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坐令四海如虞唐
坐令四海如虞唐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长老
经 验 值:990
魅 力 值:83
龙    币:1358
积    分:844.9
注册日期:2008-10-17
 
  查看坐令四海如虞唐个人资料   给坐令四海如虞唐发悄悄话   将坐令四海如虞唐加入好友   搜索坐令四海如虞唐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坐令四海如虞唐发送电子邮件      

有这样的才女,中国,我不必为你失望(三)
(三)
除了这些震撼人心的战争歌曲之外,苏俄音乐中还有很多歌曲在歌唱劳动,歌唱生活,歌唱爱情。很难想象,一个粗犷豪放,盛产烈酒并惯于豪饮的民族,竟然也有如此的浪漫和羞涩。
    
    时隔几十年,再来聆听这些歌曲,时常有被欺骗的感觉。因为它们太单纯,太清澈,像被滤沙网过滤过的清水一般,疏离于生活的现实,按照现在年轻人的观点,甚至认为是粉饰太平和虚伪。其实,那时的人没有什么不对,我们也没有什么不对,只是时代改变了。它改变得太快,太突然,以至于我们很多人都应接不暇。
    
    ******* ***************** *******
    
     其实,我更希望《莫斯科没有眼泪》这首歌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它就发生在离现在不久之前。
    一名中国留学生来到莫斯科,在某所大学中研修高能物理。他习惯在图书馆明亮的灯光下埋头苦读,却从未注意到,在图书馆的角落里,一双美丽的黑眼睛正在悄悄地注视着他。
    
    
     那是一位在校园里做清洁工的姑娘,在十余年前的社会剧变中,她失去了原本温馨幸福的家庭和亲人,被迫背井离乡,从东西伯利亚的边疆小城来到这里谋生。她的祖辈同样来自遥远的东方那个古老的国度,尽管已经离开了故国百十余年,尽管并不懂得祖国的语言和方块字,但是,毕竟,她的身体里流淌的同样是炎黄子孙的血液。

    
    每天晚上,中国青年都最后一个离开图书馆,而女孩总是在夜深人静之际做例行的清扫。在这样许多个夜里,二人都整夜相伴着,默默地相伴着,只有他们两个人。本应有许多话要倾诉的,却不知该从何谈起。
    
    姑娘对中国并无好感,在数十年中苏交恶的岁月里,她的家庭因为中国的血统而遭受排挤。在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年月,中国“倒爷”们的贪婪和欺骗伎俩给她留下极坏的印象。可是,看到这个中国留学生,她总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不仅是因为同样的黑眼睛和黑发,更因为她隐隐觉得,在多年以前的某些时候,某些地方,他俩应该见过面,曾经熟识过。
    
    女孩开始重拾自己祖先关于故国的追忆了,她回想着幼年时家里悬挂的中国年画的样子,她把家里仅剩的残破的青瓷茶杯当作珍宝收藏。在那以后许多个夜的梦里,女孩都会梦见自己骑乘着平日专用的那只有魔力的扫帚,穿过朵朵彩云,飞回到故乡,飞回到那个遥远东方那个古老神秘的国度去,梦到她看过的中国武侠电影里那苍翠欲滴的水墨山水,梦到那扬子江畔,建在青花瓷堆成的山上的长城和天安门。梦到自己陪伴在那个高瘦的中国青年身旁,他身穿宽大的白色长袍,留着乌黑发亮的辫子,手中拿着口琴——那是她小时侯在一片树林中捡到,又同样在那片树林里丢落的。他正在微笑着听她歌唱。④ 社会的动荡让她丢弃了以往的全部信念,现在,童年时那些美好的东西似乎又被这个中国人带回来了。
    
    中国青年是平生第一次来到这座古老庄严的城市,但这里的街巷,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似曾相识。似乎命运在冥冥之中安排他来到这里,来这里见一个失散已久的故人,赶赴一个多年以前的约定。时间缓缓流逝,他也逐渐熟识了那个女孩,看到她身着暗蓝色的清洁工制服,出没在教室、楼道、厕所之间,蓬头垢面。他看到她吸烟、酗酒,粗声大气地和人吵架,作着下流手势,那些脏话让他一个男人听了都觉得脸红,据说,她甚至经常参与社会不良青年间的街头群殴。
    
