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冷雨凄风
冷雨凄风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查看冷雨凄风个人资料   给冷雨凄风发悄悄话   将冷雨凄风加入好友   搜索冷雨凄风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冷雨凄风发送电子邮件      

数学是死亡之源?
武汉10岁小学生写诗恨数学引美媒关注 数学是死亡之源?
“数学是死亡之源”,这样的句子出自武汉一名10岁小学生的手下。她的妈妈惊呆了,把女儿写的整首诗发在了网上,引媒体关注。四天后,美国《华尔街日报》竟然也注意到这条不起眼的社会新闻,以“数学到底有多痛苦 中国10岁女孩告诉你”为题报道了此事,并趁机“嫌弃”了一把中国 “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育。今日,观察者网编辑就“恨数学诗”采访多名初中生,他们对数学的看法出人意料。

晶晶创作的“恨数学诗”
6日,据《武汉晚报》报道,市民董女士在家帮女儿晶晶清理书包,从书包里搜出一张纸,上面赫然写着一首恨数学诗。董女士表示读完自己都惊呆了:“没想到她厌恶数学到了这般田地。”
数学是死亡之源,
它像入地狱般痛苦。
它让孩子想破脑汁,
它让家长急得转圈。
它让校园死气沉沉,
它使生命慢慢离去。
生命从数学中走去,
一代代死得超快。
那是生命的敌人,
生命从数学中走去。
珍惜宝贵的生命吧,
一代代死得超快。
数学是死亡之源。
董女士的女儿晶晶,今年10岁,读小学五年级,从进小学开始就特别不喜欢数学,尤其讨厌应用题,只要碰到追及问题和工程问题,晶晶那绝对是“一个脑袋两个大”。这次期末考试晶晶的数学考了70分,全班倒数第七。
在董女士的逼问下,晶晶终于交代,这首诗是和班上另外两个女生一起创作的。她们三个都对数学不感冒,联合创作了此诗,抒发忧伤。
网友们看到这首诗后,也表达了不同的观点。网友“@飞不动的咋咋鸟”说,“很有才的小学生,这搞不好以后是余秀华第二啊!”网友“@左边追寻”则说,“想用自己的血泪史告诉这位妹妹,学好数学很重要!”
2月10日,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关注到《武汉晚报》对此事的报道,称“在中国这个死记硬背填鸭式课程很普遍的国家中,这首诗很快引起强烈共鸣”。文中还选取中国网友的部分评论,赞扬这位“小诗人”太有才了。

《华尔街日报》文章配图,显示图片来自微博
《华尔街日报》记者劳丽•伯基特写道:“让中国许多学生甚至是家长气馁的是,中国对数学相当重视。到小学五年级时,一般学生都已经开始学习代数方程,要解二元方程式了。这样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中国学生的考试成绩普遍高于美国学生。”据观察者网编辑查询,中西基础教育的比较早已经在网上盛行多年,据说美国小学的数学很简单,很多国内去的学生可以几年内不用学数学。

网友自拍女儿在美国学习的小学五年级课本
但是,先别急着感叹美国数学简单多好。据2015年2月11日留学网消息,美国一位公立学校系统主管,向哈佛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申请的研究表明,“在高中表现优异的学生,通常在三、四年级就打下了基础”。研究人员注意到,从高三学生的数学成绩和选课开始,一直追溯到他们的小学阶段,试图最后得出一个“学数学要趁早”的结论。这份研究还表明,大约有5%的非裔美国人,西班牙裔后代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达到数学成绩的前25%,而亚洲学生有25%的人排到了前25%。

小编不自禁想到了一则心灵鸡汤,“人生有一杯糖水和一杯苦水,先喝完甜的,就剩下苦的了。”不知道这能不能缓解 “小诗人”晶晶的痛苦。
当然,小编也是从九年义务教育走出来的人,不会没心没肺的说数学so easy。但,数学真的那么难吗?观察者网编辑在豆瓣搜索相关话题,发现了至少三个专门用来吐槽数学的小组。



