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四处游荡的大灰狼
四处游荡的大灰狼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35142
魅 力 值:1235
龙    币:20631
积    分:20863.6
注册日期:2004-04-07
 
  查看四处游荡的大灰狼个人资料   给四处游荡的大灰狼发悄悄话   将四处游荡的大灰狼加入好友   搜索四处游荡的大灰狼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四处游荡的大灰狼发送电子邮件      

铁甲巾帼—卫国战争中的苏联女坦克兵英雄小传
【编辑后的版本已经发表在世界军事14期。图片很多,后面统一贴上。】



有一句话叫“战争让女人走开”,提到女军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她们的岗位除了通讯、卫生这些非战斗岗位之外之外,恐怕就只剩下文工团之类的去处了。但是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许多苏联女性像她们的丈夫、父亲或者儿子一样直接参加了打击法西斯侵略者的战斗。据统计,仅红军正规部队中的女军人共有80多万人,她们的岗位分布极为广泛——按照叶廖缅科元帅的说法:“简直找不到哪一种军事岗位没有我们英勇的妇女参加,而且她们干得决不比她们的兄弟,父亲和丈夫逊色”。此外,还有许多女性加入了游击队。这些参战的女性中诞生了许多知名的战斗英雄,比如被德国人称为“斯大林格勒白玫瑰”的战斗机飞行员莉莉亚·利特维亚克、女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还有女游击队员算卓娅·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化名丹娘)了。大约有100名女战士和女游击队员被授予或追授了苏联英雄称号。

左起:莉莉亚·利特维亚克,被德国人称为“斯大林格勒白玫瑰”,击落敌机12架,还和战友共同击落3架,是二战中战果最多的女飞行员,1943年牺牲,遗体直到1979年才被发现,1990年才并被追认为“苏联英雄”;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共射杀敌军309名(包括36名德军狙击手),二战第一女狙击手,也是唯一一个战绩超过300人的女狙击手,战后官至海军少将;卓娅·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化名丹娘),1941年在敌后执行破坏任务时被俘并被德军绞死,是战争期间第一个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的女性。





但是,和这些兵种相比,坦克兵对军人体能、力量等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这个兵种素来被认为是女性的禁区。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俄语中,坦克兵等词从来都是阳性的。因此,当1943年11月,德国党卫军装甲兵第一师发现和他们遭遇的两辆苏联红军T-34里居然出现了女性乘员的时候,他们的惊诧可想而知。事实上,虽然总数并不多,但是仍然有一定数量的女性——绝大多数是志愿人员,因此她们往往直接被分配到光荣的近卫部队作战——加入了红军坦克部队,甚至亲自操纵着坦克冲向战场,成为碾碎第三帝国的红色装甲铁流的一分子。本文介绍的就是她们中的仅有的两名“苏联英雄”称号获得者——奥克佳布里斯卡娅和列夫琴科,以及其他一些战斗英雄的事迹。

1、毁家纾难——玛利亚·瓦西里耶夫娜·奥克佳布里斯卡娅(Мария Васильевна Октябрьская)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奥克佳布里斯卡娅的一生,那么毫无疑问,这个词应该是刚烈。

玛利亚·奥克佳布里斯卡娅于1902年6月(据《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网上资料多称她生于1905年),生在当时属于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她本姓加拉古利亚(Гарагуля),是一个农民家庭的女儿。中学毕业后,她先后在罐头厂和电话局工作。1925年,玛利亚和一名军官伊利亚在辛菲罗波尔结婚。按理来说,玛利亚应当随夫姓,但是为了纪念十月革命,他们一同将自己的姓氏改成了奥克佳布里斯基(奥克佳布里斯卡娅),这个姓氏是就是来自于俄语“十月”(Октябрь,一说伊利亚本来就姓奥克佳布里斯基。)在结婚后,玛利亚跟着丈夫,先后在多个城市居住生活,而无论在哪儿,好胜的玛利亚作为一名军官的妻子应该说都是非常称职的——这不仅表现在她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在部队的文艺演出中为战士们演唱歌曲,更体现子她还非常参加各项军事训练,她不仅学会了驾驶,还学会了手枪、步枪、机枪射击。

1941年战争爆发时,任步兵205师政委的伊利亚·奥克佳布里斯基将他的妻子从基什尼奥夫(今摩尔多瓦首都基希讷乌)疏散到了远在西伯利亚的托木斯克。从此,两个人再也没有相见——伊利亚·奥克佳布里斯基在1941年的基辅战役中为国捐躯。一年之后,这个消息才到达玛利亚·奥克佳布里斯卡娅手中。

获知丈夫牺牲的噩耗并没有让奥克佳布里斯卡娅消沉。恰恰相反,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上前线为丈夫报仇。为此,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产,还从周围人们那里募集资金。最终,她攒到了足够购买一辆T-34坦克的钱。1943年3月3日她专门致信最高统帅斯大林,要求将这笔钱用来购买坦克,而她自己希望成为这辆坦克的驾驶员。大概是被奥克加布里斯卡娅的精神所感动,最高统帅批准了她的申请。