    但是,每当熄灯之后,夜深人静之时,却总能听到她的那清澈干冽的歌声,她在阴郁的日子里歌唱,她在明朗的日子里歌唱,歌声宛若春水般欢快,却带着淡淡的,无法抹去的忧伤。青年知道,她原本是一个善良、单纯的女孩子——其实现在也依旧如此。是生活的艰辛让她学会了用烟酒来麻醉脆弱的神经,是社会的动荡让她变得粗野、堕落、自暴自弃。
    
    那歌声他似乎很熟悉,它曾经在帝俄时代的教堂前响起;又或者在那卫国战争的战场上,从硝烟中飘过。那个年轻的身影,应该早已长眠在这座城市中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化为枯骨;不!不是的,她分明刚刚在他不经意间,悄悄从他身边走过。
    
    她披着暗蓝色的法师长袍,留着漂亮的黑色齐肩短发,手持带有魔法的扫帚。她不是凡人家的女儿,她是一个会魔法的巫女,——不,应该是仙女,她和她的那些魔法,是无法用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来解释的。
    
    可是,中国青年无暇顾及这些。在国内他早已立下志向,献身于霍金未竟的事业。除了研读物理学之外,他更为着他心中的理想而来,他同他那些志同道合的伙伴结成了联盟,他们要复兴那个业已消亡的伟大国家,拯救那些在社会动荡和“休克疗法”中饱受摧残的穷人们。80年前,是十月革命的炮声给中国人送去了马克思列宁的教诲,现在,该是炎黄子孙拯救这片广袤的土地的时候了。这些,他是不可能轻易让任何人知道的。
    
    一个深夜,夜读晚归的青年在黑巷中上遇到了极端排外的光头党暴徒的围攻,很快就被逼到角落,紧接着便是棍棒和匕首相加。危急时刻,梦中的仙女真的降临了。当然,她不可能是骑着扫帚飘然而至,她只是在下班的路上偶然经过这里。但不管怎么说,她的确是仙女降临,她用祖辈流传的中国功夫击退了歹徒,并把青年送到医院,彻夜守护着他,直到医生告知他已经脱离危险。
    
     拂晓时分,青年从昏迷中醒来了,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救命恩人是谁。姑娘已经悄悄离开了,当第一缕阳光照在校园主楼的尖塔顶上的时候,她又回到晨扫的岗位。午夜已经过去,灰姑娘扮作的仙女终究要变回灰姑娘的原形。
    
    一年悄悄地过去了。由于国内突发的变故,青年不得不中断了学业,踏上归国的旅途,他满腔的抱负也就从此化为了泡影。在纷飞的大雪中,女孩目送着开往东方的列车远去,她流下了眼泪。她默默地看着似乎已经是握在手中的幸福从身边溜走。拥有的时候不珍惜,一旦失去了,才能体会到它的珍贵。姑娘放声歌唱起来,凄婉的歌声伴着漫天的飞雪,那是少女发自内心的歌声,她本想在合适的时候,在两个人单独相处时,在他耳边轻声低吟的,现在,却只能让她自己听见。
    
     女孩并不知道,其实青年一直是喜欢她的,只是他没有机会,更没有勇气表白而已。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其实,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埋在心底,默默地守望也是一种幸福,只要在这个梦想的幻泡彻底破灭之前。我一直这么觉得。
    ************* ******************* ******************
    莫斯科没有眼泪。也许,上面这些故事都不是歌词作者的本意,它只是要表达那些曾经的繁华与欢悦,和现时的离别与忧伤,仅此而已。 并没有更深刻的涵义。
    
    莫斯科没有眼泪。其实,这些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个故事中,极其平常和普通的几个。他们都曾经有过自己的光荣和梦想,有过自己的明亮美丽的日子,这些光亮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黯淡下去,并且终究会消亡,归于沉寂。没有人会记得他们,甚至根本不知道,他们曾经存在过。一个地跨世界陆地面积1/6,存在了80余年的伟大国家以及她的崇高理想都可以被轻易遗忘,更何况那些微不足道、自生自灭的芸芸众生。
    
     ******* ***************** *******
    2005年春节期间,一个雪后寒冷的昏昏欲睡的傍晚,在一首过时的原苏联乐曲中,我眼前浮现出这样的幻景:夜幕降临,幽深的岩洞中燃着熊熊篝火,一群红色的小鬼围着火堆舞蹈,烟气在洞中弥漫开来,直到各个角落。这首歌的名字叫《莫斯科—北京》。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这到底让我依稀记起些什么了。
    
    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高加索山脉与昆仑山脉紧紧相连,伏尔加河的涛声随着长江的潮汐此起彼伏,从什切青到巴格达,再到平壤,红色的疆土从未有过如此辽阔,人民从未有过如此团结。在同一面红色的旗帜指引下,欧亚大陆上的不同肤色的民族为着共同的理想奋斗着。“我们不怕战争挑衅,人民的意志赛过雷鸣!”
    
