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老塔
老塔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20294
魅 力 值:3279
龙    币:7073
积    分:11879
注册日期:2006-06-09
 
  查看老塔个人资料   给老塔发悄悄话   将老塔加入好友   搜索老塔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老塔发送电子邮件      

孝道,安身立命之本!――闲扯一下儒学与佛学的孝道
以前的一篇旧文,转帖来与大家交流。欢迎拍砖。

            
  中国文化经常讲孝道,尤其儒家,四书五经加上《孝经》《尔雅》等汇成了十三经。《孝经》是孔子学生曾子的作品,我们要研究孝道,就必须看孔子思想系统下的这部《孝经》,《孝经》中说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为政的人以孝子之心来为政,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父母官要为百姓做主的道理,发展到唐宋以后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也一定是忠臣。因为忠臣是一种情爱的发挥。假使没有基本的爱心,你说他还会对国家民族尽忠吗?关于忠字,古人讲:“慷慨捐身易,从容就义难” 。慷慨赴死是比较容易的,流氓打架斗殴,打起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脾气来了,真是勇敢,视死如归,为了几分钱都能打的头破血流。假如给他几分钟时间去想想值不值得,他愿不愿意死就很难说了。

  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要有真感情,真认识的人,才能够尽忠。孟懿子向孔子问孝,孔子告诉他:“无违”。因为孟懿子是从政的人,孔子很尊敬他,回答也比较含蓄,只说了一句:“不要违背”,不要违背什么呢?不违背天下人的意思,必须大孝于天下。但是孔子的学生樊迟问孝,孔子却回答他:孝道很简单,你只要想到当你病的时候,你的父母那种着急的程度,你就懂得孝了。以个人而言——所谓孝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出了事情,父母那么着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父母,就是孝。换句话说,孟懿子是世家公子,将来一定会从政的,百姓最怕当政者不知民间之疾苦,所以为政的道理,要知道民间疾苦,了解底层社会老百姓的苦痛根源。爱天下人,就要知道天下人的疾苦,如父母了解子女一样。
  
  中国文化对于家庭教育来讲,向来就有“忠孝传家”的说法,可见中国文化把孝道看得严重。中国与欧美各国都不同。研究西方文化不能以美国为对象,美国立国三两百年,谈不上什么,要从整个欧洲去看。而研究欧洲文化,必须研究希腊文化,从雅典、斯巴达两千多年以前开始。同时要知道西方文化与我们有根本的不同,中国因为地理环境原因,能够以农立国,欧洲做不到,尤其希腊做不到,他们要生存就必须发展商业。过去欧洲在海上的所谓商业,看得见就是做生意,看不见时就做海盗,所以十六世纪以前,西方缺乏财富,穷得一塌糊涂。十六世纪以后,抢印度、骗中国,黄金才流到西方去,所谓西方文化、经济发展等等,其实都是这样来的。
  
  中国有一种文化精神与西方根本不同,那就是中国的宗法社会,由宗法社会才产生了周代的封建。一般讲的封建,是西方型的封建,不是中国的封建,把中国封建的形态,与西方文化封建的奴隶制度摆在一起,对比一下,就看出来完全是两回事。中国的封建是由宗法形成的。因为宗法的社会,孝道的精神在周以前就建立了,秦汉以后又由宗法的社会变成家族的社会,也是宗法社会的一个形态,那么家族的孝道,把范围缩小了,但精神是一贯的。这个孝字,是人情世故的扩充,魏晋时代正式提倡以孝道治天下,在政治上提倡“孝”而蔚为风气。我们看到二十四孝中有名的王祥卧冰,他就是晋朝的大臣。晋朝以后,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一直下来,都是“以孝治天下”。我们看历朝大臣,凡是为国家大问题,或是为爱护老百姓的问题,所提供的奏议,很多都有“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话,先拿这个大帽子给皇帝头上一戴,然后该“如何如何”提出建议,这是我们看到中国文化提倡孝的好处优点。
  
  说实际的,孝道的精神绝对是对的,要说它对的理由,很多很多,由各人的孝父母,扩而充之爱天下人,就是孝的精神。等读通了儒家的经典就明白了以“孝”可以治天下的道理。同样,佛教的修为,也是以孝道为根本的。
  
  大乘佛法的修学次第,是以四大菩萨作代表:第一位是九华山的“地藏菩萨”,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观音菩萨”,第三位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萨”,第四位是峨嵋山的“普贤菩萨”。用四大菩萨来代表整个的佛法。“地”是大地,大地生长五谷杂粮养活我们,离开土地人类就不能生存。大地上的各种矿石,地下的煤炭、天然气等资源宝藏,使我们的生活得到满足。所以佛就用“大地”比喻我们的“心地”。 “地藏菩萨本愿经”给我们讲入佛门最初的修学方法就是‘孝亲尊师’。佛陀教育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如中国一句古话:在家孝父母、何必远烧香!不孝父母怎么会尊重师长?不尊重师长,不肯听老师的话,老师再有学问,再有能力,也没有办法给他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尊师重道”,才能成就学业。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孝道”就是是佛教“大圆满”的大根大本,一切圆满从这里开始。再将“大圆满”扩展提升——我们孝亲尊师,将孝道发扬光大,孝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一切平等,这就是“观音”法门了。所以观音是地藏的发扬光大,没有地藏那来的观音。像盖楼房一样,没有第一层楼那有第二层。观音是地藏的发扬光大,称为大慈大悲。“孝、慈”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在理智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得到正面的好处。所以第三位菩萨,就是“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实践”——将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能够从心所欲都不违背这个原则,就是普贤菩萨。谁是普贤?人人都是普贤,普贤法门是圆满的法门。所以华严经说: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普贤是心心大圆满、愿愿大圆满、行行大圆满。如果这当中没有真实的智慧,普贤菩萨的大愿就不能圆满。四大菩萨表现此义,代表大乘圆满的佛法。所以学佛要从地藏学孝敬,进而学习观音的大慈、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愿大行。看来无论是儒学还是佛的教育,都是将孝作为根本的。无论我们怎么生存,是不是信徒,都离不开孝道的修为。

--
2011-11-30 11:55:47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070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