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guanggun
guanggun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查看guanggun个人资料   给guanggun发悄悄话   将guanggun加入好友   搜索guanggun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guanggun发送电子邮件      

有点事,出些马甲,咱也转点言论
中国古训——已不适合现代社会?

1,人之初,性本善(出自《三字经》)

  中国人大事不明,首先就是人人耳熟能详的《三字经》给闹的。

  《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

  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或“生有原罪”,中国人却截然相反,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东西方文化,也就因此一直背道而驰。

  按照《三字经》的说法,人的本性是好的;一个人即使犯了错误,他的本质也是好的;一个人即使犯了罪,也是情有可原的。据此实行“人治”,执行“弹簧法规”,也就顺理成章了。

  如果从宗教的角度劝导公民,我倒觉不如忽悠“生有原罪”、“人性本恶”更能让人知耻而后勇。即使在中国,也有荀子“人性本恶”之说,可惜被“尊孔”一言堂给遮住了。

  善与恶,对和错,除了最浅显的道理,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本性是善还是恶,有罪还是没罪,谁能给一个科学说法?恐怕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应该明白,无论人性善恶,只要出自一个角度,说神马都是浮云。

  过去农民起义、造反是叛逆、忤逆,现在咱知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才是硬道理。你不仁不义,凭什么要我安分守己?

  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周语上》)

  这句话用意在古代也说得过去。在今天看来,说话者的立场显然有问题。说话者本人,已经站在老百姓得对立面。你和老百姓对立了,当然就得“防”着。已经对立了,是否甚于“防川”,已经不重要了。

  遗憾的是,历代政客从中领会出来的,就一个“防民之口”的“防”,他们只会干一种事——堵老百姓的嘴。老百姓说一句“反”话(包括无意的),就给你整个死罪。后来加码到诛九族、十族。不过,他们的下场呢?

  周厉王逃了,逼出了一个“共和”。可惜这个共和只是一个年号,有“共和”之名,没“共和”之实;后来短命的秦朝死于同理,汉唐宋貌似温柔有加,实际也是刀光剑影;明清以后,特务机构诞生,防民之口越演越烈——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不让老百姓说话”的历史,而且从未改变。

  除了发明了工具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另一个就是让老百姓说话(且老百姓说的话,能落到实处)。从这一点来说,让老百姓说话的国家,才是现代文明之国;不让老百姓说话的国家,还处在现代文明启蒙前的荒郊野外。

  千万别说中国政治是这样,中国民间也未必强到哪里去。试问有几个企业的董事会真正做到了民主?至于家庭,也还缺乏民主气氛不是?

  3,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老子》)

  老子《道德经》堪称绝唱,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左不右不偏不倚。

  不过,《道德经》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却大失水准。首先,尽管老子想说的是“不折腾”,但出发点就错了——还是人治。谁是蒸鱼的?屁股坐在君主的怀里了吧?

  其二,比喻不恰当。治治大国会如同蒸一条小鱼这么简单?如果是这样,国家这条鱼谁都能蒸好!触类旁通,能蒸好一条鱼的厨师,就能当这个君主。学会蒸鱼这点儿厨艺,应该不难吧?

  其三,比喻错了,老百姓是人,怎么能比作鱼呢?有人说中国文化就是“目中无人”的文化,我看有道理。这不,老百姓被比作“鱼”了!?

  其四,为什么是蒸鱼,而不是养鱼?老百姓人都不是了,成了一条鱼,还得用水煮着,用火烤着?有句话叫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实比这要惨得多!老百姓的生存环境,火热暂且不说,;连水,也还都是热的呢!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经孔子他老人家编过的书,包括弟子给他编的《论语》,都堪称精妙。精妙到愣是把有毒物质塞到你嘴里,还让你吧嗒出个满口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从个人修为,到家庭经营,再到治国、平天下,一路顺畅下来,怎么看怎么都觉得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殊不知这句话也不是写给普通百姓去看的,而是写给士大夫们看的。普通百姓,又有谁能沿着这个通道走下去?即使有那么几个人走到了国治、天下平的境界,其背后的路,不还是老百姓的白骨堆成?

