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水上行风
水上行风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8935
魅 力 值:1738
龙    币:12482
积    分:8187.6
注册日期:2002-09-11
 
  查看水上行风个人资料   给水上行风发悄悄话   将水上行风加入好友   搜索水上行风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水上行风发送电子邮件      

北京历史上的大地震
北京地处西山和燕山山麓,自晋元康四年(294年)有地震记载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曾遭受6级以上破坏性大地震袭击有6次之多,5级地震有11次。



从辽代开始到清代雍正年间,几乎每一个朝代,都会经历一次或几次如噩梦一般的山崩地裂,演绎出百姓流离失所,骨肉分离的地震惨剧。1、辽代清宁三年(1057年),在北京发生了有史记载以来第一次6级以上的地震。震中在北京南郊的大兴,震级是6.8级;2、此后间隔四百多年,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居庸关发生6.8级地震;3、接着五十多年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通县南部又发生6级地震;4、一百多年后,清康熙四年(1665年),还是在通县,西部又发生6.5级地震;5、十四年后,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河、平谷发生了8级地震。这次地震由于震级大,波及范围广,灾情严重,成为北京历史上最大的地震;6、三河、平谷大地震的创伤还没有“医好”,时隔51年,即雍正八年(1730年),北京西郊的海淀及昌平,又发生6.5级地震。


试着将史料中记载的这些地震地区,在北京的地图中标出,发现它们遍布在了北京的大兴、延庆、通州、平谷、海淀、昌平等区县。


康熙十八年——堪比汶川大地震


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1679年9月2日)中午。那一天,已到初秋的北京,天气并不凉爽。中午劳作了一上午的人们,像往常一样,有的正在家中吃午饭,还有的正在休息。而就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时候,在北京平谷的马坊地区和河北的三河县一带,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级估计为8级,震中烈度为11度,几乎和四川汶川的地震强度一样。


这场地震中,北京郊区县的平谷、通县受灾最为严重,发生了地裂,裂幅达丈余。东山山崩,海子庄南山,裂成锯齿状,通县著名的“燃灯古塔”被震毁。通县死1万余人,县城四周严重地裂,地下的黑水涌出丈许,有的地裂处甚至涌出了温泉。平谷区地处燕山南麓,与华北平原北端的相交地带,因其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间为平原谷地,故得名平谷。平谷境域内群山耸翠,万里长城环绕北部山间。在康熙十八年的大地震中,平谷区的烈度达到9度。昔日景色秀美的县城、乡野,瞬间荡然无存,田禾皆毁。


地震还殃及了北京城区内的紫禁城、德胜门、安定门、西直门、长椿寺、北海、天坛等处。此次大地震波及范围广,影响了大半个中国北京城区距震中仅40多公里,而城区的烈度亦达到了8度,遭受到地震破坏相当严重。当时记载称“京城十万家,转盼无完垒”,“前街后巷断炊烟,帝子官民露地宿。”城区内不仅一般百姓民居遭破坏,就连梁柱坚实,建造精良的皇宫、王府、古刹也有数十处被毁。


紫禁城宫内有31处宫殿遭破坏,迫使康熙皇帝带着太子,住进临时搭建的“地震棚”。北海白塔亦被震裂,德胜门下裂开大深沟,沟下水如泉涌;天坛附近也地裂冒水;城内外均可见到数丈长的地裂缝当时在这场地震中皇宫损失惨重。紫禁城四周高大坚实的城墙,在地震中被震塌多处。宫内有31处宫殿遭到破坏,其中奉先殿和太子宫受损最重,必须重修。康熙皇帝居住的乾清宫,殿墙倒塌。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和嫔妃居住的东西六宫的宫殿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地震引起了皇宫中极大的恐慌,迫不得已,康熙皇帝带着太子等人离开皇宫,住进了临时搭建的“地震棚”。


这次地震,使北京内外城墙坍塌多处,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广安门等城楼被震坏;长椿寺、文昌阁、精忠庙等9处寺庙及13处衙署遭到破坏;北海白塔亦被震裂;地震还造成德胜门下裂开了大深沟,沟下水如泉涌;天坛附近也地裂冒水;城内外均可见到数丈长的地裂缝。据统计,北京城区共倒塌房屋12793间,损坏18028间,死亡485人。


此次地震的破坏和波及范围十分广泛,北京城区周边的顺义、密云、房山等郊区县和河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山西、山东、河南、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均遭受破坏,破坏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辽宁、陕西、江苏、安徽、甘肃、广东、吉林等省的部分地区有震感,最远有震感地区距震中达1千多公里。有165个州县记载了这次地震。可以说,这次地震影响了大半个中国。


