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巧克力遇見冰淇淋
巧克力遇見冰淇淋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查看巧克力遇見冰淇淋个人资料   给巧克力遇見冰淇淋发悄悄话   将巧克力遇見冰淇淋加入好友   搜索巧克力遇見冰淇淋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巧克力遇見冰淇淋发送电子邮件      

职业和尚 转贴
有一阵子,我住在山下的表姐家里。山顶的寺庙里住着许多和尚,每日里晨钟暮鼓,香火颇旺盛。
  一日晨起上山跑步,转过雾气弥漫的山道,于松木苍绿,石级回旋之处迎面看到一位穿灰色僧袍的男人正在下山,拎一只棕色的皮箱,身材瘦削高大,面容清癯俊雅,不到30岁的样子。
  大概是去参加佛教的什么研讨会议,行色匆匆。
  山道寂静,道旁的野枣子缀着碧青的果实,不知名的白色小花淡淡的开放着,松树叶子落在地上变成枯萎的褐色。而他的背影在一山流动的薄雾中,只转一个弯就不见了。一瞥之间我能记住的只有他深潭一样的眼睛。
  他眼睛中的神色亦如这山雾,淡漠飘逸,又如佛前缭绕的香烟,有渺远莫测的内容。
  这该是一个怎样的男子啊,淡泊中见沉郁的?朴素中见智慧的?沉默中藏光华的?从多情到无情的?
  总之他是个有故事的男人,象菊花普洱茶一样的隽永郁气,回味悠长的男人。
  历经世事的沉浮之后,才会有这样甘心的选择。
  一颗心必象是飞倦的鸟儿,想找个寂静的巢休息。
  看穿了红尘中的水流花谢两无情。
  必是喧哗过的,争奇斗艳的结果是众芳摇落。
  开到荼蘼之后,花事萧瑟,曾经绚烂缤纷的心情竟无处收藏。
  必是深情过的,洞穿世事之后悲凉的心事如风。于是,皈依,把心放在佛的掌心。
  然后,可以割舍和宁静,可以让热泪在心中凝固不再奔流,缓缓结成一块小而冷的舍利子。
  山径上,有人在叹息:谁家的孩子,做了和尚,偏偏又生的这般清秀,可惜啊。
  这是我见过的一种和尚。


  我有个美丽女友住在城市的某个公寓里,某一天我去造访她,然后与她一起外出,在门口的公交车站,她和一英俊高大的男子打招呼。车来了,刚好那个人和我们上了同一路车。
  女友悄悄说:我的邻居。他的职业是:和尚。今天应邀去给一家私企开光。我微微的愕然。
  再次看他的打扮,白色棉恤衫,腕上一只黑色的雷达表,穿深蓝牛仔裤和耐克的运动鞋,背品质不错的黑帆布休闲包,浓眉大眼,健康爽朗的模样。
  如若不在意,会以为他的光头是时下青年刻意的扮酷。
  仔细分辨,头上果然有隐约的戒痕。
  再看他的包时,我怀疑那里装着和尚装,大概到了地方才要换的。
他是去工作。他上班的地点是庙里而已。这似乎并不奇怪。
  佛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就业起码不会有问题。少了俗世沉浮之苦,又兼能修身养性,将来厌倦了还可以还俗,照样的结婚生子。除工资之外略赚些补贴,也不算什么,开光费大概不会太少。


  某一日在饭桌上,听朋友说起他的朋友,南京人,三十多岁,据说也算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一个人物,谁知去年突然出家去了五台山,周围一片嘘声。
  父母家人,老婆孩子,原先的工作,全都丢下不管,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整个一现代贾宝玉。
  个中更复杂的原由,外人并不能知。
  前些日子有人在五台山看到他,开着一部香港佛学会捐赠的红旗轿车,脸色神情和往日一般无异,无丝毫不妥之处,只是更为沉静了些。看的人顿时明白一二,和尚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样清苦。
  真经已经被唐僧在若干世纪前取回,今天的和尚无须再苦行十万八千里去西天见佛祖了。


  八十年代末,我在青藏高原的某地读书,记得周六去看电影《红高粱》,热情火爆的中国红充满了整个银幕,漫天风卷的黄土,高亢喧闹的唢呐,野性粗犷的歌谣,巩莉艳丽的红唇在一片浓的即将凝固的红色中摇曳……
  因为年少的缘故,这部片子留给我的只是一些粘滞的色彩,模糊的片段。
  散场的时候,强烈的白炽灯蓦然亮起,眼睛有一瞬间的睁不开。回转身,就发现身后站着两个二十岁左右的喇嘛,我记得其中一个人手里提着当时很时髦的收录机。
  出了影院,到了马路上,居然放出一段崔键的摇滚。
  当时是老崔和DISCO风行的时代,附近的小喇嘛够FASHION,心里装的红尘比佛要多的多。
  时光荏苒,十年以后,很多庙里做起了生意,卖书的卖书,卖画的卖画,任何器物上只要画了佛像或是雕个佛字统统叫做法器。
  我弟弟去承德旅行回来后,脖子上多了一根用红线穿着的铜佛像,比一圆硬币略小些。整天如宝似玉的戴着,片刻不离其身。说是在普宁寺请师傅开了光的,可以消灾免难,被当作护身符,加上上香的费用,花了400多元,据说已经算便宜。
  有个相熟的人在普佗山求了一串开过光的紫檀佛珠手链,花去600多元,还是托了关系求的,似乎已经足够的有面子。寻常的小庙里做一场消灾的法事价格大约500——600元,也是要预约的,生意超乎想象的兴隆。
  商业的和尚每天接待众多游客,整个寺庙里都是不清净的,又能有多少佛心多少慧根和灵性可以生发呢?
  这让我想起去年的重阳节,几个人一起去登山,天色将暮的时候突然下起雨来,有个朋友想学《聊斋》中的剧情去山寺中避雨,倘或从此造就一段奇遇,亦未可知。谁知买门票的时候却被告知下班了。索性走进平日游客止步的后院。在和尚们休息用膳的地方,看到两个十七八岁的胖和尚正在门前的回廊下打闹,你推我一把,我捶你一拳,嘻嘻哈哈,笑声不断,好不热闹。和俗家的同龄人并无两样。
天真活泼,嬉戏玩耍原是少年的天性,俗家的孩子大多在课堂里念英文,而他们念佛经多一些而已。
  这是我偶然见过的几个年轻和尚。似乎不太符合我们一贯对和尚这一概念的想象。我们心中传统的和尚又是怎样的些许的迷惘。
2008-02-03 21:24:49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135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