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呆呆虫
呆呆虫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85496
魅 力 值:1704
龙    币:22386
积    分:41766.2
注册日期:2007-07-20
 
  查看呆呆虫个人资料   给呆呆虫发悄悄话   将呆呆虫加入好友   搜索呆呆虫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呆呆虫发送电子邮件      

哈利波特
孰善孰恶
——读《哈利波特》系列有感
   
   
   从1997年第一部小说问世,《哈利波特》系列已经诞生17个年头了,在魔法世界里也算是成年了吧。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接触到这部小说,我也跟随着它和主人公们一起成长着。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小说中对善与恶的塑造,我由此也想到了颇多,于是打算记录一下,也算是日后的谈资吧。
   ——题记
   
   1997-2007,从一开始的门庭冷落鞍马稀,到后来的每部首发都会轰动全球,J.K.罗琳应该也没想到,这部《哈利·波特》会是如此的成功。
   这部长篇小说中塑造了数百个人物,出身、年龄、外貌、性格,甚至形态都各异,但是刚开始阅读时还是会不自觉地用孩子气的逻辑给他们冠上“好人”和“坏人”的头衔。随着故事的逐渐发展,我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好人”与“坏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仔细忖来,其实我们真正在乎的,是书中人物所反映出的善与恶的人性,以及其与现实生活极大的重叠性。
   善者,首先想到的当然是主人公哈利·波特了。他为人正直,面对伏地魔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第一部);他助人为乐,巧施妙计使家养小精灵多比重获自由身(第二部);他嫉恶如仇,对乌姆里奇的刁难行径进行强烈反击(第五部);他坚定果敢,在寻找魂器的路上遇到何种困难都毫不退缩(第七部);他甘于奉献,为了拯救魔法世界,冒着生命危险与实力比自己高太多的大魔头面对面决一死战(第七部)……可以说,在众人的眼中,哈利就是正义的化身,所以最后哈利战胜代表邪恶的伏地魔也就在大家的预料之中了。
   于此相对,恶者,毫无疑问,非伏地魔莫属。作为儿童文学的经典反派形象,伏地魔集自私、专权、狂妄、狡猾于一身,令人恨之入骨,所以在读者心中早已为他写好了覆灭的结局。
   现在再拿起这部小说,又发现,即便如此,也不能这样单纯地理解善与恶的概念。作为正义化身的哈利,他身上也带着很多“恶”的特征。罗琳将这部分特征具象化为“伏地魔掉落在他身上的灵魂”。他与伏地魔灵魂相通,会感到莫名其妙的愤怒,会有伤人的欲望,甚至在梦境中与另一个魂器——蛇融为一体真的去攻击了韦斯莱先生(第五部)。当小说最后哈利身上的伏地魔灵魂碎片被伏地魔亲手摧毁后,哈利感到心中无比轻松,便一鼓作气取得了胜利(第七部)。这一点也颇像同一时期日本的动画作品《数码宝贝》第一部中“黑色齿轮”的作用,当其植入善良数码宝贝的身体里后,它们便被控制成为无恶不作的坏蛋,当齿轮被摧毁,数码宝贝善良的品性又回归了。从这一点上看,“恶”的可抑制性是受到世界性的认同的。这一点我们之后会谈到。
   当然,即使没有伏地魔从中作祟,哈利其实也做过一些不太见得了光的事情,比如暗中偷听马尔福等人在车厢里的谈话(第六部),对情敌西莫的嫉妒使他怒火中烧(第六部),还有甚至故意使用神锋无影咒造成马尔福重伤(第六部),这些事情虽然比较小,但也是哈利内心“恶”的一面的展现。
   所以,从哈利的身上,再看到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每个人都是有两面的,“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具体到我们大学生群体,“善”是人皆有之不消说,所谓的“恶”的心理也是普遍存在的。有些同学对课业不上心,而是沉迷于游戏之中,任由自己沉沦;有些同学以自己为中心,认为周遭的人都要为他行方便,给别人带来很多不爽;还有些同学愤世嫉俗,遇到社会话题就上纲上线,言论不堪入目,不知不觉成了“喷子”……经常审视一下内心,其实自己的内心也有如此的两面性。每个人心里总会有些阴暗面,当它暴露出来影响他人的时候,就被称作“恶”了。
   