这次地震,大震过后,余震不断。据记载,直到10月19日,仍“地动未息”。在地震发生之后一个月内,发生强余震10余次。其中9月3日、5日及29日,发生了3次强余震,估计震级均在6级左右。主震三个月以后,余震强度才逐渐减弱,有感余震延续了一年多。


辽代——大兴地震


辽代清宁三年(1057年),当时正是辽道宗耶律洪基执政时期。北京地区发生6级以上的大地震,震中在大兴,震级为6.8级,震中裂度为9度,而城区的裂度为8度。整个幽州城,从城区到城郊,基本都被毁坏了,被砸死有数万人。按照当时的人口计算。这是非常大的一个数字了。当时幽州城内的悯忠寺,寺中的两层楼阁———“悯忠阁”和大量庙房在地震中也被震毁了。几乎被夷为平地。重建后的悯忠寺在雍正年间改名为法源寺。


悯忠寺是座古寺,建于唐代。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李世民为悼念东征高丽阵亡的将士,诏令立寺纪念,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寺院建成,赐名悯忠寺。唐景福年间,幽州节度使李匡威对寺又重加修葺,并增建“悯忠阁”。“悯忠阁”高大雄伟,古人有诗赞曰“悯忠高阁,去天一握”。然而昔日的壮丽高阁,在辽清宁三年大地震中被夷为平地。悯忠寺在辽代与金代,辽、金两国的皇帝经常来此降香。大地震中,悯忠寺庙房坍塌,被毁严重。皇帝十分焦急,立即下诏修复。悯忠寺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名为法源寺,就是今天我们在宣武区法源寺街,看到的那座法源寺。不过寺院的位置,与唐辽时期相比,略靠北100米左右。现在,在南横西街北侧,立有唐悯忠寺旧址碑。


雍正八年——西郊地震


离现在最近的一次6级以上的地震,是发生在清雍正八年(1730年),震中就在北京西郊,从香山到昌平回龙观一带。


北京的西郊景色秀美,因此历代王朝皆在此地营建行宫别苑。到了清代,更是大兴土木,在这里营建出“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而谁能想到,雍正八年的这场地震中,从香山到昌平的回龙观一带,正处于极震区。圆明园、静宜园等昔日建筑精美的皇家园林,在地震的剧烈摇晃中,顷刻间,殿倒屋塌。而北京城区内,受这次地震的影响,大部分民房倒塌,北海白塔也基座开裂,摇摇欲坠。就连距震中较远的居庸关长城,在这次地震中,高大坚固的城墙,也被震得错位了,由此可当时地震之剧烈。


不仅如此,这次地震还余震不断,持续有一个月左右。由于紫禁城内宫殿多处在地震中墙壁开裂,十分危险。大臣们纷纷劝导雍正皇帝,不要继续住在宫殿中。无奈之下,雍正皇帝只好率领众皇子,住进了在开阔地带临时搭建的“地震棚”。直到地震渐渐平息,才搬回宫殿居住。


北京老城区——仅发生过两次5级地震


北京地区虽然处于地震活跃地带,但是震中多在郊区县,离城区较远。历史上只有两次5级地震,震中发生在北京老城区内。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北京老城区没有发生过5级以上的地震。


从我们所知的有关地震的知识中,我们知道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为中强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离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虽然有两次5级的地震,震中发生在城区,但是造成的损失,要远比6级地震小得多。


北京城区第一次5级地震,发生在辽道宗太康二年十一月。辽道宗耶律洪基执政期间,真可谓多事之秋。清宁三年(1057年),大兴刚发生过一次6.8级的大地震。时隔19年,太康二年十一月(1076年12月),北京城区内,又发生了5级地震,震中烈度为6度。虽说比6级地震损失要小一些,但是也造成了多数民房的毁坏。


北京城区第二次5级地震,发生在明熹宗天启七年正月十八日(1627年),与上一次北京城区发生5级地震,相隔五百多年后,城区内又发生了一次5级地震,震中烈度为6-7度。这一次地震,损失相当严重。当时,在城区内从西南方到东北方,可以听到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声。地震的瞬间,房屋倾倒,没有来得及跑出屋的人,多被掩埋和砸死。因为这场地震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区,因此造成了很大的人员伤亡。

--
文字将出现在您发表的文章的结尾处。体现您的个性,禁止添加广告信息。 (支持UBB)
2013-04-25 16:14:30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396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