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观网发布
观网发布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长老
经 验 值:2074
魅 力 值:36
龙    币:3330
积    分:1846.6
注册日期:2014-01-25
 
  查看观网发布个人资料   给观网发布发悄悄话   将观网发布加入好友   搜索观网发布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观网发布发送电子邮件      

2020年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900.jpg

网络安全知识手册:点击网址查看:https://shang.hlgnet.com/xcz2020/1.pdf

网络安全小课堂:

1:网络安全法

2:谁动了我的信息

3:网游 你上瘾了吗

4:网络社交你我他

5:我的钱去哪儿了

6:谣言止于智者

7:争做阳光好少年



安全意识相关文章:

一:“二维码安全防范”式

作为连接线上、线下的重要通道,“二维码”可谓是功不可没,只要轻轻一扫,这些黑白相间的“小迷宫”,总能带给你惊喜。不过不要高兴的太早,有时候它也可能泄露你的秘密,让“惊喜”变“惊吓”,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案例:小明的汽车窗上被放了广告,上书:“超大优惠!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三大在线商城所有商品折上折”落款是某世界五百强知名公司。小明觉得大公司应该靠谱,就扫了下,没过多久,他就收到朋友的微信,说点了小明发来的链接,现在手机已经中毒了。小明心中疑惑:“自己并没有发送信息给朋友呀?”紧接着,自己也收到一条短信,显示“银行卡被消费了XXX元”,小明这才发觉,可能是刚才的二维码惹的祸。


“二维码”虽好,可不要乱扫哦


上面的案例就是我们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案件。由于“二维码”发布没有任何限制,二维码生成器又随时可以从网上获得,因此,很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发布欺诈信息。有的人说,自己定力够强,不会被案例中的蝇头小利所诱惑,呵呵,不要盲目自信,因为,“二维码”的水很深,还有很多陷阱……


“偷梁换柱”的二维码:共享经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只要扫描“二维码”支付费用,就能够随时享受。不过,这种便利也经常被骗子利用,成为新型的骗术工具。骗子会把自己的收款信息、推广链接、钓鱼网站等制作成二维码,偷偷的将共享单车、自动贩卖机等设备上的正版信息替换掉,只要有人扫码,所付的钱就会自动打入其账户中。


“引诱扫描”的二维码:骗子为了引诱更多人扫码,想出了各种方法。有的冒充政府机关,在假停车罚单上印缴费二维码,有的则以免费红包的形式欺骗用户打开注册页面或下载APP。


“暗藏病毒”的二维码:不法分子将带有病毒程序的网址链接生成二维码,用户用手机扫描就会得到该链接,进一步点击操作,就会在互联网状态下使手机中毒,可能泄露手机里存储的通讯录、银行卡号等隐私信息,或被强制安装吸费软件乱扣话费、消耗上网流量。


“内含隐私”的二维码:有的人说,我不随便扫,把含有“二维码”的内容扔掉还不行吗?没错,有些“二维码”确实不能乱扔,比如火车票上的二维码,就可能泄露你的隐私。实名制购买的火车票,右下角都有一个二维码,里面含有购票人的完整信息、身份证号、开车时间等内容,如果不慎被不法分子捡到车票,旅客的个人信息就极容易泄露,有可能还会被不法分子骗取银行卡、手机卡甚至被勒索钱财。


“二维码安全防范”式

1、扫码之前请三思。扫码之前先确认“二维码”的合法性,遇到未知品牌和来源不明的二维码不要随便乱扫。尤其是在扫码付款时,首先要确认二维码、链接是否是官方内容,付款时也要留意周围是否有可疑人员,尽量关闭“免密支付”,谨慎付款。

2、红包不乱扫。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时刻警惕“扫码领红包”背后的陷阱,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贪图蝇头小利。

3、被盗刷后及时报警。如果不幸被盗刷,可以通过商户相关信息追溯,第一时间报警。同时,也可以积极通过支付平台进行维权。

4、在手机等设备中安装监测工具。可以在手机中安装加入监测功能的扫码工具,扫到可疑网址时,会有安全提醒。如果通过扫二维码来安装软件,安装好以后,最好先用杀毒软件扫描一遍再打开。

5、实名制火车票不乱丢。对于废弃的火车票一定要妥善处理,将含有个人信息的二维码烧掉,或者粉碎撕毁后投入不同的垃圾桶,防止别有用心者用作他途。


二:“社交网络泄密防范”式


心有喜事要分享?