在豆瓣聚集的“厌数党”
其中一个问题“用一句话形容你对数学的感觉”,各网友的吐槽力度丝毫不输武汉小姑娘晶晶。以下评论摘自豆瓣。
“╮(=D=)╭~~~ ”:它(指数学)毁了我的人生………
“德洛丽丝•D” :我这一辈子就让它给我毁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也忘不了。
“百分百E.T.” :哪个神经病规定要学数学?我恨不得用脏话全骂一遍!!!
“Coming→Z航”:数学,一科让我对这世界没有了希望的学科,让我永远也无法在这世界上生存下去的科目~~~ 数学,我永远恨你~~
“棉花”:我10年没碰数学了,为啥每月梦见数学考试。
网友“C柒S柒J”也随手写了一段“诗句” :
我可以考高分
但是
数学
请你离开我的生活
都是你
我的童年是黑色的!
网友“七贝里奥”不写诗,写的夹叙夹议的散文:
从学前班到现在,不管是喜欢还是厌恶,数学随我一起度过了大半年月
那种感觉吧,并不讨厌数学,也十分认同是数学促进了人类发展进步
是从心底深深的感到对它的无奈、疲惫,无能为力
到底我是真的学不好还是我没用尽全力去学至今我都没搞清楚……
很累很累
豆瓣不愧是国内文艺小清新的聚集地,连吐槽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明媚的忧伤。小编翻阅了多个页面,没有一个“异见”,众口一致的吐槽(也许是时间久远,有些话题久未更新)。
不仅中国学生,恨数学似乎是全世界的一个问题。一位学数学的学生在Booksie网站上发表的题为《我恨数学》的诗中写道:“数学家们是怎么活下来的呀?他们是不是用灵魂换取了超级大脑?”
听起来数学似乎真的非常折磨人,可小编回忆了一下当年,好像……也没到“死亡之源”的地步。难道我无意中竟成了学霸?被此问题困扰,小编决定一探究竟。
今日上午,小编在网上加入了武汉当地的一个聊天小组,小组名为“初中数学交流”,共有200多人,成员均是初中生。

初中生聊天群,个性化设置非常活泼,群里每一个都有特别的昵称
这群学生现正在寒假时期,所以在网上发言十分活跃。小编也模仿豆瓣帖子,请这群学生用一句话形容对数学的感觉。回答有:“抓破头”、“一个字,难”、“答案永远比题目多”、“个人认为数学不难,就是最后几题比较难,其他仔细做都可以全对”。
随后,观察者网小编把晶晶所写“数学是死亡之源”的诗发给他们看,大部分学生的态度出人意料。
“那是没用心学”
“其实把玩电脑的时间用在学数学上,数学也不错的”
“数学也没有那么难”
“没那么痛苦吧,说的跟得癌症似的”
“没那么恐怖啊”
“这骂的也太……”
很快,聊天群被类似消息刷屏。也有一些成员觉得数学确实恐怖,同意晶晶的描述。小编追问,“你们也觉得学习数学很苦逼吗”,他们表示,现在只是初中,学的简单,高中就不一定了。这种说法获得了大多数活跃成员的认可,大家纷纷猜测,高中数学应该比初中难度大很多。而在稍后的聊天中,这群从小学升上来没多久的学生告诉小编,现在回想一下小学数学实在太简单了,看课本就会了,根本不用听。
对于这些初中生来说,《华尔街日报》提到的中国填鸭式教育或许还很陌生。但在国内多年前已有讨论,天涯论坛2009年的一个帖子里写道:
中国学者的填鸭式教育是“厌数者”人数众多的一大原因。我们的数学教科书上,一大半都是 “公式的证明”。而大部分学生想知道的不是“公式的证明”,而是“公式的使用方法”。
那为什么要把纸张浪费在公式证明上?因为许多学者认为“‘公式’必须在理解其证明之后才能使用”。也就是说,教科书反映出的是“学问原本就是应该这样做的”这种“非常强烈的先入为主观”,就是学者型的“学问体系”。这种“学究理论”的强硬推行,正是把数学变得“难懂”的根本原因。
面对着已经和小编聊熟的这群初中生,我没太多顾虑地问道:“你们现在学习压力大吗?”这帮学生倒是也随意,“还好”、“一般吧”。我没来得及再说什么,其中一个学生说“该吃饭了”,我才注意到已经12点了。大家纷纷告别,一个学生对我说:“阿姨你吃完饭再来吧……随时欢迎……”
这帮学生散了,小编也有点懵,“数学是生命的敌人,是死亡之源”,真的严重到这地步?
2015-02-11 18:11:46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451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