    
     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几乎是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文盲半文盲变成了组织严密、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在几乎完全免费的技术扶持下,昔日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建起了成规模的钢厂与铁路,拦河高坝缚住了苍龙,干旱贫瘠的土地被翻飞的麦浪所覆盖。
    
     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理想主义飞扬的时代。劳动是最令人尊敬和值得骄傲的事业,太多太多的人主动放弃周末休息,去参加没有任何报酬的义务劳动;矿工的工资一度远远高于政府工作人员;最广大的人民第一次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社会底层的贫民直接参与国家宪法的制订,而制定这部宪法的最终目的则是人与人之间差别的彻底消除,乃至整部国家机器的消亡。
    
     同样,那个时候,整个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都在空前高涨,殖民地纷纷独立,西方国家内部反战运动此起彼伏。帝国主义在新旧两块大陆上节节败退,他们陷入了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他们诚惶诚恐,夜不能寐,他们担心某个深夜,他们的酣梦会被革命的号角惊醒,红色的黎明会伴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降临。
    
    似乎是冥冥中早就注定了的,这样的日子没有维持多久。在取得革命的领导权之后,过上了太平日子的革命队伍逐渐腐化,演化成特权阶级乃至既得利益集团,背叛了理想,脱离了劳动,脱离了他们依靠的工农群众。半个世纪前谢世的托洛茨基老头的恶毒预言在不断应验着。更有许多野心家和骗子混进了工人的先锋队,自诩为“理论家”以便公开“修正”马克思和列宁的理论,以党员乃至党的领袖的身份从事着颠覆党的活动。
    
     按照马克思的预言,新的社会将率先在发达的英、法、德国,以及新大陆建成,而出乎他们的意料,相对落后的俄国却迈出了第一步。正因如此,苏维埃政权的经济自一开始便处于帝国主义的围攻之下,并且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历经十数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经济增长开始不可避免地放慢,甚至趋于停滞。1953年,随着一个猪倌出身的领导人登上了克里姆林宫权利的巅峰,由于至今仍旧难以理解和解释清楚的诸多原因,牢不可破的联盟内部出现了裂痕,横跨欧亚的广阔疆土被分成数片大大小小的各自为政的独立王国,那些本应用来毁灭旧世界的武器用在了曾经的兄弟之间。1968年,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扑灭了布拉格可笑的短暂春天;一年之后,为了争夺一个江心小岛的控制权,阵营内部两个最大的国家在白山黑水之间摆开了战场;1979年,一个矮小的篡位者与昔日的西方敌人结成了所谓反霸同盟,为了博得西方主子的欢心,他悍然发动了不义战争,把三万无辜的军民葬送在东南亚的竹林和水田里。自此,两个阵营的强弱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985年3月,一个脑门上长着地图状胎迹的懦夫登上了克里姆林宫的权位,他那自取灭亡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导致了国家的混乱:生产停滞,生活用品短缺,社会动荡不安,种种淡出社会多年的腐朽思想死灰复燃,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前所未有地激化。在内外势力的联手打压下,国家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一些人试图拯救国家,然而他们的勇气和智慧早已在长久以来舒适奢靡的生活中流逝,几十年来一贯官僚主义的作风也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戴,他们的政变不可避免地遭到失败。终于,在1991年,那个寒冷的圣诞之夜,飘扬了八十余年的旗帜在红场缓缓降下,一个伟大的进程自此无端中止。
    
