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梦瑾
梦瑾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104504
魅 力 值:1109
龙    币:112612
积    分:76139.7
注册日期:2008-07-28
 
  查看梦瑾个人资料   给梦瑾发悄悄话   将梦瑾加入好友   搜索梦瑾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梦瑾发送电子邮件      

嗯,那个故事很复杂,可以得出各种的解读!!!来补充点网上的,这个网友写的很好,殊途同归:

 以下文章为网友“六朝人物”2007年发表于天涯,非常喜欢,特此转帖:


   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在魏金枝编写的《中国古代寓言》上第一次读到牛缺的故事,但是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敢说真的弄明白了它的意思。

  这故事的大意是:

  牛缺是位大儒。他在出门远行时,遇上了一伙强盗。强盗抢走了他的车和随身衣物,把他丢在路上走了。牛缺很有涵养,什么也没说,又接着赶路。

  本来事情该到此为止了,可是强盗们走着走着,越来越觉得这个人不寻常:没有反抗,没有哀求,甚至也没有哭哭啼啼张皇失措的表现,这么有深沉有定力的人,他们从没见过。于是这些家伙琢磨开了:这是一个贤人啊!既是贤人,将来就保不齐有发达的一天,到了那个时候他再来找我们算帐,那可就惨了,干脆还是斩草除根吧。

  于是,这伙强盗追上牛缺,把他杀了。

  

  那本寓言书可以说是我的启蒙读物,就是从那本书里,我知道了庄子墨子晏子管子,知道了“兔死狗烹”、“狐假虎威”。在那些精彩的故事和人物中间,牛缺的悲剧并不起眼,但却一直叫我觉得堵得慌——它是什么意思呢?说明了,或者想要说明什么呢?它是那样没头没脑,不提供任何清晰的道德训诫和可靠的应对方法。所以每想到这个倒霉的牛缺,就有种不踏实、不安全感,觉得这个世界实在是危机四伏。

  后来读《列子》,又看到这个故事:

  

  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下之邯郸,遇盗于耦沙之中,尽取其衣装车,牛步而去。视之欢然无忧厷之色。盗追而问其故。曰:“君子不以所养害其所养。”盗曰:“嘻!贤矣夫!”既而相谓曰:“以彼之贤,往见赵君。使以我为,必困我。不如杀之。”乃相与追而杀之。

  

  更奇的是居然还有后传,而恰恰是这个后传,把我给牛缺想的后路给堵死了:

  

  燕人闻之,聚族相戒,曰:“遇盗,莫如上地之牛缺也!”皆受教。俄而其弟适秦,至关下,果遇盗;忆其兄之戒,因与盗力争;既而不如,又追而以卑辞请物。盗怒曰:“吾活汝弘矣,而追吾不已,迹将著焉。既为盗矣,仁将焉在?”遂杀之,又傍害其党四五人焉。

  

  书渐渐读得多了,才发现牛缺竟然曾经是是如此著名的人物——或该说著名的倒霉蛋。

  《吕氏春秋》《必己》篇:

  

  牛缺居上地,大儒也。下之邯郸,遇盗於耦沙之中。盗求其橐中之载,则与之;求其车马,则与之;求其衣被,则与之。牛缺出而去,盗相谓曰:“此天下之显人也,今辱之如此,此必诉我於万乘之主。万乘之主必以国诛我,我必不生,不若相与追而杀之,以灭其迹。”於是相与趋之,行三十里,及而杀之。此以知故也。

  

  《必己》这个“必”除了“一定”之外,还引申出“指望、依靠”之意,开头一句是“外物不可必”,举了“龙逄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等等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因为“外物不可必”,所以用庄子行于山中故事,说做人就要“似之而非”:“无讶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结论是:

  “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己,无不遇矣。”意思是牛缺没有做到“必在己”,所以才“不遇”。

  这个话是怎么说的?怎么作才叫“必在己”?又怎么做才能“遇”呢?

  基本上《吕氏春秋》里有的,《淮南子》也落不下,这次也一样。

  《淮南子 人间训》:

  

  秦牛缺径于山中而遇盗。夺之车马,解其橐笥,拖其衣被,盗还反顾之,无惧色忧志,驩然有以处得也。盗遂问之曰:“吾夺子财货,劫子以刀,而志不动,何也?”秦牛缺曰:“车马所以载身也,衣服所以掩形也,圣人不以所养害其养。”盗相视而笑曰:“夫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形者,世之圣人也。以此而见王者,必且以我为事也。”还反杀之。

  

  结论是“此能以知知矣,而未能以知不知也。能勇于敢,而未能勇于不敢也。”

  牛缺不但是“未能以知不知”、“未能勇于不敢”,更严重的是书白念了,未谙大道,更不会活学活用。真正有道的人,是应该逢凶化吉的(“凡有道者,应卒而不乏,遭难而能免,故天下贵之。”)。

  

  三种记载各有小异,但主旨可谓众口一词,都把牛缺当成了反面教员。

  牛缺很倒霉,这是他的错吗?如果是,他又错在哪里了呢?

  要找毛病,不是没有,比如《列子》和《淮南》都提到的“欢然之色”,明显的做戏太过。但我想这个错误不是牛缺的,而是这两本书的作者的:再怎么说,遭到打劫也是倒霉事,谁会跟得了便宜似的?分明是写这故事的人缺乏分寸感,还是《吕览》写的“要什么给什么”比较合乎人情。

  似乎还是《吕览》“此以知故也”一句说到了关键:你叫人家摸到了底,难免就要倒霉了。

  那么他该怎么做呢?哭哭啼啼,磕头不已?或者即使不肯如此入戏,至少也别做那个出头椽子,混同于一般群众,表演出点害怕神色,不是就混过去了?

