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业主乙
业主乙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高级居民
经 验 值:470
魅 力 值:176
龙    币:978
积    分:569.4
注册日期:2002-12-04
 
  查看业主乙个人资料   给业主乙发悄悄话   将业主乙加入好友   搜索业主乙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业主乙发送电子邮件      

天大的回忆(下)
天大的回忆 (下)


  吃。

  很抱歉一下子先想到了吃,也许是太想念中国的饭菜的缘故吧。津门有三绝
,可我却偏偏没出息的最喜欢天津的鸡蛋大饼。记得考G的那个冬天,下了晚自
习的路上四处满溢着炒鸡蛋的香味,怕吃了长胖又抵不住诱惑,就和好友买了一
套一人分一半的吃……

  说吃就得从天大的食堂说起。

  学一最大,人也最多,记得每天中午11:30—45,食堂里人来人往,热闹非
凡。这在美国是很难见到的场景。卖米饭的诸师傅中,有一个模样我已记不太清
, 但其盛饭的动作实在给我印象颇深:弯腰、弓身,盛饭的勺在空中划出一个极美
的弧线,上提,抖两下,在称上一放,“0.30”,通常误差不会超过5%。(女生
一般都要“三毛”;不要“琼瑶”,joking!相当于二两。)每次他看到屏幕显
示的一分不差时,便会眯着眼睛满足的一笑……

  大食堂最后的回忆便是每年六月末的托运行李了,所有的桌子拉开,中间的
空场上堆着打了包的行李等待称重,年复一年,大食堂就这样送走一届又一届的
毕业生……

 每个食堂都有其特别吸引我的好处,比如学一利于打水,学二近,综合菜好
,风味方便……相比之下,我更常去风味和学二。

  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风味的一个个窗口后,师傅们穿着蓝色的制服,夏天里两
扇大空调嗡嗡地转着,偶尔还有台电视在喧闹的人声中播放着无声的画面,不知
都变了样没有……

  对学二的饭菜我更是如数家珍,最爱吃冬天的藕夹,早上的油饼,中午的丸
子,晚上的排骨……还记得学二的师傅中,有个叫王跃的舞蹈老师,我们总琢磨
不透跳这么好的舞的老师怎么甘心在食堂里掌勺,于是每次打饭时,总忍不住要
多瞟人家几眼……

  来美国以后,渐渐地便对这样的事不足为奇了。我在美国上计算机课的一位
老师是JAVA的专家,随便跳槽到微软和IBM都易如反掌,年薪翻一两番,可他们
却欣欣然地在学校里和一帮学生们打交道。我认识的很多美国人学的都是我认为
一些匪夷所思的科目:畜牧、园艺……问他们为什么学这些,他们的回答干脆简
单:“I like it!”兴趣使然。只要他喜欢,大学毕业后可以去作修车工,(事
实上,我就知道这么一个人。)那么舞蹈专家当厨师也不引以为怪了。

  这几个食堂的好处还在于,它们提供了良好的食堂文化氛围。记得食堂两侧
,总贴满了大大小小的宣传布告,寻物的,转让的,租房的,每到周末,还有黄
黄的大纸上写着求实即将播放的电影……尤其是每个学期初,常常会有众组织者
摆开一排排长桌子进行纳新宣传,周遭围满了人,有的捧着饭盒,有的拎着水壶
……我在那里纳过新也被纳过新,尤其是离别天大的那个夏天里,在很多朋友的
帮助下,把我印了三百册的书三天售空。那个夏天里,我的心中盛满了感激,我
真的很喜欢每一个人。

  吃腻了食堂,有时也会跑到外面搓几顿。北门外的盒饭,小平房的老四川,
天南街的美林,大学城,碧云天……到了毕业时,更是家家吃遍。我还特别想提
一下徕园,这个座落在天大澡堂对面的孤零零的小餐馆,我一直觉得和它最有缘
分。我来天大的第一顿饭是和爸妈在那里吃的,而我们宿舍的散伙饭也是在那
里,我第一次喝了那么多啤酒,有的人醉了,屋里哭声一片。

