘伦典等对从事电力牵引22 年以上的1559 名工人及同一路局管内的无电力牵引铁路区段工人788 名进行横断面调查,发现工频电磁场暴露(50 Hz, 2.3 kV/m, 0.6 mT)使观察组工人神经衰弱、多汗、脱发及性欲减退的发生率增加(P<0.05)[5];黎大明等对广州市某区220kV 高压输电线路附近居民(50Hz, 0.04-0.06 kV/m, 2.1-67.1 mG)的健康影响进行了横断面调查,选择高压输电线路某居委会大楼内工作一年以上人员39 名和某街道成年居民36 名为研究对象,选择37 名非高压线附近某高校教师37 名为对照,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发现ELF 暴露1-2 年组神经衰弱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P<0.01),而ELF 暴露3-4 年组及≥5 年组的阳性率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经Logistic 回归多因素分析后显示神经衰弱与ELF 场之间无关联(P>0.1),尿中17-酮类固醇(17-KS)和香草基杏仁酸(VMA)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6]。
杜天义等对供电局高压电实验室作业人员26 人,变电站作业人员22 人及对照组24 人染色体畸变率调查发现,高压电组染色体畸变率及姊妹染色单体互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
2. 射频电磁场(RF)的健康效应
许多流行病学调查报道射频电磁场能引起核心行为改变、神经衰弱症候群症状发生率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影响。射频电磁场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有多篇报导,WHO 推荐的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WHO -NCTB)是近年来测试神经行为功能的常用方法。朱启星等采用WHO-NCTB 对38 名接触低强度微波(1.5-7.5 μw/cm2)通讯操作人员和38 名同地区邮政系统的非微波作业人员进行行为功能测试,发现接触组的简单反应时、数字跨度、数字译码和目标追踪Ⅱ的标准分以及情感状态特征的愤怒-敌意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或P<0.01)[8];龙云芳等对50 名微波作业人员和50 名同厂非微波作业人员进行WHO-NCTB 测试,发现低强度微波(2450MHz, 35 μw/cm2 )作业人员情感状态明显改变,数字跨度和简单反应时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9];李卓敏等同样采用WHO -NCTB 对81 名雷达调试人员及同厂非微波作业的61 名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测试,发现长期接触低强度微波(17.91±13.16 μw/cm2)使观察组手提转捷度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其他各项神经行为功能指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10];段骊等对57 名高频作业(200-300 kHz, 20-603 V/m)人员和57 名同企业中非高频作业人员进行WHO-NCTB 测试,暴露组的情感状态得分大多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反映人的短期记忆和注意力的数字跨度、数字译码及目标追踪等指标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11]。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微波暴露可导致神经衰弱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其症状一般以头晕、头痛、睡眠障碍、疲乏、记忆力减退及心悸为主,部分接触者有脱发症状。通讯用频段的微波致神经衰弱发生率显著增高的报导颇多[12];邱毅等对108 名电视系统无线电发射台机务人员(750kHz- 50.05MHz,14V/m)及该系统的非高频作业的行政、后勤及记者68 人的神经系统功能进行调查,发现观察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昏、乏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易激动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手足多汗、口干及心悸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或P<0.01),脑血流图边缘状态和轻度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3];潘达颜等对33 名工作两年以上的微波(3783.5-3899.5 MHz,75-175 μw/cm2)机务人员及41 名行政、财务人员进行微波电磁辐射健康影响调查,发现微波组神经衰弱症状头晕、头痛、睡眠障碍、疲乏、记忆力减退等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14];曹兆进等对有移动电话手机的115 名公司职员和101 名无移动电话手机的公司职员进行的调查发现,使用移动电话手机与胸闷(p<0.05)、恶心(p<0.01)和食欲减退(p<0.05) 等症状有关[15’];对其中88 名移动电话手机用户及77 名非手机用户进行睡眠质量和抑郁影响调查分析发现,使用手机可能造成失眠(p<0.01)、多梦(p<0.05)等不良影响[15];李焕英等选择连续微波作业3 个月以上男性157 人和非微波作业男性104 人进行调查,检测3981-4194MHz 频段微波设备115 台,其中109 台微波设备的工作位置电磁辐射强度为10-450mW/m2,另6 台国产微波设备工作位置电磁辐射强度为520-3000mw/m2,分析结果表明通信微波暴露组神经衰弱症状发生率、异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异常脑电图(异常波形、两侧波幅不对称)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或P<0.01),且发现IgA 水平显著增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发生率增高[16]。 