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rAmOngAo
rAmOngAo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38349
魅 力 值:1158
龙    币:9381
积    分:18732.9
注册日期:2012-08-23
 
  查看rAmOngAo个人资料   给rAmOngAo发悄悄话   将rAmOngAo加入好友   搜索rAmOngAo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rAmOngAo发送电子邮件      

从北京到深圳
从北京到深圳
2014-08-18 irun365 悦跑会

“任大炮”又一次启动了“开炮”模式。
上周在一个财经论坛上,地产名人任志强在回答听众关于北京的中心位置可能会被上海取代时,激动地用了一连串反问句:“你强调什么中心?就是上海人自己认为的,你的高校能比北京多吗?请问你的院士比北京多吗?请问最优秀的小学比北京多吗?从小学开始你比北京多吗?为什么领导把孩子送到北京上小学?不送到上海来呢?”
任志强的结论是:“北京永远是中心,一百个上海也代表不了北京。”
这段发言火药味十足,一看就是媒体炒作的绝佳题材,在连续不断的疯狂转发之后,“任大炮”迅速成为了上海人民的“公敌”。
在中文互联网世界,地域永远都是一个热门话题,但遗憾的是,这种讨论到最后要么是各种相互攻击的 “地域歧视”,要么充斥着虚无的“城市沙文主义”。
从个人角度,我赞同任志强的说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社会来说,中央政府在哪,优质资源一定聚在哪。但是作为一个曾经在北京生活了10年的“北漂”,我反倒认为北京的魅力在变小,“脱北者”的队伍正越来越庞大。
当然,“逃离北上广深”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一线城市工作机会和生活成本的正比关系吸引了年轻人,也击垮了年轻人。
南下深圳后,我发现了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从北京迁到深圳的人越来越多。如果说“逃离北上广深”是因为生活成本尤其是房子,那么这么多人从一个房价高昂的超级大城市不远万里换到另一个房价高昂的超级大城市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引起了我的巨大好奇,也让我决定去调研一番。
美国记者和作家简·雅各布斯曾出版了一本震惊美国城市研究和规划界的书《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她认为,人的流动才是观察城市最好的角度。
环境移民
在生存所有的要素里,环境是最重要的,但也可能是最不重要的。
在我调研的人群里,因为空气质量而离开北京的竟然占据了第一位。
做个最新的数据对比吧,按照环保部刚刚发布的《2014年上半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深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列全国第五,也是9个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里唯一的千万级人口大城市。而这份报告没有公布北京的排名,只提到北京的情况有所改善,但2014年上半年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仍为25天。
这意味着北京半年时间里有将近一个月处在“雾霾”之中。
事实上,从前两年开始,就不断有各种人因为空气离开北京。在这股“环境难民”的浪潮里,首先是讲究生活品质的外国白领,他们往往选择回国或者搬迁到邻近的香港和新加坡工作。随后是有一定物质条件或者是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中国人,他们干脆把移民计划提前。普通人显然选择没那么多,而来深圳绝对算作一个“优选”。
我的一个摄影师朋友利用工作调动的机会从北京搬到深圳后,几乎每天都在微信朋友圈里晒蓝天。他说在北京,每次一起床看到灰蒙蒙的天,实在太令人绝望了。
如果说年轻人换城市的成本较低,那么我的另一位朋友算是勇气可嘉。他在北京有车有房有户口,然后拖家带口来到深圳重新开始。他需要重新找工作,重新给妻子找工作,重新给孩子找学校,但酷爱跑步的他实在不愿意继续在北京的灰霾下运动了,也不想整天把自己的孩子“圈养”在室内。
在我这位朋友看来,长痛不如短痛,人生需要阶段性清零。
其实在北京,对空气质量的埋怨并不少见,但多数人只是想想而已,真正做出改变的人并不多。多数人会因为工作机会、朋友圈子等条件选择了跟环境妥协。