  四年。六个人。最后一次。

  在国内时爱吃的麦当劳在美国却是最便宜的快餐。在这里吃的时间长了,
我居然渐渐能品出国内与这里的cheese放的多寡(也许仍是一样的hamburg,只
是吃的心情不同了?)更多的时候还是自己做了吃。在美国最初的几个月,我的
厨艺比听力提高得还快。一个人渐渐吃惯了,越吃越简单,越吃也越随便……直
到Thanksgiving Day的前一天,去了唐人街的一家中餐馆,十几个中国人围坐在
一个桌子旁,点了很多南方小菜,大家热热闹闹地用中国话交谈,我举着筷子感
动了好半天,因为那种气氛太亲切、太遥远、太熟悉、太陌生……

  玩。

  天大的娱乐之所,印象弥深的于我前两年是倍思门,后两年便是大活了。
  没有大活那阵子便常去倍思门,我们常常聚了一起,打打那里的乒乓、台球
。顺着长长的地道下去,里面空气污浊,说话嗡嗡作响,象是旧社会的非法地下
场所,尽管如此,我们仍是乐在其中。我在很久以后才意识到“倍思门”这个词
是英文basement(地下室)的音译,不有暗暗叫绝。今天身在美国的我回想这小
小之所,真应了“倍思”二字之意。

  以后便是在大活里的蹦迪,露天茶座,逃票看的电影,毕业时的卡拉OK了…


  大活的舞厅不知现在是否还是每周三次开放,大四下的那段日子,我们技经
和人文的这帮女生常常会算好了蹦迪的时间一拥而入。那段日子真是快活,白天
打论文,晚上去蹦迪,偶尔还跑到附近“我的迪厅”enjoy几次;卡拉ok也记不
清去过多少次,技经班的,双学位班的,在毕业前那段日子,总能远远听到大活
隐隐约约传来走调的歌声,象唱歌,更象哭泣。

  这里,我想披露一个也许至今仍鲜为人知的秘密:记得大活在青年湖上的圆
台(古汉语叫“榭”)吗?站在圆心冲着大活方向唱歌可以听到自己的回音,效
果更胜过大活里的卡拉ok,这被我称作“回音壁”的地方,也有我太多的回忆…


  我来美国带了六十多张CD,但如今也渐渐听得厌了。说来也怪,国内的时候
爱听英文歌,来到这边却爱听中文歌,听来听去,今年会唱的,明年会唱的,永
远是出国前流行的那几首。在一个教会上的中国朋友告诉我,她来这里四年多了
,中文歌曲忘了许多,只好参加教会学一些赞美诗类的歌,参加教会竟成了学唱
歌的唯一渠道,我听了心中不免有些苦涩。

 Disco也去过几次,可似乎怎么也找不回来大四下那种狂热的感觉。一想起
一大帮意气相投、年龄相仿的女孩子一起蹦迪的情景,而如今在美国的音乐下,
不认识的人群中,我是显得有些落寞了。

  最后,还应提及的是大活的上网,因着联系出国对天大上网之所我亦了如指
掌的,常去的地方无外乎津大网站,图书馆,大活,前者太贵,中者太慢,只有
后者算居中。时间再早,就是98年春之前,科图三层居然还有为人代收发email
的服务,真是小米加步枪的时代了。

  不得不承认,尽管美国的大学多如牛毛,但美国即便是一个二流甚至三流大
学的一般设备都要优于国内绝大多数所谓重点大学的,包括教学设施、科研环
境,体育场所等各方面。我再也不用边上网边看表记时了,押了学生证去打乒乓
球,交了钱去游泳,算着时间打网球了,所有的场地设备都是一流的。这种明显
的差距使我们这些海外学子深深惊讶的同时,是否也会同时引起我们深深的反思
,能为祖国,为母校多做些什么呢?