别着急发“朋友圈”,

小心“朋友圈 ”泄露你的小秘密,

让“喜事”变“悲剧”哦~

案例:

小明是个社交达人,喜欢在社交平台分享各种消费体验,拥有很多粉丝。他经常将自己的社交活动场景随手拍下来,在简单写下几句描述后,便附上地理位置信息,发布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一天,他发布了一条第二天要出差的消息,照常附上了自己家的地理位置,发布在了朋友圈。当出差回来之后,他发现家中进了小偷,贵重物品悉数被盗,小明赶忙报了警。警方之后抓住了小偷,

经过初步审讯,小偷正是通过小明社交平台获得了他的出差信息和家庭住址而实施盗窃的。


这就是典型的社交平台泄密案件。以“微信朋友圈”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不仅可以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也有可能泄露我们的秘密。


社交平台泄密途径大盘点


途径一:“晒”出行信息

在社交平台晒自己旅行的火车票、机票信息,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潮流”,从北京到拉萨,从上海到西雅图,对于喜欢旅游的人来说,晒的不是机票,而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浪漫。但是不要忘了,火车票、机票上都印有个人信息、身份证号等隐私内容,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就能轻易破解你的密码,盗刷银行卡。有的人会说,我发之前都会把隐私内容打码的,网上的“译码器”能轻易破解条形码信息,甚至还能查出你的搭乘记录和预定的航班资料,让你的隐私无处可藏。


途径二:“晒”定位

就像案例中的小明一样,很多人都喜欢在“晒照”的同时附上位置信息,尤其是一些高大上的地方,一定要特别标注,是不是多少有些炫耀的成分?其实,这些带有位置信息的内容,很可能被坏人利用,有了你的定位,他们能轻易获取你的行踪,甚至利用信息进行电信诈骗,让你的家人、朋友都可能蒙受损失。


途径三:“晒”带有“网购信息”的内容

先给大家举个小例子,某女子在朋友圈晒了电影票的二维码取票凭证,没打码,结果欢天喜地的到电影院扫码取票时,发现票早就被取走了。

这真是大写的尴尬。很多人还会把自己喜欢的淘宝店铺和清空购物车的截图发在社交平台,这里同样蕴含着许多个人信息。不法分子能使用设备对账号进行监控,然后获取支付密码,如果全程账号主人都没有发现问题的话,那么他的财产和信息很有可能被盗取。


途径四:“晒”孩子的信息

很多人“晒”娃,是为了分享一份孩子成长的喜悦,殊不知,这种行为也给“人贩子”提供了便利。曾经有自媒体人做过一个实验,通过某妈妈在微博上的“晒娃”信息,很容易就找到了她的家庭住址、孩子学校、孩子生日、甚至是每周的生活轨迹,是不是很可怕?你无意中晒出的信息,很有可能让孩子面临危险。只要是有心,普通的人都能从社交平台上的信息捕捉到一个人的生活轨迹,更不用说高智商的犯罪分子了。


途径五:“晒”家中老人照片

    晒家中老人的照片,会让坏人有更多的几率把他们认出来,如果有坏人突然对老人说出你或者你孩子的名字,再附加任何一条谎言,都能轻易让他们掏出半辈子的积蓄。


近年来,社交平台的泄密事件不胜枚举,以上所列出的事件仅是九牛一毛。骗子无孔不入,该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网络社交更加安全呢?供参考:


“社交网络泄密防范”式


1.关闭不必要的位置定位服务。为保护个人隐私,在社交平台发布信息时尽量不使用定位服务,避免向不怀好意的人透露您的行踪,也防止服务商推送定向广告;


2.不晒家人信息。避免在社交平台晒家人的信息,以防被“有心人”利用;


