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晓谕
晓谕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长老
经 验 值:558
魅 力 值:295
龙    币:1179
积    分:724.4
注册日期:2006-08-18
 
  查看晓谕个人资料   给晓谕发悄悄话   将晓谕加入好友   搜索晓谕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晓谕发送电子邮件      

[年终盘点之我爱吃]——北京小吃
说到北京的小吃,这个命题从来都不曾空白。精致如梁实秋,广博如唐鲁孙,都是著名的吃客兼写作好手。尤其到了网络四通八达的现在,随便输入一个小吃名称,立刻就能搜索出一大堆各式各样的餐馆以及一大堆饕餮之客的评论。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要了解一个城市的特点,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就是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从大体上说,南方的饮食精巧,北方的餐馔实惠。而在品性上,南方人大多细心有余,果断不足;北方人则是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拘小让。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吃食成为了北京这座城市的一个缩影。

对北京的小吃比较了解的人不难发现,这些吃食都有一个显著的异于它地的共通之处,就是平民化色彩非常浓厚。比如爆肚儿,实际上就是牛羊的下水;比如麻豆腐,是制作绿豆淀粉和粉丝的下脚料;又比如卤煮,居然是下水、火烧和豆腐的合成品。这些在外地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吃法,却备受北京人的推崇。据说在过去,不单是平民百姓,许多大宅门的公子小姐也都对这些吃食情有独钟。可见虽然北京曾是天子之地,等级森严,贵族却也不是高傲冷漠、大门紧锁的。

下面我简单盘点一二。

爆肚冯

所谓爆肚,所用原来一定要选用牛或者羊的胃,因为这两种肚子质地肥厚,且部位较多。切记万万不可用猪肚,口感和味道都不对。喜欢吃嫩口的就点百叶、散丹或者肚仁儿,喜欢脆口的,蘑菇、葫芦,肚板儿都不错,最有嚼头的要数肚领儿(不剥皮的肚仁儿)。过去爆肚有三种做法:芫爆,不勾芡,只加一些芫荽,起锅淋上大量的胡椒粉,味道清爽中透着些许辛辣;油爆要勾大量的芡,刚上桌还觉得晶莹亮泽,稍凉就变得粘粘糊糊;水爆则是在清水里汆,完全不用任何调料,本味上桌,蘸着酱料吃。

其实爆肚冯我在八大胡同的时候就介绍过。九门小吃里的这个摊位比前们简略了很多,没有锅子,也没有芫爆和油爆,只有水爆。不过三尺来长的柜台前总是人头攒动。据说冯老爷子亲自坐镇,想来味道是差不了的。

真正会吃的主儿一般都是先点脆的磨磨牙,再换嫩口细品,这用行话叫做“雨过天晴”。点一盘吃一盘,吃一盘再点一盘。因为水爆时间很短,据说根据材质不同,在7——13秒之间完成,所以不会让人等得心急,但如果一次点几盘,来不及吃,稍微一凉,味道就差多了。

梁实秋先生在他的多篇回忆文字里都有对爆肚的记载和眷恋,“生平快意之餐,隔五十年尤不能忘”,足可见爆肚的魅力。

羊头马

羊头这个吃食我最早见于梁实秋先生的散文《北平的零食小贩》:“薄暮后有叫卖羊头肉者,这是回教徒的生意,刀板器皿刷洗得一尘不染,切羊脸子是他的拿手,切得真薄,从一只牛角里洒出一些特制的胡盐……”自从看了这段春秋笔法的描写后,我一直对此吃食心向往之,尤其是想见见那只洒胡盐的牛角是个什么模样,好容易在九门这里找到了老字号——羊头马。

羊头马始于清道光年间,算来也有15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以前的羊头只有秋末到初春之间有卖,原因有二:一是当时没有冰箱,羊头不易保存;最重要的一点是,北京的羊大多来自河北张家口外的大尾巴羊,经过一个夏天,羊都是吃的口外刺儿山上的丰茂水草,喝的是玉泉山的水,才能腥膻尽退,膘肥体壮。