  如果这句话对春秋战国的封建诸侯来说,还有那么点积极意义。过了秦朝,这话就毫无意义。任何曲解,都是望文生义。

  这句话的核心,还是强调一个人的独裁专政,还是江山社稷寄予一个人的智慧和运筹,将社会寄予几个官员的清明和公正。

  既然我们明白从来没有什么神仙皇帝,那当然应该明白谁也不能洞察天下秋毫——大家的事情,交给大家做。这样你不累,还不会被背上骂名,多好的事儿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大意相同。后者还把关乎国家命运的人,给分出了个穷富来,搞笑吧?你穷、没位置,那你就老老实实呆着;国家大事,那是有位置,有财富的人的事——还需多说么?

  5,水至清则无鱼(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

  这句话,是贪官的避难所,也是中国人糊涂思维的代表作。

  试问,水太清了,和有没有鱼有必然联系吗?

  首先,这话有悖基本常识。鱼和水等同于人和气,都是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不是必需的条件。试问,是鱼以水当饭,还是人拿空气当食物?相反,倒是水太混,鱼就得憋死。农村水塘的最传统捕鱼术,就是把塘里的水搅混,逼着缺氧的鱼全部浮上水面。浮出水面的鱼保命要紧,任你捕捉,绝不躲避!

  或许你会说,很多鱼是靠吃水中的浮游生物存活的。所以,水太清,鱼就得饿死,所以“水至清则无鱼”。即使是这样,这里说明的是,水中的浮游生物,才是鱼的食物,和人必须吃饭是一个道理。

  这句话,常被用来指对官场贪腐,要有一种容忍态度。如果仔细推敲,两者绝对是不对等的。鱼固然是要吃水中的浮游生物,但官员吃的是俸禄,受贿贪污不是必需的。鱼不吃水中生物当然没命了,但官员不腐败就活不了?天大的笑话。

  能否制止官员腐败在于体制。好的制度逼着官员清廉,不好的制度想做好官都难——不就这么点猪动动脑也能明白的事儿?

  6,宁静致远,谈泊明志(出自诸葛亮《诫子书》)

  要说中国人的座右铭,唯这句“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可以通吃——有书房的家庭,几乎都挂着这幅字。每当我看到这块牌牌,心里就觉得别扭,只是很久也不知到底哪儿别扭。

  老实说,如果你是一个修道的人,而且进入暮年,等着白日飞升,确实需要宁静和淡泊;但对于一个还在成长阶段的人来说,这句话简直可以杀人于无形。

  先说淡泊名利。名利有必要淡泊吗?该得的,得了就得了;不该得的,不要巧取豪夺就是了!商人不重利,对自己、对家庭和对国家都是不负责任的。商人就是要通过合法途径,不断创造个人利益最大化。至于对于适合自己的岗位或者职位,应该当仁不让,否则就是耽误自己,外加遗害别人不是?

  再说宁静致远。实现远大志向也好,难道只有宁静一个途径?难道就不能动中取静?一个人心态平和固然好,如果保持昂扬的激情,难道就不能成功?谁说的?谁规定的?上帝还是释迦?

  淡泊也好,宁静也好,都只是一种方式。而且都是阴柔的,而不是阳刚的。淡泊与激情,宁静与激荡,我看一个都不能少。

  不信你看,那些书房里久挂这块匾的人,一定是形体枯稾,弱不禁风的人居多。对不起,按照这块匾走下去,不需太久,一个病夫兼顺民就炼成了。

  诸葛亮啊诸葛亮,人们都以为你聪明你就是么都是对的。可是,毕竟你也是个人,不是神啊!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你看,中国人的座右铭就是这么别扭,前边刚说淡泊明志,看淡名利,这边就是要青史留名了。只是,这句话毕竟是出自抗元英雄文天祥之口,我们又不好说他什么。我要说的是,这句话几乎成了愤青和愚忠的信条。一是丹心——一颗红心爱国,二是坚持所谓的名节观——为了青史留名,不惜愚忠误国。

  有人把岳飞和谭嗣同列为实践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的楷模,其实这两个人是截然不同的。岳飞固然是“精忠报国”,但他报的,是皇帝还是老百姓,这是一个问题(这里就不讨论了);谭嗣同是为天下百姓而不是为了皇帝。他是用死,来警醒国人的——这才是值得称道的。

  至于留不留名,留什么名,这是一个问题。我要说的是,留名留错了,后世跟的傻瓜也越多!对后世的危害也越大!岳飞之后,中国人就彻底把报效国家和报效皇帝混为一谈了!
2011-03-13 15:20:11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662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