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回龙观第一疯
回龙观第一疯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17260
魅 力 值:3494
龙    币:26262
积    分:16529.6
注册日期:2003-05-17
 
  查看回龙观第一疯个人资料   给回龙观第一疯发悄悄话   将回龙观第一疯加入好友   搜索回龙观第一疯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回龙观第一疯发送电子邮件      

天眼看历史(1)
商朝末年,气候明显转冷,从比现在的温度高两度以上,在一百多年的时间内剧烈下降到比今日低0.5度左右,直接造成了商朝的灭亡。

东周一直到西汉时期,虽然中间也有波动,但是波动幅度比较小,是中华民族气候最适宜的周期之一,这期间,奠定了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而决定强大的统一的集权制国家的形成,奠定了中华现代的版图。

=========================

由科学新闻杂志 2008年8月第1期的资料,观察以下图表


图1 1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实线)与5000年来中国温度(虚线)变化图。

目前挪威雪线高度为1600米左右;0作为目前温度;横线时间比例尺是幂数的,越向左越小。

从图中可以看到,商朝末年,气温剧烈下降(公元前1100年开始),百年左右的时间气温下降2度以上,直接造成商朝的灭亡,周朝的兴起。西周初年气温短暂停顿后继续下降(也就是竺可桢先生说到的寒冷期,从公元前1100年一直到公元前770年左右),随着周朝(公元前1066—249年,首都在西安附近 镐京)的建立,来到物候了时期。当时官方文件先铭于青铜,后写于竹简。从当时的资料看,西周初年有短期的回暖,但是随后就出现更剧烈的气温下降;《竹书纪年》上记载周孝王时,长江支流汉江,有两次结冰(比现在冷),发生于公元前903和 897年。《纪年》又提到结冰之后,紧接着就是大旱。《诗经》也可证实这点。

周朝早期的寒冷情况没有延长多久,大约只一、二个世纪,到了东周的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481年)又和暖了。东周初年到秦汉时期,是中华历史上气候最适宜的时期之一,虽然中间也有波动,但是幅度比较小,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大部分也是诞生于此周期,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到汉朝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的版图,这是真正的汉民族的荣耀!这时期的气候从中国古代记载也可见一般:春秋时期,由于天气和暖了,山东鲁国过冬时,冰房得不到冰(《春秋》:鲁桓公十四年(前698 年)“春正月,无冰”;鲁成公元年(前590 年)“春二月,无冰”,《左传》亦有记载),现在的山东一二月是不可能得不到冰的,说明那时的气温比现在至少高两三度以上,近似于现在江西湖南南部甚至岭南的气候;又《诗经•秦风•终南》云:“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山位于西安以南,梅树是亚热带植物,现在这些地方早已不能生长梅树了。战国时期(前475—前222 年),《荀子•富国篇》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一岁而再获之,”(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说明北方一年可生产两季作物,而现在北方(黄河流域)只有两年轮种三季作物,说明战国时代由于气候温暖,植物生长季节比现在长,气温比现在应该高1.5-2度左右,那时黄河流域的气温大致近似于如今湖南中北部的气温。秦代(前221—前206 年)气候继续温暖。吕不韦著《吕氏春秋》,曰:“冬至后五旬七日菖生,菖者,百草之先也,于是始耕”。今陕西菖蒲生叶为三月上旬,说明秦初物候要比现代早十天。汉武帝(前140~前87 年)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西汉时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这些亚热带植物的北界现在都已南移。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 年),黄河在瓠子(河南)决口,砍淇园(今河南淇县西北)竹子编筐盛石子来堵口,可见那时河南竹子的繁茂。

虽然从总体气候来说,东周和秦汉时期都是气候适宜周期,但是这期间的气候是缓步下降的,到东汉中后期,气候剧烈下降,无论从曲线还是从文字记载上都可以明显的感觉出来。

东周到西汉后期这数百年的气候 温暖期成就了唯一的 汉民族自己的盛世,因为这时的汉民族才是真正的汉人所组成。

--
[upload=gif]https://upload4.hlgnet.com/bbsupfile/2012/2012-11-19/20121119221727_22.gif[/upload]
2011-10-28 12:28:12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475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