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反腐启示录(3)官富二代没特权:雍正新政引山东抗税大案 革职过千人
“绅民同差”,单从字面上看稍显晦涩,我们来解释一下,这里的“绅”指的是官绅、士绅、地主、豪强,概括起来,就是地方上有势力、有名望的群体,这些人长期享有超越普通老百姓的特权,被国家给予优待,可以免赋税、免徭役、免纳粮,而普通老百姓不仅没有这些特权,而且还要被这些地方势力压榨和剥削。而“绅民同差”讲的就是要取缔这些地方势力的特权,让他们和老百姓一样缴税和纳粮。
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雍正下令革去“儒户”“官户”“宦户”等名目,取缔特权,不再给他们任何特权。这样一来,这些原先的特权阶层也必须和百姓一样缴税、纳粮,如果有人胆敢顽抗,一定给以重刑处罚。 此外,雍正还特别告诫道:“如果有瞻前顾后,不一心一意用力去掉这一弊端的人,或者被监察的科道官员奏本弹劾,或者被旁人告发出来,查出有问题的一定治以重罪,决不宽恕。”两年之后,也就是雍正四年(1726年)四月,雍正再次发布上谕,重申了“绅民一体”,严禁绅衿逃避丁粮差役,如若发现逃避现象,严惩不贷。 雍正打击绅衿的这场运动,刚一开始就遇到了巨大的阻挠,因为地主绅衿从皇帝、政府这里获取特权已经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如今新皇帝要把这些特权全部剥夺,他们自然不会甘心接受。比如,河南巩县就出现了这样一场反抗“绅民同差”的运动,当绅民“一体当差”的告示发布之时,身为县学教官的杨倬生立马站出来,表示反对。之后,他还煽动县学生员闹事,强烈抗议这一政策的施行。后来,这件事被委派到巩县祭宋陵的内阁学士班第得知,他向雍正报告了此事,于是雍正命令河南巡抚石文焯彻查此事,并最终严惩了杨倬生以及闹事的学生。 然而,这一事件并没就此结束。杨倬生事件发生后不久,河南封邱县的县令唐绥祖就因兴修黄河大坝发布告示,向社会征差役。但过去都是向农民抽夫,现如今,为了响应雍正“绅民同差”的号召,就开始按土地面积抽夫,即“一百亩出一夫”。 这一告示公布之后,老百姓拍手称快,这是因为拥有一百亩土地的人,不是地主就是富户,而好几十家老百姓的土地加起来才一百亩,也就是说,好几十家老百姓中才抽一个民工,这能不让老百姓高兴吗?所以,这一告示刚一发布就引起了地主和绅衿们的激烈反对。雍正二年(1724年)五月,河南省举行县试之时,一部分绅衿聚集起来,大闹考场,导致县试无法如期进行。 当时的河南巡抚田文镜把此事报告给了雍正,雍正震怒,不仅下令让田文镜严查,还派吏部侍郎沈近思、刑部侍郎阿尔松阿到河南审理此案。于是,田文镜便对闹事者进行了严厉的镇压,批捕了带头闹事者,这样一来,矛盾也随之激化,连学政张廷璐、开归道员陈时夏、钦差沈近思都站到了田文镜的对立面,消极地抵抗雍正的旨意。 雍正为了支持田文镜,下旨革除了张廷璐等人的职务,并将闹事的生员王逊、武生范瑚等人处斩,就这样,这一事件最终在雍正的强硬手段之下结束了。 但随着这一新政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山东、甘肃等地也发生了类似的抗粮抗税运动,发起者都是地方上的绅衿。尤其是雍正九年(1731年)在山东发生了抗交钱粮的大案,山东向来民风剽悍,当地的监生、秀才、举人、贡生拖欠钱粮的行为已经成为积习,一些带头者甚至扬言“不欠钱粮,不是好汉”,他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对抗朝廷,抵制雍正的新政,导致山东收缴上来的钱粮寥寥无几。雍正看到奏报之后,再次震怒,将山东省拖欠钱粮的进士、举人、秀才、监生等一千四百九十七人全部革去功名。 后来,为了避免一些特权阶层逃避钱粮上缴,雍正还想出了三个办法:一是在税收簿册上注明缴税者是否是官户、绅衿 ;二是把绅衿户单独集中向上级报表;三是由官府将在学生员应纳的钱粮之数送给学官,学官再按数追索,必须交满才能上学;四是学员应试之前,要有五人作担保,证明其没有抗粮行为,而且应缴钱粮已全部缴纳之后,才允许参加考试。 有句话说得好:“理国之道,在于公平公正。”绅民一体当差政策的实施,取消了大批地主绅衿的特权,也大大打击了地主绅衿的嚣张气焰,维护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这就是在维护公平和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