3.不发布敏感碎片信息。避免在社交网络上披露可能被他人拼凑并进行恶意利用的敏感碎片信息,包括购物信息、购物截图等;


4.不在社交平台“晒”出行信息。出行目的地,火车票、机票等内容不要在社交平台发布,以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5.晒图不发建筑物。对于一些在涉及隐私地方拍的照片,如住宅、办公地点、孩子幼儿园门口等,尽量不发在社交平台上,因为对于强大的地图功能来说,按图搜索地址可是小菜一碟。



三:“APP安全防范”式

共享单车APP、外卖APP、购物APP、生活服务APP……我们的生活全靠它们“续命”。可是,这些拥有我们全部出行记录、日常喜好、个人敏感信息的 “百宝箱”,一旦被盗取,或被未经授权泄露,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APP“百宝箱”真的安全吗?


案例:在3.15晚会现场,一款名为“社保掌上通”的APP被点名批评。晚会现场主持人使用APP查询社保信息时,一旁的网络安全专家通过抓取分析数据包发现,查询时,用户的信息已被发送至一家大数据公司的服务器,并且这种行为并未得到官方授权。


“社保掌上通”的案例并非个案。由此看来,一些APP的运营商对我们的个人信息也并非是“守口如瓶”。那么,作为承载我们生活全部身家的“百宝箱”,APP都有哪些“流氓操作”呢?小编今天就来扯开它的“遮羞布”。


APP“流氓操作”大揭秘

APP隐私签署形同虚设。在下载APP时,是不是都要签署“隐私协议”?不过,这种所谓“隐私协议”对用户来说就是形同虚设。因为,大多数APP都是自动默认勾选为同意企业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如果不同意就不能使用APP,用户没有其他选择。比如案例中的“社保掌上通”的隐私协议中就有“在遵循本协议的条件下,对您的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处理,允许运营商网站模拟您的登录操作,获取您的个人信息”等条款。


APP过度索要授权。小编有时真的很懵逼,有的输入法APP、手电筒APP、修图APP要求用户提供位置授权、通讯录授权、麦克风授权等权限,这些明显和APP所需功能和索要请求权限不匹配的操作,到底是为了啥?不能排除这些“流氓操作”利用用户的信息牟取暴利、随意推送广告的可能。


APP收集用户生物信息。大部分购物类、银行类APP都可以使用指纹、刷脸支付,给付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是,当收集了个人指纹、虹膜等生物信息的内容一旦被泄露,或被用于非法用途,后果将不堪设想。


APP下载自带其他程序下载链接。从不正规途径,比如群组分享链接、路边扫二维码获取优惠活动等方式下载的内容,很容易被关联下载来源不明的APP,极容易造成手机中毒、信息泄露等危险。


近年来,APP的泄密事件屡见不鲜,经常会有媒体爆出“某酒店集团用户信息遭泄露”、“某网站用户注册信息在网上出售”等等丑闻。靠APP“续命”的我们该如何做,才能保证存储秘密的“百宝箱”不被泄露呢?小编给你支几招,供参考:


“APP安全防范”式:

1.分级管理APP,设置不同账号密码。将手机中APP分类管理,将涉及资金类的APP与一般APP区分管理,设置不同账号密码,防止连环盗号;

2.APP通过正规渠道下载。下载APP要选择正规渠道,不要在第三方应用市场下载,对于陌生的APP最好提前了解甄别,以防落入山寨陷阱;

3.安装APP前仔细阅读用户协议。对于包含“流氓协议”、“霸王条款”的协议内容,要谨慎考虑是否还要继续使用该类APP;

4.关闭应用的敏感权限。安装应用后查看应用开放权限,读取通讯录、读取通话记录等敏感权限尽量关闭;

5.在相关平台填写信息时,非必须提供的信息,尽量不要填写;

6.安装手机管家等安全软件,保障设备安全。




四:“WIFI安全防范”式


蹭来的WIFI真的安全吗?