  我开始怀疑孔子蹲在门口那个“丧家狗”形象了,他那么高的大个子,可怜巴巴地蹲在那里,是不是为了不要太引人注目呢?

  可是列子“后传”里那个燕人故事,又该怎么说呢?他不是充分吸取了教训,苦苦哀求才把命弄没的吗?当然可以说他胶柱鼓瑟,做过了头,犯了跟牛缺方向似乎相反、但性质相同的错误。那么“应卒而不乏,遭难而能免,故天下贵之”的“道”就是察颜观色的本事和心理分析的能力?且不说学问是否就该派这种用场,单说人心隔肚皮,你就是把佛洛伊德弄来,这种场合下也未必一定“能免”吧?

  再来看一个西方大人物的故事:

  凯撒没有发迹的时候,曾作过海盗的俘虏,海盗要拿他当肉票,要求付一笔赎金,他可是张扬得很,生怕人家不知道他是大人物:我才值这么点钱?不行,你们必须加倍要,要少了我不答应。临了还扔下句硬话:抓我算你们倒霉了,我会让你们死得很难看。海盗们没当回事,还以为这个冤大头很好玩。凯撒被赎回之后,马上弄来一支舰队,把海盗们全杀了。

  凯撒的表现,比牛缺要夸张多了,如果说牛缺错了,他更是错的离谱,怎么倒没有死呢?文化差异?身份不同(他是肉票,海盗们不舍得撕)?还是什么别的因素?

  

  被人劫财害命,本来就是世间最不幸的事,可是更加不幸的是为此还要被人视为傻瓜。这个牛缺正是这样的双重倒霉蛋,命丢了不说,还弄得声名狼藉,说起来真比窦娥还冤。

  读书人干吗要这么踩他呢?我想不是因为他们太没同情心,恰恰相反,他们太在乎这个事了。不给一个似乎说得过去的教训,他们是不踏实的。

  读书人不管何门何派,都有一个隐秘的信念:他们是受到眷顾的一批人,“上帝的选民”。

  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他的这个“善人”指的应该是顺乎道(认识并依照规律行事)的人,他的意思是:天道固然“不仁”,但明智者可以知道自己该站在哪一边;而在儒家看来,天道是仁爱的,对仁爱者自然会格外照顾,正如孔子走背字时说的“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后来王莽临死前也说过这个话)

  可是牛缺的遭遇,却似乎是对他们这种信念的否定,这使他们无论如何难以接受的——有个英国作家曾说过句俏皮话:夺走老头子的信仰,就象夺走小孩子的玩具熊一样(不能容忍),为了保卫自己的“玩具熊”,他们就必须找到某种解释,来说明这是牛缺自己的错儿,怨不得别人,怨不得老天爷,更怨不得那些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学识和修养。他们如此卖力气跟牛缺划清界限,恐怕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明,而是为了掩盖内心的惶恐。

  相比之下,东汉王充要坦率得多了。《论衡 幸偶篇》也谈到了牛缺,说:“牛缺为盗所夺,和意不恐,盗还杀之。”但他对这件事的解释,跟以上几种说法完全不同。

  王充说:人有贤与不贤,事有幸与不幸。贤与不贤,是德行(也包括智商,古人往往是把仁和智放在一块的)问题;幸与不幸,是运气问题,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好人不一定得好报,坏人也不一定要倒霉。而且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对象面前,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你根本没办法找到一种“放诸四海都有效”的万金油办法。所以牛缺并没做错什么,他只是运气不好。

  我想恐怕没有比这个更合乎逻辑的说法了,过去我对王充一直有点偏见,看来还是得谦恭一点。

  可是这个答案还是叫我不踏实——难道就没有一点趋利避害的实用性原则吗?王充给出的答案很消极:行为上“戒慎”,态度上“君子处易以俟命”——我把这翻译为“别主动找死,等着它来找你”。

  正因为有这样的无所适从,人们才需要宗教信仰的吧,相信(哪怕是妄想)有个什么东西总在罩着你,真是不错。《西游记》里唐僧之一塌糊涂,甚于牛缺无数倍,之历尽艰险更甚于牛缺无数倍,却能化险为夷,功德圆满,还不是靠上面有人?齐天大圣、天蓬元帅什么的不指望,就是把什么四值功曹、五方揭缔、六丁六甲之类配一个给牛缺,也不至于挂了吧。

  可是这个宗教,也是需要你去取悦的,是不是多烧香多磕头多布施多祷告就可以了呢?梁武帝萧衍建了那么多佛寺,还拿自己当肉票,叫国家出钱赎人,佞佛到了一定水平了吧,达摩和尚一句“无功德”就给否了。说的也是呀,救世主也不是腐败分子,哪能见钱眼开呢,哪能这么不含蓄呢。

  有大明白人说啦:大神的心思你别猜(和声:你别猜别猜别猜),你猜来猜去也不明白,这个事儿,讲究个心诚则灵,另外还要看缘分,所以你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可是怎么听,我怎么觉得这个大神(不管他叫上帝、佛陀还是别的什么玩意儿)其实跟那伙喜怒无常的强盗是他妈一码事。

  真正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我以为,这个无所畏惧不仅包括了敢于直面人生之无常的勇气,也应该包括了面对人生之无意义(既然无救赎,也就无所谓意义)的勇气。这个态度,其实是很难的。



--
不求其得便无所谓失,不求其荣便无所谓辱,不求其名其利便不受其驱其使..
2017-11-02 13:08:15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041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