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美娇娘战小乱
美娇娘战小乱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查看美娇娘战小乱个人资料   给美娇娘战小乱发悄悄话   将美娇娘战小乱加入好友   搜索美娇娘战小乱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美娇娘战小乱发送电子邮件      

【阅独】文艺女青年之痛:被追杀的私生活
阅独腾讯文化张妍文2014-09-03 17:19我要分享 43
[摘要]喜欢文学和艺术的女青年被冠以文艺女青年的标签,这些思想独立、随心生活女文青们的私生活却常常遭受到一些近乎暴力式的疯狂的非议。

【编者按】在这个浮夸的世界里,最不缺乏的可能就是靠窥私欲支撑的想象。与窥私有关的臆想,很多时候与善意的和美好的期望无关。喜欢文学和艺术的女青年被冠以文艺女青年的标签,这些思想独立、随心生活女文青们的私生活却常常遭受到一些近乎暴力式的疯狂的非议。女文青,你们是否感受到了这切肤之痛呢?今天文化君为大家推荐一位读者的来稿。

【阅独】文艺女青年之痛:被追杀的私生活

文艺女青年这个词,近几年出现频率很高,且不怀好意。一提起来就让人想到这样一个女子,脸色苍白,身穿棉布长裙,一双平底帆布鞋,胸前挂一台相机,走路看天不看地,边走边在朋友圈发这样一条状态: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在中国,想彻底击垮谁,就在谁的私生活上做文章。矫情又做作,是大多数人对上述女青年形象的评价,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一大批人对文艺女青年的私生活持保留意见。

不过我想,文艺女青年这个名头本身就有些可疑。也不记得是谁最先把“文艺”和“女青年”这两个词绑在一起,其实文艺一词本身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没几个人可以准确定义它,大多数人并不懂“何为文艺”。读研究生时,我们中文系有一个方向叫文艺学,课程大多是文学理论、哲学一类,我有一个男性朋友学文艺学,记得他每天起早贪黑抱着一本德文版《纯粹理性批判》啃得天昏地暗,周末长假从不见离开图书馆半步,从学术上看实在很难把一个学文艺学的人放在网友们戏谑的口水里,相信不到一分钟像他这样严肃的老古董就会被气的吐血而死。

四年前一个叫冯唐的人写了一篇文章《给未婚大龄文艺女青年的六个锦囊》,四年前的我还在上大二,有一个感情稳定的男朋友,所以当时带着一种事不关己的嘲笑的心态读这篇文章,看完还不忘推荐给身边的人,顺便把某些没男朋友的女生对号入座。不过,我还是觉得冯唐对未婚大龄文艺女青年未来的预测有些残忍,也很夸张,拉拉、出嫁、孤寡、后妈这四种结局每一种都不亚于一个恶毒诅咒。

四年时间过去,我在中文系又读了一个硕士,又走了几段别人眼中坎坷波折的情路,其间写过一些诗歌,读过几大箱图书,背着行囊游走了国内国外的部分名胜古迹。与旧友相逢,与新友相识,几句话过后,别人都叫我文艺女青年。我就这样成了不折不扣的文艺女青年。文不文艺估计没几个人愿意深究,反正持久单身就免不了被人怀疑“很文艺”。所以,在大多数人眼中,单身且个人条件不太差的女生就间接意味着是文艺女青年,代表着一定有某些乖僻的恶习让周围的人(特别是男的)难以忍受。

婚恋状况其实是一个比较私人化的问题。一个人和异性交往,是明着交往还是暗着交往,交往了多久,发展到哪个程度(主要指肢体),是否以结婚为目的的交往,纯粹是一个人的私事,他人没有知道和过问的权利,这一点,西方社会显然比较宽容。中国社会里,一旦女孩子在学业上有了定数,不再有考学升学或者就业压力,很快就会成为亲戚朋友的关注对象。一到家庭聚会或者同学聚会,总会有好事者探着脑袋凑过来装作和你很熟的样子问“有对象了没?”你要是说“有了”,他们马上会猥琐地问“发展到哪个阶段了?”明眼人都知道这个问题很黄色。你要是说“没有”,好戏紧接着就来了,大家会很热心的劝你赶快找一个,“找不到大姨我给你介绍啊!”“别太挑,能过日子就行。”“快去相亲吧。”...一系列婚恋锦囊接踵而至,甚至有人荒唐的让你上一档叫《非诚勿扰》的节目。还有些不怀好意的人在旁边也不说什么,悄悄的认定你是文艺女青年,然后YY出你私生活很乱或者你蠢到完全不能有正常私生活,或者认为你就是一名拉拉(女同性恋)。

前几天,有一个纯文学微信公众账号推送了一篇文章,取了一个容易吸引文化人眼球的名字《文艺女青年孔乙己》,我忍着怒火读了两遍,虽然没有对号入座,但对文艺女青年的谩骂还是令我大跌眼镜。文章模仿鲁迅名文《孔乙己》写文艺女青年,把文艺女青年描述为不收钱的妓女,为喝酒和看摇滚音乐节随便献身给男性,最后由于性生活太频繁而死。

虽然这篇小说连一家之言算不上,但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很多男性对他们眼中的文艺女青年满含恶意,其憎恨抨击的靶子就是文艺女青年的私生活。文艺女青年既然比较难找到男朋友,一定是挑花了眼不知道选谁,进而猜测伴侣太多、生活糜烂,这是相对普遍的看法;还有一种看法就是拉拉,文艺女青年的鼻祖古希腊女诗人萨福就是拉拉,她在女人中颇有威望,也是当时不少女人心中的大众情人,更有名的可能就是《第二性》的作者西蒙·波伏娃,她不仅是萨特的人生伴侣,还另有几个男性、女性情人,这一点,不知道要羡煞多少痛骂文艺女青年的男人。

至于文艺女青年中是不是有很多拉拉,我认为这一点跟文艺不沾边。男人和女人成为同性恋的因素很多,尽管根据福柯的理论绝大多数同性恋都是由后天因素决定,但多看几本书,多经历一些人间风景实在和喜欢同性没有任何关系。监狱、军队这些文艺之花很难发芽的地方是同性恋出没高发地,是不是可以认定跟暴力相关的人多是同性恋呢?如果一定要以艺术家当中同性恋多为论据反驳我,相信也不难发现,男同性恋艺术家比女同性恋艺术家数目多得多。

不过话又说回来,私生活之所以是私生活,就明确了它属于私人领域而非公共领域的独特性质。对一群有一定文化品位或追求的女青年冠之以“文艺”之名,本就是贴标签、划类别,再对她们的感情生活不分青红皂白地意淫揣测并妄加评论,其实是一种文化打压和性别偏见,严重程度不亚于一场追杀。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由作者授权腾讯文化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2014-10-27 22:37:09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487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