案例:小明在地铁里搜到一个免费WIFI信号,心里窃喜:“能省流量,何乐而不为?”于是就按照提示输入了手机号、验证码后登录了网络。在使用了半小时后,手机突然停机了。起初他以为是话费不够了,就充值了一百元,但充值后依然显示停机状态。小明致电客服,才知道手机竟然已被扣除500元上网费。


其实,很多人往往抱着“不是没流量,就是想蹭蹭”的心理,以为蹭到了WIFI就是省下了网费,殊不知,可能已经掉入了骗子的陷阱。


陷阱一:“公共”WIFI。在商场、候车室等公共场所经常有免费的WIFI,不法分子会架设与公共WIFI同名的网络,设置空密码或者相同密码吸引公众连接,然后在WIFI路由器上劫持DNS(域名系统),将用户引入钓鱼网站获取账号密码,或者在路由器上监听手机流量,获取明文密码。


陷阱二:盗取数据。央视的“3.15晚会”现场所演示的黑客窃密操作还记得不?黑客利用虚假的WIFI,轻易地盗取了晚会现场观众的手机系统、品牌型号、自拍照片、邮箱账号、社交软件账号密码等各类隐私数据,引起了一片哗然。


陷阱三:监听用户手机。如果不慎连接了钓鱼WIFI,那么你的手机很有可能被“劫持”。

骗子会把用户的手机“劫持”到自己设置的非法网站上,虽然用户登录的网站地址没错,但其实打开的却是一个仿真度极高的假网站。一旦点击其中迷惑性极强的链接,恶意的木马程序就会植入手机,它可以远程控制用户手机,不仅可以随时盗取相册、通讯录、通话记录等隐私内容,甚至还可以远程监听手机通话,开启摄像头进行监控等。也就是说,一旦你的手机被“劫持”,它就成为了骗子的“窃听器”。


陷阱四:盗取家用无线。是不是有时候,家里的WIF突然变慢了?除了网络本身的问题,也有可能是“有心人”在偷偷蹭你家的网络,如果家里的路由器设置的是管理员密码或者是简单密码,不仅方便别人“蹭网”,还有可能被有心人利用,篡改你家无线路由器的DNS,甚至控制路由器,偷窥你的隐私。


“WIFI安全防范”式:

1、家用路由器设置复杂密码,增加“有心人”的“蹭网”难度。同时,发现蹭网者要果断一键拉黑,永绝后患。

2、关闭网络自动连接。一般手机网络设置中的WIFI自动连接功能,会把连接过的网络和热点记录下来,只要发现有同名的免费WIFI就会自动连接,用户很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落入圈套。因此,最好把WIFI连接功能设置为手动,并开设安全VPN通道,网银、支付宝等通过专门APP客户端登录。

3、谨慎连接公共WIFI。在公共场所连接WIFI 一定要辨识清楚,很多不法分子会在人流密集地区架设与公共WIFI同名的网络,诱导用户进行连接。另外,如果不得已连接了公共WIFI,千万不要进行账号验证、资金转账等操作。

4、尽量不使用蹭网APP软件。“蹭网神器”虽然方便,但很容易蹭到不安全网络。因此,尽量不使用此类APP,文明上网。




五:个人信息保护


(一)公民个人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1.切勿把自己的身份证件、银行卡等转借他人使用。


2.在日常生活中切勿向他人透露个人金融信息、财产状况等基本信息,也不要随意在网络上留下个人金融信息。


3.尽量亲自办理金融业务,切勿委托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办,谨防个人信息被盗。


4.提供个人身份证件复印件办理各类业务时,应在复印件上注明使用用途,例如:“仅供申报**信用卡用”,以防身份证复印件被移作他用。


5.不要随意丢弃刷卡签购单、取款凭条、信用卡对账单等,对写错、作废的金融业务单据,应撕碎或用碎纸机及时销毁,不可随意丢弃,以防不法分子捡拾后查看、抄录、破译个人金融信息。


6.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号码、手机短信和邮件。警惕向您询问个人金融信息的电话及电子邮件,在任何情况下,法院、警方都不会要求您告知银行账户、卡号、密码或向来历不明的账户转账,如遇到此类情况,应予以拒绝,必要时立即报警。