   那么说了这么多,所谓“善”究竟是什么呢?罗琳将其归结为“爱”这一个字,我想可能是出于儿童文学的限制,对于社会学并不宜渗透太多,所以简化了一些,其实真正的“善”在小说中也有很具体的表现:
   首先就是相互关爱。小说中塑造了三种生物,麻瓜、巫师和魔法生物。在小说中,以马尔福家族为代表的一群巫师们自认为血统高贵,而蔑视麻瓜和其他魔法生物,在伏地魔展开大屠杀行动时,他们明显地表现出对麻瓜和以海格和多比为代表的非巫师生物的生命的无视,并且从伏地魔崛起以后众食死徒争功时尔虞我诈的状态中可以看出,他们完全是人类狭隘利己主义的具象体现。而站在正义一方的巫师们却表现出对所有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彼此间相互关爱和相互帮助的坚定决心。出身贫寒的韦斯莱巫师家族虽然家境不好,但是依然热情待人,对生命充满了敬畏,家中花园里甚至生活着一群地精。
   其中一个典型情节就是第三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海格向学生们介绍鹰头马身有翼兽巴克比克,哈利照着海格的指示去接近巴克比克,慢进、鞠躬也象征了对生命的敬畏,最后得到了巴克比克的信任和尊重;而马尔福趾高气昂地逼近巴克比克,结果把它激怒了,反倒让自己挂了彩。这一明显的对比很好地体现了相互关爱这种“善”的重要性。
   其次是勇敢乐观。哈利从一出生就成为伏地魔的眼中钉,伏地魔想尽办法除掉哈利,尤其是当其崛起后通过媒体和魔法部制造各种社会舆论压力,企图压垮哈利,但是哈利都一一挺了过来,即使是他的麻瓜姨夫一家对他拳脚相向,即使是魔法界已将他通缉,即使在霍格沃茨大部分人都不相信他,他依旧勇敢地向前,这份勇气再加上一点运气造就了他最终的胜利。
   哈利有几个特别好的小伙伴,但是他们之间也会时不时产生矛盾,在第七部中罗恩甚至生气地抛下哈利和赫敏自己走了;哈利心爱的人,小天狼星、邓布利多、卢平,还有好多人,都在与伏地魔的抗争中牺牲,如此沉重的打击也并没有击溃哈利,纵然会悲恸,纵然会落泪,但是他依旧很乐观地面对着这一切困难,尽自己所能地为保护魔法世界而奋斗着。
   再次是坚持信念。这一路上哈利遇到过各种阻挠,来自各方的陷害、误解、质疑,亲人的离世,友谊的濒临崩溃,这些足以使人丧失前进的斗志,但是哈利没有,他坚持着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业,与所有正义的勇士一起维护了魔法世界的安宁。正是因为他和他们对信念的坚持,才有了最后的成功。
   说到信念,不禁要辨证地想一想,其实伏地魔一党也是在坚持着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业,为什么说哈利是善而伏地魔就是恶呢?我觉得,自古以来善恶就是相对而非绝对的,评价善恶的标准也无非是对大多数人利大于弊以及对社会发展利大于弊。我们评价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清政府(虽然对现代化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是依旧)是迂腐顽固的,而称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者(虽然也有时代局限性但是依旧)是进步的,就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超过社会制度所能匹配的范围,进行社会制度的改革,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一块铺路石,也可以使人民生活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诚然,人们都喜欢“善”而鄙夷“恶”,但是很少有人真的去行善避恶。这里想引用小说第二部中邓布利多对哈利说的一句话:“让我们成为哪种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哈利和伏地魔可以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从小的成长坏境和遭遇惊人地相似,来到魔法世界使用同样的魔杖,都会说蛇佬腔,甚至是情绪相通,但是哈利和伏地魔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两条路,这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第一部中,分院帽有意将哈利分到盛产黑巫师的学院斯莱特林,但是在哈利的一再坚持下终于分到了培养勇士的学院格兰芬多,这一段的象征意义也颇为浓厚。
   对于我们也是如此,既然每个人心中都有光明面和阴暗面,那么拥抱哪一面、做怎样的自己,完全依靠我们的选择。
   
   孰善孰恶事小,行善行恶事大。作为刚踏入成年社会的我们,再次读读这部小说还是颇有裨益的。在其中,“我们看到了那个奋发向上的自己,也看到了那个怯懦退缩的自己。所以我们能够不断对自己说:‘看吧,你该努力了’或者‘看啊,你也可以做到的’,就像哈利波特一样。”
   
   参考资料:
   哈利·波特系列丛书,J.K.罗琳著。
   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哈利波特》,曲永峰,人文论坛,P219。
   从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看恶的本质,王雨,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178-179。
   从魔幻世界到现实社会——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价值观浅析,王晓燕,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1, 74-75。
   浅析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价值观,陈少文,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0, 87-88。
阳光下的阴影——论《哈利波特》中善与恶的对立统一,赵星,文学评论,P11-12。
2014-05-09 14:57:38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613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