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椒盐棉花糖
椒盐棉花糖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187526
魅 力 值:1796
龙    币:93116
积    分:103843.2
注册日期:2008-11-07
 
  查看椒盐棉花糖个人资料   给椒盐棉花糖发悄悄话   将椒盐棉花糖加入好友   搜索椒盐棉花糖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椒盐棉花糖发送电子邮件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略传

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k&word=%B8%C1%C2%EA%B0%CD%A1%A4%DA%F9%BD%F0%C7%D5%C1%D0%B6%E0%BD%DC&hs=2&xthttps=000000&fr=ala&ori_query=%E5%99%B6%E7%8E%9B%E5%B7%B4%C2%B7%E9%82%AC%E9%87%91%E9%92%A6%E5%88%97%E5%A4%9A%E6%9D%B0&ala=0&alatpl=sp&pos=0



摘自法王噶玛巴著作《崇高之心》


西元1985年,第十七世法王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诞生于西藏高原偏远山区的一个游牧家庭中。他的早年,是在地球上仅存的少数没有电、塑胶,或是马达驱动的交通工具的环境之中度过的。他的家庭过着贴近大地的游牧生活,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也很亲近,他们随着季节的变换而迁移营地,为牦牛和羊等牲畜寻找适合的牧草地。在如此严峻的地理环境中,年幼的噶玛巴过着现在已经几近消失的传统藏式生活。


七岁时,噶玛巴一再要求家人将营地迁移到某个山谷,直到最后他们终于同意为止。就在他们于新地点架设起营地之后不久,几位第十六世噶玛巴的弟子来到这个山谷。这群人是寻找转世的第十七世噶玛巴的寻访团,他们依据数年前,第十六世噶玛巴在西元1981年圆寂之前写下的一封信涵中的预言和描述,找到了这个偏远的山谷。被称为“预言信函”的这封信件中,有第十六世噶玛巴所写,关于寻找他的下一世转世者的指示。寻访团将这个小男孩的父母亲的名字,以及一些出生时详细情况,与第十六世噶玛巴的预言信函中的描述做了比对之后,他们宣告已经找到了第十七世噶玛巴。


从那时起,噶玛巴开始接受有数百年历史的训练过程,这将使他能够发挥位居藏传佛教最高地位(藏传佛教主要教派的精神领袖)应有的作用。以噶玛巴为首的教派是噶玛噶举派,这个教派所传的是千年之前直接从印度引进西藏的佛教教法和实修方法。自西元十二世纪起,噶玛噶举派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制度——寻找其创始者第一世噶玛巴的后继转世者。与此相同的寻找重要精神领袖转世者的制度,已经为全西藏所采行(包括观音上师的转世传承),数百年来,这个制度对藏传佛教的持续性和应变力,贡献卓著。历代的噶玛巴在圆寂之前会留下指示,以引导弟子寻找他们的转世者,就如第十六世噶玛巴所写的那封信函一样,这些指示通常是以书信的形式留下。


在噶玛巴转世者的认证上请示尊者观音上师,并征求尊者的认可,是从西元十七世纪起西藏就有的传统,因此,在确认这个小男孩即为噶玛巴时,也遵循了这个传统。尊者观音上师进行了他个人的研究之后,赞同这个男孩确实就是第十七世噶玛巴。很罕见的是:尊者观音上师和中国在这件事上的意见是一致的,中国当局给予中国统治下的西藏必要的许可,让噶玛巴在他位于中藏的寺院即位。


噶玛巴千里迢迢地从他的家乡康区,向东来到中藏有将近九百年历史的楚布寺。在第一世噶玛巴建立了楚布寺之后,历代的噶玛巴一生中都会有一段时间居住于此。西元1992年9月27日,第十七世噶玛巴即是在此正式升座,当时的典礼是由传承的三位主要上师当中,在世的两位主持。之后,噶玛巴即开始接受传统上噶玛巴必要的学习和训练,大约就在同一时期,他也开始给予信徒心灵上的指引。八岁时,他首度公开对大众开示,当时与会的大众超过两万人。


接下来的数年中,噶玛巴在他行持心灵事业所做的努力上,将会面临无数艰巨的挑战。他最重要的上师们不被允许进入西藏,而噶玛巴自己则无法获得前往印度探访他们的许可。由于担忧自己无法履行身为精神导师和传承领袖的任务,噶玛巴下了一个将会把他推上世界舞台的历史性决定。十四岁时,他决定从西藏出走,去寻求自由,以履行他身为世界精神导师的任务,及达成身为噶玛噶举传承领袖的责任。


法王噶玛巴的这段旅程,从西元1999年底的一个夜晚,他从楼上的窗户跳下的那一刻开始。本书的作者噶玛巴也在书中讲述了当时一起离开西藏的这群人,以开吉普车、骑马、步行和搭直升机等方式,翻越喜玛拉雅山到印度的过程中面临的恐惧。西元2000年1月5日,噶玛巴抵达了印度达兰沙拉,受到尊者观音上师的当面致意欢迎。噶玛巴在距离尊者观音上师于达兰沙拉的住所不远处的临时住处——上密院,安顿了下来,他和尊者至今都一直享有前辈和后进的亲近关系。


在噶玛巴以流 亡者的身分居于印度的12年中,他接受了传统的寺院训练和哲理教育,也接受了包括科学、历史、英文和其他语言在内的个人现代教育。他也行遍印度,参与这个第二故乡的文化和宗教生活。从在泰米尔纳德(Tamil Nadu)为赛巴巴(Sai Baba)的新寺院开光,到出席加尔各达纪念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百岁诞辰纪念,秉持着相互尊重和包容的精神,噶玛巴会见了许多不同领域的精神领袖。


这些年来,噶玛巴已经逐渐在西藏文化的保存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藏族人已经对藏传佛教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的噶玛巴越来越倚赖,期待他能够对他们在流亡中,为守护文化认同感所做的努力给予鼓舞和启发。他经常受邀在印度各地的藏族学校演说,而且也常在尊者观音上师出访海外时,主持于达兰沙拉举行的宗教仪式和文化活动。他画画、练习书法、写诗、作曲,也指导戏剧活动。他已经创作并制作了几出融合传统西藏歌剧和现代剧场元素的藏语戏剧。他的第一出剧作是以西藏的伟大瑜伽士密勒日巴的生平为题,这出戏演出时的与会观众有一万二千人。


在英文课和其他主题的课程之外,噶玛巴的日程表中包括了上午的私人会见时间,每一年他都要接见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自西元2004年起,法王开始为噶举大祈愿法会主法,这场在菩提迦耶举行的年度冬季法会,吸引了成千上万世界各地不同佛教传承的人士前来参与盛会。西元2008年5月,噶玛巴展开他的首度西方之旅,前往美国巡视了许多在他指导之下的佛法中心,其中包括他位于纽约屋茲达克(Woodstock ,New York)的北美法座。西元2011年时,他再度造访了美国。


噶玛巴并没有因为这些年来面对的艰巨挑战而退却,他持续传扬传承的教法,指导学生,并将他拥有九百年历史的藏传佛教派带入二十一世纪。



--
随好而读,随意而思,随情而感,随心而录
2017-02-03 13:42:15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3609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