而这正是深圳的机会,深圳的公司完全可以主动去北京招揽人才,提供优厚的条件。
蓝天,现在就是深圳最吸引人的名片。
为了孩子
客观来说,正如任志强强调的,北京集中了全中国最好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金融资源。但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北京的资源有多少属于自己。或者正如任志强无意间暗示的,“领导把孩子送来北京上学”。
优质资源的集中带来了人才的聚集效应,但也产生了人均资源的稀缺。无论是学校、医院还是公共交通工具上,几乎每天都是人头攒动人满为患。
政府显然也没有更好的管理办法,只好不断提高城市的进入门槛并人为提高生活成本。
在北京,如果你没有户口,买房需要5年社保或者纳税证明,买车同样需要这些条件并且需要摇号,且不说买了车还要面对每周一天的限行和经常性的堵车。
但最关键的还是孩子问题。除了上面我所举的例子,父亲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外,大多数人只是希望孩子能够正常得到教育。
而在北京,没有户口孩子上学变得越来越难,你不可能把孩子送到远离父母的老家去读书。
反观深圳,虽然也有户籍制度,但条件非常宽松,而且相对应的积分制跟一个人对城市的贡献程度挂钩,也相对保证了公平公正。
跟户籍关联的教育、医疗在深圳自然不成为一个问题。虽然深圳也面临资源紧张甚至短缺的问题,但也是发展中可以解决的问题。
然后深圳买车买房的条件都很宽松,不限号不限行,政府用正常的经济手段来解决拥堵问题。当然,对于很多在北京生活过的人来说,深圳的堵车跟“首堵”相比,根本不算堵车。
如果说环境优美是深圳的“硬件”,那么城市管理就是深圳的“软件”。从 “水深火热”的北京来到深圳,肯定会觉得“海阔天空”。
无缝切换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其著名的作品《看不见的城市》里写过他对城市的理解:“城市犹如梦境:凡可以想像的东西都可以梦见。”
深圳正是一个还可以做梦的地方。我曾经在《独唱团》里讲述过创客们纷纷来深圳的故事,深圳吸引了智能硬件行业从产业链上游到下游的诸多人才和资金,这将使深圳在未来成为一个创新之都。
而除此之外,在各行业,深圳都是一个适合创业的城市。从注册公司的宽松条件到过程的方便快捷,深圳整个城市都是众多小公司的孵化器。
当然,不止这些。有一个在北京做公关的朋友考虑来深圳发展时担心在深圳不好找工作,因为她印象里深圳多是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这种需求。我告诉她,深圳有将近200家上市公司,大多数公司都会需要品牌和公关人才。
这个城市虽然已经没有了政策红利带来的高歌猛进,但却沉淀下来了中国最优秀的企业群,商业让城市变得更加多元和深刻,而且那种带有深圳特色的速度和激情并未丧失。
一个叫史密斯的美国人1990年就来到中国,在北京、深圳、上海、广州、香港都长期居住过。在他看来,中国只有两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城市,一个是北京,另一个是深圳。而上海和广州与中国的其它省会城市一样,有着很强的地方文化倾向,缺乏兼容性和综合性。
“因为血统性的进入门槛不高,加上自由、开放的思想环境,这里像个能量巨大的磁铁,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几乎吸尽中国之人精。这个城市的竞争是很激烈的,像一辆没有怠速状态的汽车,始终维持在3000转的转速,怠速者,无论是企业或个人,将很快被这个城市淘汰出去。”
我很喜欢史密斯这段对深圳的评价。这也正是深圳吸引人的地方,因为从北京来深圳,无论是生活品质还是文化氛围,无缝连接。
卡尔维诺说,把城市归类为幸福还是不幸福的是没有意义的。应该是另外两类:一类是历经沧海桑田而仍然让欲望决定面貌的城市,另一类是抹杀了欲望或者被欲望抹杀的城市。
深圳无疑是前者。
一个叫史密斯的美国人1990年就来到中国,在北京、深圳、上海、广州、香港都长期居住过。在他看来,中国只有两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城市,一个是北京,另一个是深圳。而上海和广州,与中国的其它省会城市一样,有着很强的地方文化倾向,缺乏兼容性和综合性。
我很喜欢史密斯这段对深圳的评价。这也正是深圳吸引人的地方,因为从北京来深圳,无论是生活品质还是文化氛围,无缝连接
2014-08-20 18:40:10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588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