综上,公民个人要重视个人信息的重要性,提高对个人信息的敏感度,警惕不法分子窃取您的信息,损害您个人的合法利益。


(二)企业如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企业在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应当合理使用并保存。如果需要提供给他人,可提供除去隐私信息以至于无法识别个人的版本,能够识别客户个人身份的关键信息应该匿名化处理,其他客户隐私信息加密存储。还应该建立一整套数据安全管理机制,事前防控,事中监控,事后追责,规定加密密钥及匿名化算法等关键信息由专员保管,并且确保专员无法接触到加密后的数据,做到权责分离。同时应确保即使数据发生泄漏,通过数字水印、数据血缘追踪等技术,追踪数据泄露后的流向,追溯数据泄露的源头。而针对利用大数据相关分析技术,从匿名化的多个数据集中比对出客户的真实身份的情况。


不能经过特殊处理需要直接提供的,应当经过信息主体的授权或者同意,并做好相关授权留痕。


针对金融机构,如果因金融产品或服务的需要,相关机构需要将收集的个人金融信息委托给第三方机构,应当按照规定,事先评估安全性及合作方的资质及技术实力,并且委托行为不应超出已征得个人金融信息主体授权同意的范围。


(三)第三方平台如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1.平台对于信息收集规则的公布义务,应在经营或者服务场所、网站公布对信息收集的规则和使用规则。涉及到收集个人信息的手机App,应在App中加入隐私政策内容或者链接,或在用户注册时提示相关隐私政策或者使用条款。


2.平台收集个人信息需要事先获得信息主体的同意。我国目前的法律没有明确“同意”的方式,根据相关国家标准,收集个人一般信息可以默示同意,但收集敏感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种族、政治观点、宗教信仰、基因、指纹等),需要得到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


3.关于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的范围,遵守“必要”原则。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第三方平台不得收集其提供服务所必需以外的用户个人信息或者将信息用于提供服务之外的目的。


4.平台从其他公司收购大数据时,为降低相关民事、刑事和行政法律责任风险,有必要进行事先调查和筛选,确保接收的数据有来源合法或者已经进行了必要的脱敏处理。


疫情防控下个人信息保护

1、疫情防控期间,出入社区、车站、道路设置卡口以及饭店、商超等公共场所,扫码登记、填写个人信息表等已经成为常态,在有效追踪疫情动态、精准防控的同时也带来了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2、依据网络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相关规定,疫情期间无论是手动填写还是通过健康码收集个人信息,都符合正当、合法、必要原则。关键问题在于收集之后的存储及使用环节,比如是否妥善保管,是否违法转让等,这也是个人信息保护的关键。


2月4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对疫情期间个人信息的收集做了严格规定,解读如下:


1、没有明确法律授权的组织和机构,或者不是依法参与政府组织开展的疫情防控工作的人员,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收集使用确诊者、疑似者及密切接触者的个人信息,更不能在微信群、朋友圈等私自传播上述信息。


2、对于已经泄露的确诊者、疑似者及密切接触者等个人信息,各地网信部门、公安机关也应当及时制止或阻断,以减少不利影响,避免对合法信息采集工作造成阻碍。


3、为疫情防控、疾病防治收集的个人信息,不得用于其他用途。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公开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因联防联控工作需要,且经过脱敏处理的除外。


4、在汇总存储环节,应尽可能相对集中管理和处理个人信息,采用严密的访问控制、审计、加密等安全措施;在个人信息使用过程中,也需要做到专采专用,严格限制于疫情防控目的,不得挪作他用,并且在疫情防控结束后按照规定予以删除。


5、除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明确授权的机构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未征得个人同意的情况下,将个人信息用于疫情防控、重点人群追踪等目的。





六:手机安全“漩涡”

推销短信、钓鱼邮件、诈骗电话不断,你的生活是否被这些“垃圾”内容频繁骚扰?这都是“手机泄密”惹得祸。智能手机方便了生活,却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拖入了网络安全的“漩涡”~


案例

一夜之间,支付宝、微信和银行卡里的钱不翼而飞,只留下一堆莫名其妙的验证短信,这是怎么回事?遇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手机遭遇了“伪基站”攻击。首先,不法分子会先用“伪基站”搜索附近的手机设备,然后将诈骗短信输入“伪基站”设备,伪装成运营商或者银行,将短信发送给附近用户。当设备运行时,用户手机号会被强制连接在“伪基站”上,让用户在8—12秒内无法正常使用,而不法分子恰好利用这段时间群发短信进行诈骗,一旦有用户点击诈骗短信链接就会中招。


“伪基站”攻击为何这么厉害?