     巨大的国家就这样解体了。国内,国外,友人,仇敌,几乎没有人想到事情会是这么突然。既得利益者、投机家和骗子粉墨登场,披上了人民救星的外衣,打着人权和自由的旗号,把人民的资产和权利放进自己的囊中,成为新的巨富和寡头,红星闪闪的克里姆林宫被新的沙皇占据,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甚至超过了沙俄时代,在这个国家里,现在有1/5的人口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流浪汉重新漫步在昔日红色的首都,醉卧街头,在暴风雪中无助地死去,而在几公里外的豪华展厅中,世界顶级的奢侈品交易会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在获得了“自由”的“欧洲粮仓”乌克兰,粮食产量却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减少的速度更是创造了和平时期的世界纪录。全世界所有的左派政治团体都在不约而同地向右转弯,他们原本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政治主张变得功利、世故,迎合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利益。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一直遭受着“精英”阶层和新旧贵族的口诛笔伐。自从巴黎公社建立开始,对红色政权的诬蔑、谩骂、经济制裁、煽动暴乱乃至直接武装干涉就从未停止过。在无数部书籍和电影中,革命领袖被描述成居心叵测的暴君、独裁者;参与革命的民众,要么是被强权逼迫,要么是一群被洗脑的乌合之众。在美国某杂志评出的20世纪世界“十本最有害的书”中,《共产党宣言》得了最高分,位列榜首。
    
     《圣经》里有这样的故事:耶稣经过一个村庄,看到村民们抓住一个女子,他们对耶稣说,先生,这女人是行淫时被抓到的,按照摩西的律法,这样的女人应该用石头打死。耶稣说,你们当中谁要是认为自己没有罪,谁就可以拿石头砸她。听了耶稣的话,村民们一个接一个溜走了,因为他们所有的人都有罪。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罪,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去无端指责别人。列宁和斯大林都不是圣人,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是,那我们为什么总是以十全十美的完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呢?
    
    同样,那些抱怨自己受到过多摧残的人们,他们往往看到别人的过失,却不知道自己的罪孽更多、更重。
    
     如今,罪孽深重的却给自己披上了光明正确的外衣,干着所谓维护正义与和平的事业。民主、自由、人权这些原本神圣的字眼遭到了玷污,成为无端侵略的借口。
    
     在被称作阻碍世界和平与自由的邪恶轴心覆灭之后,世界并没有获得“民主”人士许诺的持久的和平与繁荣,与此相反,种族间的隔阂愈演愈烈,社会各阶层间的仇恨加深,暴力犯罪与日俱增,核战争的阴影重新笼罩着全球;颓废思想在全世界的年轻人中弥漫,无望,绝望,成了年轻人眼中,未来的唯一印象。
    
     如今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只有恐怖分子手中的AK系列突击步枪,废弃的超大当量核武器,一个又一个危害世界安全的热点冲突地区。商人们四处兜售关于革命领袖的收藏品,以换取经济利益;红黑相间的切•格瓦拉肖像成了年轻人叛逆精神和摇滚乐的象征。1840年代,一个令人不安的巨大幽灵在欧洲上空徘徊着,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它依然只是一个幽灵而已。
    
     时间永是流逝,昔日的辉煌终究会被沙尘埋没,最后归于荒芜、沉寂。但是,有一些东西是永远无法被磨灭的。那些伟大的思想理论影响过整个世界的人,直到现在,这种影响依然无处不在。那些著作经过无数次断章取义和恶意歪曲,已经面目全非,但是却依然流传着;那些慷慨激昂的战歌已经改写成轻音乐和摇滚乐,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间依然传唱,只是人们不再知道它们的真实意义。在那个充满歪曲与污蔑的电玩游戏《红色警报》中,苏军舰队从迈阿密海滩登陆,在新大陆上横行,屠杀美国平民;遮天蔽日的基洛夫飞艇满载着核弹飞向曼哈顿,将自由女神像炸个稀烂,面目酷似列宁的苏军领袖对美国民众洗脑,甚至一度精神控制了美国总统。在英国人托尔金的著名奇幻小说《魔戒》(《指环王》)中,也可以从邪恶军团身上很明显地找到那个苏维埃国家的痕迹。在恶毒攻击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恐惧。只是,已经再也没有人能把内心深处的恐惧化成现实的力量了。
         
    
     在若干年后,某个飘雪的黄昏,在沉沉暮色中,也许会有人依稀想起,也是在这样的风雪中,曾经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曾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战斗,不是为一己私利或者某个狭隘集团的利益,而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全世界穷人和受压迫的人民的解放而斗争。红星闪闪,红旗飘扬,他们克服了种种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战胜了穷凶极恶的敌人的四面围攻,他们曾经赢得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仅仅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在一战的废墟上建起了地球上最最强大的国家——那个时侯,全世界都在颤抖。
    