于是5月,她来到了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在这里接受了五个月的速成课程培训之后,她来到近卫坦克26旅(隶属于近卫坦克第2军,在西方面军编成内),在这里,按照她的意愿,她成为了她的坦克(确实是货真价实的“她的坦克”)——“女战友”(Боевая подруга)号的驾驶员兼机械师。(有资料说坦克的所有乘员都是女性,这应该是不正确的。)

虽然如此,但是事实上很多人对奥克佳布里斯卡娅还是很有疑虑——毕竟她的年纪相对已经不小,而且也实在不算强壮。在这样的目光下,10月21日,奥克佳布里斯卡娅第一次驾驶她的坦克参加了战斗。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已经到了“知天命”年纪的女坦克兵驾驶着她的坦克冲在最前面,将德国人的防线冲了个支离破碎。随后在11月20日,在维捷布斯克州(今属白俄罗斯)新谢洛村(Новое Село)的战斗中,“女战友”号又一次大发神威,奥克佳布里斯卡娅驾驶着它灵活地冲入德军阵地,轧死德军约30人,还消灭敌反坦克炮一门。在战斗中,坦克被敌军炮弹炸伤无法行动,奥克佳布里斯卡娅和另一名乘员在战斗中跳出坦克进行抢修,同时坦克上的机枪始终在保持不停的射击。不过坦克因此而和大部队失去联系,两天后才返回部队,奥克佳布里斯卡娅在战斗中腿部负了轻伤。

但是在1944年1月13日,在维捷布斯克州克伦基(Крынки)车站附近的战斗中,“女战友”号的履带再次被德军炮弹打坏。由于战斗还在激烈的进行,指挥官要求奥克佳布里斯卡娅暂时不要下车修理,但是她还是又一次跳下车来。这一次,在修理过程中,一枚德军炮弹在附近爆炸,弹片击中了她的头部。坦克上的乘员们急忙把她扶进坦克,然后由别的坦克将她送回后方。在进行了急救后,奥克佳布里斯卡娅很快又被送往斯摩棱斯克的医院进行治疗。

在治疗期间,包括她的坦克乘员在内的许多人给她写信给予鼓励,希望她能康复,方面军军事委员梅赫利斯也来探望她。遗憾的是,在长期昏迷后,近卫军上士玛利亚·奥克佳布里斯卡娅最终还是在3月17日医治无效死亡。

奥克佳布里斯卡娅牺牲后被安葬于斯摩棱斯克的光荣墙下。她生前曾获得一枚一级卫国战争勋章,在她牺牲后,又于1944年8月2日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并获得一枚金星奖章,以及一枚列宁勋章。

在丈夫牺牲后,妻子毁家纾难同样走上前线,最后也牺牲在战场上,对这样一位英勇的妇女,“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评价恐怕并不过分。

——对了,关于“女战友”号坦克还要补充一些内容。奥克佳布里斯卡娅捐献的这辆坦克后来虽然被打坏,但为了纪念奥克佳布里斯卡娅,近卫坦克26旅仍然继续用这个名字命名其他的坦克。等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战斗在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女战友”号已经是第四辆使用这个名字的坦克了。


2、传奇功臣——伊琳娜·尼古拉耶夫娜·列夫琴科(Ирина Николаевна Левченко)

和奥克佳布里斯卡娅相比,列夫琴科的一生要丰富的多。事实上,虽然《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在“女军人”条目中将她作为坦克兵英雄,但是她的成绩远远不止于此。

伊琳娜·列夫琴科生于1924年,是乌克兰的伏罗希洛夫格勒州(现名卢甘斯克州,这里也是《青年近卫军》故事发生的地方)人,后来到了莫斯科。列夫琴科的家庭可以说有悠久的革命传统,她的祖父被沙皇警察杀害,祖母是国内革命战争的积极参与者,而其父尼古拉·列夫琴科亦曾在乌克兰的铁路交通部门担任高级官员,但是在三十年代的大清洗中被处决。——这一点和卓娅的经历倒是有些相似。

卫国战争爆发前,列夫琴科就已经在莫斯科红十字会工作。战争爆发后时,列夫琴科就加入红军并上了前线,不过,这时她还不是坦克兵,而是一名卫生员。作为步兵149师744团(隶属布良斯克方面军下的61集团军)一名医护工作者。列夫琴科先后参与了斯摩棱斯克、克里米亚半岛等地的战斗,在战斗中她表现十分出色。在她一封写给母亲的信中,她这样描述战场:“战斗非常激烈,我冲到了最紧张的地方。…………车辆在燃烧,子弹乱飞,炮弹四处爆炸。……我一直在前线给伤员包扎。……我们连续战斗了五天,我仍然安然无恙。目前我很走运,以后如何——不知道。”根据当时和她共同战斗战斗的一名坦克部队指挥官图尔卡托夫(Т.Туркатов)的回忆,1942年在刻赤半岛的战斗中,列夫琴科搭乘己方坦克冲到阵地最前方,多次从被击毁燃烧着的坦克中拉出受伤的乘员。据统计,在克里米亚战斗期间,列夫琴科救回了大约30名战士,还俘敌一人,甚至还从罗马尼亚军队手里缴获了一挺机枪。到1942年5月,她已经从战场上救下了168名伤员。不过列夫琴科自己的右臂也在克里米亚搬到的战斗中负了重伤,她被送回后方进行治疗,还被已经无法继续服役。