有流行病学调查报道射频电磁场对人的心血管功能有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心、脑血管电生理活动的影响。唐国汉等对中短波作业人群的心血管功能进行了8 年动态观察,选择广播电视发射中心接触中短波作业人员(0.999-30.000 MHz, <25 V/m)108 名作暴露组,在同一单位选择82 名非暴露人员作为对照组,每两年进行一次体检发现,90、92 年两组异常心电图发生例数无显著性差异,而94、96、98 年观察组异常心电图发生例数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异常心电主要表现为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心肌劳累、早搏和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7];陈朝东对138 名从事高频作业3 个月以上的中短波作业人员进行心电图检查,发现高频组(134 kHz-510 MHz, 电场强度平均3.4- 18.5 V/m, 磁场强度平均0.8-3.6A/m)异常心电图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律不齐[18];丁朝阳等对212 名微波(3000 MHz , 72~100 μw/cm2)作业人员及207 名同部队非微波作业人员和102 名步兵进行调查检查,对其中39 名微波接触者,35 名同部队非微波接触者调查闪光融合频率、视力、脑血流图及心电图,结果显示微波组闪光融合频率和视力下降(P<0.01), 脑血流主峰波幅和流入容积速度降低(P<0.01),心电图P 波改变、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212 名微波接触者及两组309 名非微波接触者进行心电图检查, 结果显示接触组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和传导系统异常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75 份脑血流图分析结果显示接触组脑血流速度显著降低(P<0.05);对178 名微波接触者及56 名非微波接触者主观症状调查,发现暴露组主诉头痛、记忆力减退、心慌、容易激动、入睡困难、早晨起床后头脑不清醒等症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p<0.01)[19,203];陈宁荣等对62 名雷达微波接触(18.7~ 85.2 μw/cm2)及57 名非微波接触军人调查结果表明,雷达微波接触组神经衰弱症候群症状发生率显著增加(p<0.01),微波接触组血小板降低、白细胞减少、噬酸性细胞增多(p<0.05),且与工作年限有关[21]。
张鹤梧选择398 名连续从事微波作业(3.2~4.2GHz, <10 μw/cm2)3 个月以上工作人员及172 名同一地区非微波作业人员进行心电图监测,发现接触组心电图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主要表现为ST-T 改变[22]。
射频电磁场对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主要是对机体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张鹤梧等选择310 名连续3 个月以上微波(3.4~4.2KMHz, <10μw/cm2)作业人员和109 名同一地区非接触微波线务员进行免疫功能影响研究,发现微波组和对照组免疫球蛋白均在正常范围,但微波组IgG、IgM、IgD 均值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工龄的增加,补体C3 和IgA 的测定值均呈明显下降趋势[23,24];于素芳等对通讯公司42 名微波(2~7GHz, 0~15 μw/cm2)作业人员及31 名该公司的非微波作业人员进行健康调查,发现微波组免疫球蛋白含量IgG、 IgA、 IgM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5];姜向阳等选取62 名高频(200~300kHz)淬火(20~150V/m, 3.0~13.0A/m)、焊接(0.2~125.0V/m, 0.3~9.9A/m)及热合(70.0~600.0V/m, 0.0~7.0A/m)作业工人和56 名该厂非高频作业工人进行多项生物学指标监测,结果显示淬火组和焊接组的免疫球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热合组只有IgM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现眼晶体浑浊率及LPO、GSH-Px、cAMP、cGMP 水平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26];此研究与姜向阳等1997 年所做调查结果基本一致[27]。
