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岳北
岳北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15094
魅 力 值:0
龙    币:7449
积    分:8272.3
注册日期:2015-10-28
 
  查看岳北个人资料   给岳北发悄悄话   将岳北加入好友   搜索岳北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岳北发送电子邮件      

梅兰芳演唱昆曲《牡丹亭》(选段)

882d14ebce0e4a08ba512e5565348151_th.jpg



题解和大意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今江西抚州)人,34岁中进士,先后于南京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万历十九年(1591),出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1598)弃官归乡,仕进之念渐消,以文学创作为娱。戏曲作品有《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以《牡丹亭》最为著名,问世后“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时至今日,《牡丹亭》仍在上演,并传播到国外,得到普遍好评。因其出色的艺术魅力,汤显祖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牡丹亭》成为载入世界戏剧史的一部中国戏剧经典。

汤显祖

《牡丹亭》展现了这样一个浪漫故事:官宦人家的少女杜丽娘家教甚严,待字闺中尚未议婚。一次在家中花园游玩,小眠中梦见年轻书生柳梦梅,相互爱慕成事。梦醒后深感一场空欢,恋恋于梦中情人而一病不起,留下自己的画像后溘然而逝,死前嘱咐将自己埋在花园柳树下,藏画于石下。丽娘父杜宝迁官,将花园修为“梅花庵观”,以护丽娘之墓。书生柳梦梅赶考,暂居梅花庵观,拾得丽娘画像,竟是自己梦中的佳人。深夜,丽娘鬼魂与柳梦梅相会,嘱其掘墓开棺。次日柳梦梅依嘱开墓,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妻。丽娘嘱咐柳梦梅先行赴临安赶考,告知已官居临安的父亲自己已还魂,自己随后而行。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赴杜府传信,杜宝不信其事而囚之。拷问间柳梦梅高中状元的捷报传来,丽娘随后而至,最终皇上得知这奇事,下旨成就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婚事。

梅兰芳饰演的杜丽娘;俞振飞饰演的柳梦梅

《牡丹亭》当然不是现实中的真实故事,汤显祖虚构这一故事的意图是彰显人性的自由,张扬爱情是人之本性,是人类超越生死的永恒存在。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因此,用今天的话说,《牡丹亭》故事和杜丽娘形象的深层意义,在其是以戏剧为载体的“文化意象”,是人类自由爱情精神的象征。

这里的两支曲子,选自《牡丹亭》的《游园》一出,由杜丽娘主唱。这一出的剧情,是杜丽娘游园观景,梦中与柳梦梅相会,表现了杜丽娘的“青春觉醒”,是《牡丹亭》全剧故事的实质性起点,也是全剧最出色的精华所在。两支曲子是杜丽娘步入花园看到美好春色的唱词,是历代传诵的经典名曲,既是写景,又是心理描绘,句句有“隐喻”的意味。

【皂罗袍】前四句,取意于谢灵运诗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但寓意不同,这里的美好春光是爱情的隐喻,“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的对比和“冲突”,隐喻现实中人们对美好爱情自然本性的漠视和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是杜丽娘此刻的心理感受,也是其时无数受压抑少女的普遍心理伤痕,所以历代传诵不衰,引起无数少女的共鸣。下面从“朝飞暮卷”到“烟波画船”四句,具体描画春光美景。或有人问:在一个“断井颓垣”的小花园中怎能看到这些景象呢?其实这正是中国古代诗歌“写意性”的特点,此处所唱的当然不是杜丽娘此时看到的实景,而是暗指杜丽娘“心中的春天”,所以最后的结句“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呼应开头的“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隐喻被封闭在自我禁锢的屋子里得不到身心自由,当然也指当时被礼教禁锢的所有年轻女性。

【好姐姐】继续抒发杜丽娘的心理感受。“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是自然春光的描绘,暗喻自然中的一切都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春天;“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牡丹”在这里是杜丽娘的自喻,全句反用唐代皮日休咏牡丹诗句“独占人间第一春”,“春归”暗喻杜丽娘对自己青春无所归宿的郁闷和伤感。最后几句,“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再以燕子黄莺的自由自在,暗喻和反衬自己“锦屏人”被禁锢的自由。一个“闲”,本是常用字,但在这里下得极妙,因为这是杜丽娘刚进花园的感受,“闲凝眄”,表现杜丽娘这时才刚刚感触方生,春心初漾,下面情节进展到杜丽娘与柳梦梅梦中相会后,杜丽娘的爱情萌动才深化为一种刻骨铭心的心理追求,这也是古代戏曲的唱词与剧情内在呼应的奥妙所在。

汤显祖的《牡丹亭》以辞藻灿然、典雅优美、婉约蕴藉著称,史称“词采派”,这里的两曲可为具体的例证。而《牡丹亭》之所以成为经典,成为古代戏曲史上的一座高峰,根本所在不是词采,而是具有诗一般的意境,具有永恒的思想魅力,明代与汤显祖同时期的曲学家吕天成评《牡丹亭》曰:“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数百年来《牡丹亭》的传播史,即是对这一评价的最好印证。


2017-07-23 16:16:05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463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