但是,可能正是克里米亚抢救坦克乘员的经历给了列夫琴科触动,她不仅不接受认为她不能继续服役的决定,而且要求学习坦克驾驶技术,要求加入坦克部队。这个决定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但是列夫琴科的坚持最终战胜了所有的反对意见。——有文章说,列夫琴科曾经找到红军坦克部队的指挥官费多连科(后来的装甲坦克兵元帅)要求加入坦克部队,当后者拒绝了她的要求时,列夫琴科禁不住居然哭了出来,直到费多连科中将无奈的投降为止。后来在体检时,列夫琴科又被医生拒之门外,这时费多连科中将出面,医生才给她开了绿灯。最终,伤愈后的列夫琴科在1943年进入了斯大林格勒坦克兵学校(此时已撤退到西伯利亚的库尔干)进行了相关课程的速成学习。

在八个月的速成学习结业后,坦克兵列夫琴科加入了第41近卫坦克旅,这个坦克旅隶属于第7机械化军(先后隶属于乌克兰第二、第三方面军)。在这个旅,她先后担任了坦克排长和联络官等职务,并指挥一队T-60轻型坦克投入战斗。虽然她负伤的右臂给她带来了巨大的不便,但是她克服了身体上的困难,仍然驾驶自己的坦克很好的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在这个旅的编成内,列夫琴科参加了解放斯摩棱斯克战斗,在这一战中她的坦克被击伤,她自己也再次负伤,不过她在接受了简单的治疗后,又再次回到部队参与战斗。随后她随同所在部队并翻越喀尔巴阡山,参加了解放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的战斗,并攻入德国。战争结束时,她的部队正在在柏林附近地区作战。此时的列夫琴科已经获得包括3枚红星勋章在内的十多枚勋章奖章,还得到保加利亚人民军的嘉奖。

卫国战争结束后,列夫琴科继续在坦克部队中服役,后来她还先后进入马利诺夫斯基装甲兵学院(1952年毕业)和伏龙芝军事学院(1955年毕业)进修(现在这两所学院都并入了俄联邦武装力量合成军队学院)。1958年,列夫琴科以近卫军装甲兵中校军衔进入预备役。

进入预备役并不代表列夫琴科从此销声匿迹了。事实上1955年起,列夫琴科就开始了她的又一次角色转换。从这一年起,她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这有点像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随后的几年里,她发表了多部小说,这些作品中,战争——尤其是战争中的女性们要占很大的比例;此外,关于战争英雄们的战后生活也是她作品的一个关注点。她的作品为她在文学领域赢得了巨大的声望,还被选为苏联作家协会的成员。颇为有趣的是,她的一部小说《坦克的女主人》(Хозяйка танка,1964年)的主人公就是奥克佳布里斯卡娅。——也许是同为坦克兵使得她更容易对这位战友的经历产生共鸣吧。

当然,列夫琴科在卫国战争中的功绩没有被遗忘。1961年,苏联第一次向国际红十字会提名南丁格尔奖候选人时,列夫琴科凭借昔日在战争中积极勇敢救护伤员的突出表现获得提名,并在当年获得南丁格尔奖。1965年5月6日,为表彰列夫琴科在卫国战争中作为装甲兵指挥官英勇而出色完成了各项战斗的巨大功劳,最高苏维埃授予了伊琳娜·列夫琴科“苏联英雄”光荣称号以及金星奖章。1967年,她应邀访问越南并受到热烈欢迎。1972年1月18日,伊琳娜·尼古拉耶夫娜·列夫琴科在莫斯科逝世。

伊琳娜·列夫琴科逝世后葬于莫斯科新圣女公墓。除了金星奖章和南丁格尔奖之外,列夫琴科还获得了列宁勋章一枚、红旗勋章三枚、其他奖章多枚,另有包括保加利亚“人民军队建军20周年”在内的外国奖章若干。另外为纪念她,1975年,莫斯科舒金诺(Щукино)区的一条道路以她的名字命名。

——作为战地卫生员,列夫琴科获得了南丁格尔奖;作为坦克兵。她是获得了苏联英雄称号的近卫军中校;作为作家,她又完成了多部优秀作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列夫琴科的一生都是十足的传奇。
2011-07-12 17:20:40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4887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