眼晶体浑浊是常见的射频电磁场对机体的有害效应之一。戴淑芳等选取某厂142 名雷达微波(20~800 μw/cm2)作业人员和82 名非微波作业人员从1984~1990 年进行了眼部损害的六年动态随访观察,发现微波组晶体浑浊率(P<0.01)且重度浑浊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28];祝惠钧等选择61 名高频作业工人(200~500kHz, 20V/m, 5A/m)和56 名该企业非高频作业人员进行眼部危害调查,发现接触组晶体浑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9]。 射频电磁场对生殖功能的影响也有报道。王桂珍等选择212 名从事高频(3~78MHz, 80V/m)、微波作业(400~9400MHz, 20~98 μw/cm2)1 年以上女工和当地194 名无害作业女工进行了生殖机能调查,发现接触组女工月经先兆症状、月经异常及自然流产、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30];丁晓萍等对接触短波(6MHz, 10~300V/m, 0~1.5A/m)一年以上的男性89 人为暴露组、不接触短波的95 人为对照组进行男性生殖健康调查,结果发现暴露组全身乏力、阳痿及性欲减退等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精液参数及内分泌激素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31]。
3. 视屏显示终端(VDT)的健康效应
视屏显示终端(VDT)操作过程中作业人员不仅承受高度的精神紧张和较大的心理负荷,同时还要受到作业环境中多种不良理化因素的联合作用,流行病学调查表明VDT 最常见的健康效应表现为对视觉、神经行为及肌肉骨骼系统功能的影响。王怀忠等选择78 名电信局寻呼台VDT(8μW/c ㎡)作业人员和某大学女学生进行神经行为功能测试,发现接触组的5 项消极情绪状态(紧张、抑郁、愤怒、疲劳、困惑)得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积极情绪状态(有力)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视觉保留记忆、目标追踪-Ⅱ等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平均反映时得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2];许昆明等选择65 名某金融系统、大专院校计算机(5~35V/m,0~0.4A/m,0~ 7μw/cm2)操作者和33 名非VDT 作业者进行健康效应研究,发现VDT 作业组乏力、颈痛、肩痛、腰背痛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头昏头痛、臂痛、心悸等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晶状体浑浊率、血清IgA、外周T 淋巴细胞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紧张/焦虑、疲惫/惰性、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动作反应时、手工敏捷度得分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 或P<0.01) [33]。
由于VDT 行业中女工比例大,因而VDT 对女性生殖机能的影响颇受关注。刘继文等选择乌鲁木齐市361 名每天连续上机操作2 小时以上女工及484 名同一地区非VDT 作业女工进行生殖机能影响研究,发现VDT 女工月经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周期紊乱、经期延长、经血量增多、痛经和经前紧张症,同时自然流产、妊娠合并贫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或P<0.01)[34];任道风等对上海、南京两地976 名VDT 已婚女工及1012 名同单位女性非VDT 行政和办公室人员进行生殖机能影响研究,结果显示VDT 组先兆流产、自然流产的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2];任道风等对上海1528 名计算机VDT 操作女工和1275 名同单位的非VDT 行政、办公人员进行月经影响研究,发现VDT 组月经周期和经期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或P<0.01)[35]。
综上所述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电磁辐射可能引起人群神经衰弱症候群症状的发生率增高,引起免疫功能的改变等,但由于流行病学调查本身有许多混杂因素,所以有待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 朱绍忠,王起恩,朱连标,张伟俐,高伟,杨芳,谢建华,潘早忠。工频电磁场对电气化铁路职工免疫系统的影响。劳动医学:2001, 10(18): 291-293。
[2] 朱绍忠,朱连标,王起恩,张伟俐,高伟,杨芳,陈锦生,潘早忠。电气化铁路工频电磁场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环境与职业医学:2002,4(19):97-99。
[3] 赵锐,范纯,唐凤强,王增勤,袁铁,勾洁身。500 千伏超高压工频电磁场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8,24:145-147。
[4] 许溟宇,赵锐,黄瑾,范纯武。工频电磁场对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9,12(17): 335-337。
[5] 潘伦典,郁增舜,阮志刚,李谊,张秀华,李福敏,龙志云,杨炳元,张丽萍,郝津。电力索引工频高压磁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3,11:359-361。
[6] 黎大明,詹思延,蔡承铿。环境极低频电磁场对人群健康的初步观察。环境与健康杂志:1997,14:193-195。