    也许会的。
    
     莫斯科没有眼泪。
    
    
    
    后记
    
    自小开始,就接触了很多这样的东西:红旗,镰刀和锤子;列宁的肖像;普希金和高尔基的诗篇;《喀秋莎》和《小路》。喜欢那个国家那种阴郁,寒冷,潮湿,带着淡淡的忧伤的氛围,直到现在。
    
     现实中的莫斯科并没有太多大雪,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冷。事实上,在冬天大多数日子里,莫斯科都要比哈尔滨暖和一些,有时甚至暖过沈阳。至于所谓莫斯科的忧伤氛围,我觉得那是温暖地方的居民对寒冷的一种误解,就像关内游客时常提及的哈尔滨的忧伤一样。如果城市真的会流泪的话,莫斯科的眼泪也决不比我们的南京,乃至北京多。而我心目中所谓的莫斯科,也不过是某个偏远的寒冷的中国城市比如哈尔滨,或乌鲁木齐的幻影而已,而这两个地方我又都没去过。
    
     我看过《莫斯科没有眼泪》的MTV,大概就是在香港本地拍的,在近乎黑白的影像中,一座略显沧桑的西式建筑,落叶掩埋了老旧的汽车,一个身着黑色风衣的忧郁的英俊青年,仅此而已;除了背景音乐的手风琴伴奏以外,曲子也并没有俄罗斯音乐的风格。但是,乐曲尚未结束,我已经流下了眼泪。
    
     真正使我流泪的,并不是两个美少女柔婉的演唱和歌中若隐若现的凄美的爱情故事,而是那些远去的理想和对理想的怀疑与失落,还有理想失落后的迷惘。
    
     多年以前,有部苏联电影叫做《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讲的是一个外乡女子奋发自立,向命运挑战的故事。但是,在整个国家风雨飘摇,民众就像那些苍茫波涛上漂浮的枯叶,被历史的波澜抛到风口浪尖的时候,仅仅凭个人的奋发努力,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自己的宿命呢?
    
    还有一篇著名的苏联小说《诺言》,曾经作过我们的小学课文而广为人知。作者在夜晚公园中发现一个哭泣的小男孩。原来,一群孩子在玩战争游戏,扮作“军官”的孩子命令担当“哨兵”的他坚守岗位。天逐渐黑下来,别的孩子都回家了,却忘了给他下“撤岗”的命令,于是他就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挨饿受冻。这篇小说的原意是赞颂那个小男孩遵守诺言,可是现在我读起来,却每每唏嘘不已。
    
     是的,现在只有懵懂的小哨兵还在坚守着岗位,而那些大孩子们都早已抛却自己的所谓崇高理想和信誓旦旦的空谈,回家去了。
    
     我们从小被告知不要信仰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现在,仅存的对现实的信仰也摇摇欲坠了。
    
     谨以此篇纪念那个让亿万人热血沸腾的伟大时代,现在,它已经逐渐远去,即将被人忘记了。实际上,那个时代离开我们,仅仅过去了15年。红旗在克里姆林宫降下的那一年,我还是个12岁的孩子。
    
     莫斯科没有眼泪。
    
    注释:
    ①《下一站天后》,香港人气组合Twins演唱,她们也是《莫斯科没有眼泪》的演唱者。这个注释是给不听歌的同学们准备的。
    
    ②本文中引用了一些圣经段落,大都出自旧约的《诗篇》、《箴言》等等章节。另外需要说明两个细节:1、这段故事源自1905年1月22日(俄历1月8日)的“流血星期日”,但故事发生地点是在圣彼得堡而非莫斯科。
    2、东正教的神职人员,除了地位极高的少数人以外,似乎都是可以结婚的。其实这段故事是看了《情癫大圣》之后才有的创意。(众:-_-)
    
    ③在德文中,共产主义是 Kommunismus,圣餐是Kommuion。英文里共产主义是Communism,“圣餐”是 (Holy) Commnion,这两个词是很接近的。但在俄文中,共产主义是 коммунизм 圣餐是 Святое Причащение,差别还是很大的(感谢百度俄语吧里一位无名网友的协助)
    
    ④这段谬误百出的关于中国的描述,是模仿西方人对中国的错误观念,故意弄的。
2011-05-11 21:49:51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518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