虽然叫白水羊头,但并不是一股脑儿的倒进一个盛满开水的大锅里煮。羊头洗净后,一个一个对好,围着大锅一层一层的码——行话叫做“盘锅”——然后用小火焖。不过羊头最绝的不是加工过程,而是片羊头肉的刀工。一把片肉刀长约尺余,经过多年的片肉已经磨得雪亮,片肉的师傅将羊头皮朝下肉朝上,用刀刃很快的向上一挑,一片羊头肉就片下来了,皮,肉,筋丝丝分明,而且分布均匀,拿到光亮处一看,清晰透明。因为羊头在加工的过程中只有清水,一点作料也不能放,所以除了羊肉的清香味,其他的杂味都没有,只能靠独特调料辅助了。片下一盘后,师傅从柜台下拿出一只特制的牛角——里面装着大盐和丁香、花椒等炒黄后碾得精细的佐料——手上微微抖动,洒在羊头肉上,至此才算大功告成。清朝有个文人名为雪印轩主,在他的《燕京小食品杂咏》里有一首专门为羊头马写的小诗——“十月燕京冷朔风,羊头上市味无穷。盐花撒得如雪飞,薄薄切成如纸同”——虽然直白,倒也算得上是对羊头马的最好诠释。

文宇奶酪

南锣鼓巷地区在元代分为两坊,东部称昭回坊,西部称靖恭坊。据考证,这一带的胡同基本是大都时代的遗存,包括菊儿胡同、后圆恩寺、前圆恩寺、秦老胡同、北兵马司胡同、东棉花胡同、板厂胡同、炒豆胡同、前鼓楼苑、黑芝麻胡同、沙井胡同、景阳胡同、帽儿胡同、雨儿胡同、蓑衣胡同、福祥胡同。这些胡同宽阔、笔直,基本上保持了那一时代胡同的原貌。这些胡同的集合,便是那一时代坊内的布局。根据历史记载,在坊的制度下,坊内不可以进行经营活动。因此直到如今,这一带的胡同里,基本没有商业设施,只是在两坊之间的南锣鼓巷内设有不多的商店,便是坊制的遗风。


在这片区域内,鳞次栉比的分布着许多的四合院,洪承畴的家祠、僧格林沁的王府、婉容的故居、冯国璋的宅第,还有齐白石、茅盾、詹天佑、靳云鹏,等等等等。从呼吸通天的国家元首到泽溉后人的文化巨匠,都曾经在这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与活动,遗踪卓然可证,文化积淀非比寻常。这里我要提醒一点,逛胡同,千万不要开车。想飙车,上六环外;想显摆,去国贸桥。胡同是幽静而深邃的地方,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咂摸和品味的。

如果走累了,位于南锣鼓巷中部的“文宇奶酪”是一个不可错过的休憩之地。倘若你没有去过牛街的奶酪魏,那么文宇的原味和双皮奶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尝过奶酪魏的“合碗酪”,那就试试文宇的酸梅汤吧。虽然魏家的奶酪在京城是独一份,百余年来无出其右,但文家的酸梅汤却在同行中拔得头筹。据文老爷子说,他家的酸梅汤是依据信远斋的独门秘方制作而成,味道纯正,如琼浆玉饮沁人心脾。而如今信远斋已经采用工业流程,所生产的酸梅汤虽是中规中矩,却不可避免的带有一股工业机械的味道。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手工艺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空间。我常常在想,如果文宇家也关张了,我该到哪里去寻觅这么好喝的酸梅汤?

