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呆呆虫
呆呆虫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85496
魅 力 值:1704
龙    币:22386
积    分:41766.2
注册日期:2007-07-20
 
  查看呆呆虫个人资料   给呆呆虫发悄悄话   将呆呆虫加入好友   搜索呆呆虫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呆呆虫发送电子邮件      

谈谈古代小说戏剧中的爱情。只能谈这个了,呵呵,也挺好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爱情故事
在中国古代,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封建礼法的压制,中国人民在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的爱情,无论从观念还是行为,都还谈不上浪漫。中国人的男女关系规范,一开始就直奔婚姻,因为主婚的有拍板权的是双方父母。男女之间在结为夫妻关系前,可能连面都没见过,像鼎鼎大名的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之间的故事,未谋面只凭音乐传情,一开始就倾心向往。到底能有多少爱情可言呢?男女之间结为夫妻关系后,重要的也不是双方感情问题或者说经济问题,而是生育问题最重要,生孩子还要生个男孩;生女孩就算完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样一个重伦理、重辈份、重长幼有序的文化传统,必然导致中国人爱情之花的单调和凋零。那么由现实反应出的文学创作,在封建礼法淫威压迫之下,它所能涵盖的爱情故事、人物性格、品质之丰富,爱情故事所应有的艳羡、赞美、迷幻、悲歌等,在世界文学的百花园中,古代中国人所能够提供的——这样一些爱情故事、爱恋人物、伦理价值观等,显得就多少有些逊色。这是中国古代小说(或者说所有文学作品形式)中爱情主题的定位和总体评价。

但是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古代,无论是诗歌、戏曲、小说,还是笔迹杂谈等,我们还是会发现大量的爱情故事。如果把它们一一例举出来进行分析品评,无论是对理解古人,还是提高自己的爱情修养、文学素养,都是有益的。这是我阅读何满子先生的《中国爱情小说中的两性世界》(上海书店,一九九九年)的粗浅收获。
中国古代小说(包括戏曲等)从类型学上分,无非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再加上就是牛鬼蛇神了。写好了,牛鬼蛇神像人,如《西游记》;写不好,人像牛鬼蛇神,如《封神演义》。从爱情主题这个角度来看,支撑男女双方谈下去,促成婚姻琴瑟和谐,也是靠十二个字:郎才女貌、门当户对、志趣相投。这是中国人通过文艺作品形式所表达出来的最美满的爱情观。历经磨难,备受考验,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那么这三个方面,非要减去一个的话,志趣相投先被减去,再要减去一个,那就是门当户对了。剩下的郎才女貌无论如何舍不得减。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模式,就是落难秀才在后花园巧遇富家千金,然后一见钟情。女方家人不允但又陷入困境,被秀才误打误撞得到解救,或者是秀才赴京赶考科举,高中状元奉旨完婚。像《西厢记》、《乔老爷上轿》、《墙头马上》等,人物出场情节安排都差不多。那么这个“后花园模式”,一开始就把门当户对排除在外。一个穷秀才如何能与富家千金门当户对呢?小说最后出现的考中状元,从表面上看是回归了门当户对,但这只是保障了他们的婚姻,促成结合的大团圆,并不是他们产生爱情的前提。恰恰是他们在身份、地位、金钱方面产生巨大落差的时候,双方才产生了爱情。这个是爱情剧的关键。当然戏外的观众信不信由你,戏还是要照这样演。
还有是双方情投意合、志趣相投的问题,现在人看来这个很重要,但是在后花园模式里往往不包括。真正要情投意合,志趣相投,然后才产生爱情。如果贾宝玉、林黛玉的故事还算比较可信的话,那要没足够的时间来接触和了解,如何知道对方在想什么,是怎样打算的?后花园一见倾心,很快产生了爱情,那就只剩下郎才女貌了。果然,大量的现实作品也是照这个来要求的。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站网友《呆呆虫》原创,转载需征得原作者同意并注明转载自www.hlgnet.com』
2012-04-12 19:49:53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074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