[7] 杜天义,许东,刘胜明,赵凯,陈巨元,徐玉宝。高压电实验室及变电站作业人员细胞遗传学效应的研究。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2,18:184。
[8] 朱启星,杨传文,徐国民。低场强微波对人体神经行为功能影响。现代预防医学:1997,24:34-36。
[9] 龙云芳,李昌吉,詹承烈,胡冰霜。低强度微波和噪声对作业人员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中国公共卫生:1998, 14:94-95。
[10] 李卓敏,王兵,刘克辉,王晖,张清平,沈秦川,马春莲,门虹。微波作业人员神经行为功能的研究。职业与健康:2002,9(18):4-5。
[11] 段骊,单永乐,于夕山。高频作业人员神经行为功能改变的观察。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8,3(32):109-111。
[12] 赵清波,金永哲,张云生,郑传海。通讯微波辐射对作业人员健康影响的调查。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4,7: 293-294。
[13] 邱毅,杨超敏。高频辐射对作业人员神经系统的影响。劳动医学:1999,16:91-92。
[14] 潘达颜,杨超敏,李京花,邱毅。微波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职业医学:1992,19:330-332。
[15] 曹兆进,陶勇,张洪桥,赵晓琳,宛超,刘景兰,李双黎。移动电话手机对睡眠质量及抑郁影响调查。环境与健康杂志:2000,9(17):264-267。
[16] 李焕英,梁锦英,杨宇华,陈念光。通信微波对作业人员健康影响的调查。职业医学:1994,21:54-56。
[17] 唐国汉,杨爱初,黎世林,朱志武。中短波作业人群心血管变化的八年动态研究。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2,2(20):44-45。
[18] 陈朝东。接触中短波电磁场对作业人员心电图的影响。职业与健康:2000,7(16):3-4。
[19] 丁朝阳,吕志忠,窦兰君,马强,姚治中。微波辐射对作业人员某些生理功能的影响。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1994,12:454-456。
[20] 丁朝阳,吕志忠,窦兰君,马强,姚治中。雷达微波作业人员脑血流图和心电图的改变。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4,12(12):357-358。
[21] 陈宁荣,吴佑安,程洪春,袁思柏,李波,王雄莉,唐登明,邱东生。雷达作业人员周围血象及两种激素水平的改变与分析。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2,10:42-44。
[22] 张鹤梧。低场强微波对人体心电图的影响。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5,10(13):286-287。
[23] 张鹤梧,刘庆川,冷沙力。微波站低场强微波对人体免疫球蛋白的影响。中国辐射卫生:1995,4:56-57。
[24] 陈则行,张鹤梧,刘庆川,王瑞华,王树恒,冷沙力。微波站低场强微波对人体健康危害的调查。中国公共卫生:1993,9:397-398。
[25] 于素芳,孟平。通讯微波对人体健康危害的调查。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5,8:285-286。
[26] 姜向阳,王春华,唐红,唐容。高频辐射职业危害的探讨。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6(19):205-207。
[27] 姜向阳,陈亚丽,祝惠钧,白洁,唐蓉,李珠明。高频作业人员脂质过氧化和免疫功能的改变。现代预防医学: 1997,24:129-146。
[28] 戴淑芳,吴岚英,李丽,王雪芹,冯儒。微波作业人员眼部损害--六年动态观察。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1994, 16:87-89。
[29] 祝惠钧,杨平。高频作业工人眼部调查。职业与健康:1997,4(13):26-27。
[30] 王桂珍,孙贵杞,孙培元。射频辐射对女工生殖功能影响的调查。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2,5:36-38。
[31] 丁晓萍,闫素文,张宁,鲁海鸥,张黎,汤洁,王喜良。应用DNA 链断裂等指标评价短波辐射对男性生殖功能的影响。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2,28:74-76。
[32] 王怀忠,李国宁。寻呼台作业对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职业与健康:2002,5(18):27-29。
[33] 许昆明,张友武,刘承鉴,袁羽。VDT 作业职业危害因素及健康效应探讨。现代预防医学:1996,23:169-171。
[34] 刘继文,赵效国,黄贤仪。视屏显示终端对作业女工生殖机能及其子代健康的影响。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4, 20:268-270。[30] 黄玉玲,郑玉新,王咸州。高频电磁场对工人行为功能的影响。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1994,12(12):329-331。
[35] 任道风,高玉贵,金锡鹏。视屏显示终端对女性操作者月经影响的调查。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5,8:229-230
2005-06-30 16:32:37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252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