五哥鸡翅

在东四八条与汪芝麻胡同交叉处,有一个朱红门脸的小四合院,这就是五哥鸡翅的所在地。照理,烤鸡翅不算老北京的特色小吃,但这里绝对是极具老北京特色的小吃店,原因就在于店主人五哥的待客之道。这里没有招牌,完全不起眼。白天不营业,晚上只在18点、20点和22点分3拨接待食客,必须定位方可进入,这在许多名噪京师的大馆子甚至过去风光无限的八大楼都是少见的。五哥是正宗的北京人,为人大气,做事爽气,说话硬气。初次到这里来的食客,大多觉得有些拘束,但只要摸透了五哥的脾气,双方就能相处得极其融洽。而他家的鸡翅也和主人的脾气一样,声名在外,名副其实。尤其对于我这个吃惯了辣椒的湖南人而言,五哥家的双面辣是我在北京最能引起乡思的食品。

奶酪魏

也许是生下来没有母乳的缘故,我对奶制品一直比较抵制。来北京后,朋友推荐去三元吃过一次奶酪。奶酪我之前从未吃过,因此也就欣然前往。然而吃过一碗之后,我那挑剔的味蕾却只尝出了奶腥味和琼脂味,于是也就对此食品敬而远之。直到我吃到奶酪魏。
奶酪这种食品,大约在北方比较盛行,所谓“膻肉酪浆,以充饥渴”,这是南方人所深以为怪的。酪分水酪和干酪两种。水酪颜色纯白,细嫩香滑;干酪色泽焦黄,越嚼越香。奶酪魏的干酪未见得强过别家很多,但水酪绝对是拔得头筹的,原因就在于浓度的掌握上。其家的招牌的“合碗酪”,即将装着水酪的碗倒放在手掌中也不会洒出一星半点。
我是湖南人,喜辣不喜甜,况且一直排斥奶制品,但唯有奶酪魏德的合碗酪,我每次必吃两碗。可惜的是,食具不那么精致,原来吃酪应该用薄如铁片的小匙取食,可惜这种器具在九门小吃已不复存在。尽美矣,未尽善矣。

恩元居

没有吃过恩元居之前,我连这个招牌都不知道,可见我是多么孤陋寡闻。当我知道这个老字号的时候,她已经不复存在了。我甚至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去她曾经的旧址寻摸,最后也只是失望而归。
可能现在的年轻人里爱吃炒疙瘩的不多了,而且真正能吃到正宗的地儿也寥寥无几。但在当年,提起恩元居,那可是赫赫有名的“穆家寨”。幸亏九门小吃里给他们保留了一隅。
恩元居的炒疙瘩最大的特点就是现揪现炒。可不要小看了这一步,用机器轧出来的,就是味道不对,再泡在凉水里,糜烂一团,毫无筋道可言。我最喜欢吃牛肉的。蒜苗,牛肉,鸡蛋,疙瘩,再浇上一勺鲜红的辣椒油,吃到嘴里,香而不腻,柔软筋道,回味无穷。
有一次我在九门吃饭,旁边是一个回民老爷子。一盘炒疙瘩,一盘爆肚,2两褡裢火烧,吃的津津有味,一看就是老北京。看他吃饭,自己也觉得是一种享受。尤其是吃炒疙瘩,用小勺舀着送到嘴边,先闻上一闻,然后缓缓放到嘴里,咬得特别陶醉。

月盛斋

以前一直以为,月盛斋最好的是酱牛羊肉,直到有一次吃他们家的绿豆面,上面洒着两块烧羊肉,尝过之后久久不能忘怀。
网上盛传烧羊肉最好的是南横街老满家的,我也曾去体验过一把,但是尝下来还是觉得比月盛斋差那么点儿意思。
烧羊肉是清真特有的食品。将大块的五花羊肉放入大锅里煮熟,捞出来凉一会儿,然后再放入大油锅里炸,炸到外表焦黄,再取出,放入另外一口锅中,加上酱油、大料、香叶等佐料焖煮,直到颜色变为焦黑即可。这样的羊肉,外焦里嫩,咬上一口,瘦肉酥脆喷香,肥肉满口流油,妙不可言。
前门门框胡同拆迁后,月盛斋曾经停业了一段时间,后在九门重张旧帜,由于后厨有限,绿豆面就不复存在乐。估计这项手艺不久会失传了。我曾吃过老爷子的儿媳妇作的绿豆面,毫无筋道可言。如果真的就此销声匿迹,实在是一种遗憾。好在烧羊肉还在,虽然分量日趋减少,幸亏品质尚未打折扣,只是未免让人担心。
2006-12-17 12:01:49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761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