  别。

  天大六月最动人的一道风景便是毕业生的告别了。于是六月在我的印象里,
便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季节。那树粉红色的芙蓉,毕业生身上的文化衫,骄阳
下六里台小广场的卖书,青年湖畔整晚的歌声,便构成了毕业永恒的旋律。

  关于那树伫立在45与35斋之间的芙蓉花,我一直不知道“芙蓉”这个名字是
否有科学依据,倒是“毕业花”这个名字更为贴切,因为每个毕业的季节,她都
会开得格外的争奇斗妍,没有人知道她已开了多少年,也没有人去猜测她还会再
开多少季,只是年复一年的,那粉红色的硕大的花朵摇曳在夏季的校园里,不由
让人想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

  不知从哪届开始,天大的毕业生总会印了体现班级个性的文化衫穿在身上,
成了传统,每年不变。其中,有很多创意颇佳,以至于我想,或许应该每班留
赠母校一件,上面写满了全班同学的签名,校庆时拿出来展览一次,那将会感
动多少人啊!印象颇深的有几件:绝版,作别北洋(四个字写得很大,瘦长的仿
宋变体),我终于失去了你,Game Over……班的名字往往记不得了,倒是这些
告别母校的话语将成为无数人最后时光鲜活的回忆。

  卖书更是天大六月一道特殊的景观。往往是五月便开始了,从青年湖的巨石
畔始,至六里台的小广场末一线拉开。四年的藏书、磁带、吉他、自行车、CD、
电脑就这样一代传给一代。(有点象前面写的周末这里的yard sale。也许,此
刻扉页上写着别人的名字又涂成我的名字的某本GRE、托福或是专八、运筹的书
正辗转在哪个不知姓名的学弟学妹手中翻阅……

也许你还没有经历过,但至少你会听过;也许你已经历过,那就会记得,夏
夜里青年湖畔悠悠的歌声,小广场上点点的烛光。似乎永远也不会有那样肆意的
疯狂,放声的歌唱,永远也没有那么多说不完的话语,抹不尽的悲伤……唱累了
,说完了,大家就安静地躺在草坪上仰望北洋的夜空。夏天里每个毕业生都是那么
的可爱,甚至连平时苛刻的女生楼下的看门大爷,严厉的校卫队也默默地纵容着
他们。

 

 写这篇文章时尚在北美的冬季,夏季在我的心中还只是切切的期盼和长长的
思念。不知若干年后告别美国校园的我们是在Memorial Union里开个盛大的party,还是在中
心大草坪上高歌一曲,或是悄然的挥手离去,然而告别北洋的场景在我心目中会
是最特别的,因为那是在二十二岁那样一个特别的年纪……

  我是在99年夏天告别天大的。我站在车厢的玻璃窗前笑着向送我的人们挥手
告别,站台上送别的人很多,哭声一片。几天以来我已经精疲力尽,此刻倒是觉
得笑比哭来得容易。于是,我保持着我的smile,那是我这个夏天以来最灿烂的
笑容了,我想,我是要把这个smile留给我深爱的天大,天大人,也留给我四年
来居住的可爱的城市……

  直到火车驶出站了,我才回到座位上,这时的我才真正开始悲恸起来。我知
道我是真的告别了他们,告别了天大,告别了我的大学四年。

  车厢里没有一个我认识的人,我垂下了头,眼泪便止不住地落在我的牛仔裤
上……

  我不由得又想起四年前,我正是坐着这样一列车不情愿地驶向这里;四年后
,当我再返回时,又是多么不情愿地挥手再见!我已不再是四年前的我了,而行
李也已不再是四年前的行李,那里装满了数不清的回忆……

----------------------------------------------------------------------



  关于天大的回忆还有很多很多,春天的柳絮,夏天的骄阳,秋天的狂风,冬
天的雪仗……而此时的我却不得不收一收凌乱的思绪。已是美西时间深夜1:30
,国内应该是一个冬日的黄昏时刻了吧?唉,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是不是正在爱晚
湖畔看夕阳,湖面上是不是已经结了冰?有孩子们在上面滑来滑去?还有老人凿
了冰洞安静地垂钓?

  这里的窗外又开始落雨了,一滴一滴……但愿明天会是个艳阳天,清晨的朝
阳会把回忆的薄雾一点点驱散……
2003-05-23 11:30:24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044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