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独钓寒江雪
独钓寒江雪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119900
魅 力 值:1179
龙    币:35620
积    分:59235.5
注册日期:2004-10-09
 
  查看独钓寒江雪个人资料   给独钓寒江雪发悄悄话   将独钓寒江雪加入好友   搜索独钓寒江雪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独钓寒江雪发送电子邮件      

康奈尔大学教授:为什么越是无知的人,越迷一般的自信?

康奈尔大学教授:为什么越是无知的人,越迷一般的自信? 

2018-09-18 07:00导言

越是无知的人,越是难以识别出别人的“真功夫”,从而越是可能高估自己的水平,所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直到真正接受相关训练,才可能“知道自己不知道”。

回顾职业发展,在过往的职业生涯中,时常碰到过这些现象:

有些人特别自信,还没出道几年的时间就号称自己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什么项目都敢接,什么话都敢讲;

有些人,只是参与过几个项目,自己从未策划和独立管过一个项目,就敢跑出来告诉你怎么管一个项目;

有人不到5年的工作经验,就说自己是“XXX第一人”。

在过去的15年时间内,我发现真正厉害的人,几乎都有个共性的特点就是:低调、谦逊、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事,我很少见到那些“迷一般自信的员工”晋升为总监或其他更高的职位;我也很少见到那些所谓的“第一人”以及那些仅仅依靠过去的背书吃饭的“知名人士”,成为真正受尊重的专家。

越是无知,越是可能高估自己的水平,这就是康奈尔大学研究出的“达克效应”。

什么是达克效应

实际上达克效应是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唐宁和他的博士生贾斯汀·克鲁格的一个实验研究结果,为了研究无知与自信的关系,他们做过四个实验,去发现为什么有些人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研究方向是:幽默感、文字能力、逻辑能力),在他们的实验中发现,有些人的实际得分只有12%时,却认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为“唐宁-格鲁克效应”,简称“达克效应”。

在实验中,唐宁和贾斯汀首先让专业的喜剧演员来为30个笑话的有趣程度评级,作为标准答案参考。其次,让65名大学本科生也为这些笑话评级,最后再比较他们的评分和专业戏剧演员的评分,根据评分的一致度来给他们排名次。

此外,他们还会询问这些被实验者,他们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幽默水平以及给自己的评分是多少(类似的测试还会用在逻辑能力、文字能力及其他的一些运动能力中)。

统计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高低排序之后,研究者得到了非常有意思的结果,在对自己幽默感的判断力上,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过高的。测试的具体结果如下:

在对自己幽默感的判断力上,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过高的。

测试结果比平均水平略高的人,对自己的成绩的预测非常准确。

测试中表现最优秀的人,却认为自己仅比平均水平高一点点。(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偏低)。

测试中最不能辨认什么是有趣的人(无知),认为自己高出平均水平。(他们对自己这方面的能力的评价最不准确)。

这个实验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那些没有能力的人,往往会因为无知而错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那些有能力的人,则有可能高估了其他人的能力,管理者在授权任务给下属的时候,这个效应发生的概率会挺高的。整体上而言,人们自信的程度与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呈现出以下的规律:

达克效应的职场应用

招聘面试:如果在招聘面试中,你发现某个人对自己是否胜任这个岗位,表现出空前的自信,那么这个人是有一定的概率是“达克效应”,你需要通过多个STAR面试寻找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这个人是否真的胜任这个岗位;

选人用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马谡在“失守街亭”的案例中,可能就是在“愚昧之山”的阶段,不能区分熟读兵书与真正的指挥作战差别太大,因此管理者在授权的时候,切记不要将重要的项目授权给那些过渡自信的下属。

培训发展:其实,多年的培训经验告诉我,几乎每一场培训中,都有人认为自己很厉害,都认为自己听懂了。而实际上他们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却一知半解,或者老师讲的内容之前在某本书上也看过,以为很懂。但是实际做模拟练习的时候却错得一塌糊涂,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培训案例:

一个是在武汉做TTT培训,当我讲结构化讲解技巧的时候,有几名内部讲师觉得很简单,希望学习《课程设计与开发》,而恰恰就是这几名学员,在模拟练习中,呈现水平却如沙漠迷踪。

显然,他们认知水平是知道逻辑讲解的结构是什么,但却不能将这种结构应用在自己讲话的过程中。特别在呈现知识的第三层、第四层级逻辑的时候,就混乱得不要不要的;或许他们过去听过类似的课程,但遗憾的仅仅只是听明白了而已,却做不到。

这或许是愚昧之山的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人在自我认知方面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以为自己知道某个道理,就等同于会运用这个道理解决问题。殊不知,知道与做到之间的差别太大了,做到与举一反三的灵活运用相差了好几个量级,这才是学习知识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

那么,从人才发展的角度来看,如何能够让这些迷一般自信的人,能够冷静下来呢?我觉得有三个策略分享给大家:

用引导代替灌输:用引导技术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是开悟的一种有效方法;

系统学习相关知识:让TA系统的在某个领域提升自己的认知,因为无知是导致盲目自信的重要原因;

让他失败:其实在人性方面,我认为只有痛过才能真正地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只有失败过才能醒悟自己的无知,或许这才是“失败乃成功之母”的真正原因。

总之,在学习项目的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到“达克效应”的存在,在培训项目中加入一些“挫败”,让学员跌倒后再爬起来,给他们留下终生的印记,或许这才能让学员的行为发生改变。

那么,有哪些培训方式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呢?

行动学习:给到学员实际的工作项目,并在项目中植入一定的“失败因素”,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培训项目中加入“竞技“型体验式培训,例如:棒球比赛就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式培训,为什么说棒球运动非常适合这个目的呢?因为棒球对于多数中国人比较陌生,大家处于同一水平线,都有新鲜感,这是非常适合用来培训的。

请专家拍砖:几年前曾参加过百度的过山车项目,作为外部专家,我们第一天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学员的方案进行拍砖,拍得越狠越好,用U型理论来说,先把他们打到谷底,打出他们的谦卑之心,再带领他们快速成长,整体上而言效果非常不错。

总结:达克效应的规律其实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走下愚昧之山,迈向开悟之坡,对于培训师或培训管理者需要意识到,达克效应对学习与成长的影响不容忽视。



--
~~等待和希望
——人类全部的智慧就包含在这两个字里
2019-12-06 16:43:42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862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