简单来说,“伪基站”是一种利用GSM单向认证缺陷的非法无线电通信设备,主要由主机和笔记本电脑组成,能够搜取以其为中心、一定半径范围内的GSM移动电话信息,并任意冒用他人手机号码强行向用户手机发送诈骗、推销等垃圾短信。“伪基站”运行时,用户手机信号会被强制连接到该设备上,无法连接到公用电信网络,干扰手机正常使用。


“伪基站”攻击细思极恐

一旦手机出现信号波动,收到大量可疑短信或无法拨打电话,很可能表示您正在遭受攻击,除了如此专业的“技术”劫持外,手机还可能存在信息泄密风险,比如下面些情况……

1、手机APP泄密:由于APP 上线审核和监管不严格,为开发者滥用权限提供了便利,可能在软件中加入某些获取用户信息的功能,窥探用户隐私。

2、旧手机泄密:在处置旧手机时,如果只是简单的格式化,没有彻底删除信息,很容易被数据恢复工具还原,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3、侦听设备“监听”手机:目前,针对手机的各种侦听设备五花八门。特别是当手机接入Wi-Fi网络时,由于信息在互联网传输过程中需要经过传输路由,一旦不法分子控制了路由设备,很容易造成信息泄露隐患。

4、定位功能泄露位置信息:手机定位功能可能暴露您的位置信息,不法分子可通过手机芯片进行定位,追踪到用户具体位置,甚至可以掌握您所在地的坐标、海拔高度和精确范围。


面对手机可能带来的安全“漩涡”,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安全防范呢?


1、谨慎点击可疑信息

如果手机在显示“无信号”状态下依然收到了可疑短信,不要点击,直接删除。日常应做好防范,安装手机安全软件,尽量开启“伪基站”防护功能。


2、设置登录密码

设置手机登录密码,防止有心之人解锁屏幕偷窥个人隐私。在使用手机网络、APP服务后,应该及时注销手机账号登录状态,清除敏感信息。


3、严格控制系统权限

对于手机中不常使用的功能,如蓝牙、手机定位和红外等,应及时关闭,使用时再开启,避免手机被远程攻击。当使用免费的Wi-Fi时,不轻易向外发送重要的个人信息。


4、彻底粉碎不需要的数据

要时刻提高网络安全意识,特别是在处理旧手机时,下载具备数据粉碎功能的手机软件,对数据、信息进行反复删除,增加恢复难度。尽量不要随意转让或出售旧手机,应该进行物理销毁,规避隐私泄露风险。





七:提高安全意识,守好“社交网络”的安全底线!


社交网络,是基于社交媒体而存在的,它将现实中的沟通,转化为线上互动式的对话。在社交媒体出现前,由于沟通渠道有限,我们可以知晓信息发布的范围,并可指定特定的群体访问或分享信息。社交媒体流行后,沟通渠道日益广泛,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信息能被巨大的群体接收到,但是,却无法限定哪些人可以访问我们发布的信息,也无法确认与我们沟通“对象”的真实身份。

例子:

小明通过社交媒体添加了一个“新朋友”,这个“新朋友”自称是小明的“老同学”,小明通过个人资料,看到这个人确实是和自己毕业于同一所学校,很多个人信息也都能对的上,便放下戒心聊了起来。交谈中,“新朋友”问了很多隐私的问题,涉及工作单位、工作性质、工作职位和家庭情况等内容,小明有些犹豫,不知是否还要和他聊下去……

停!

小明很有可能遇到了“信息窃贼”!

他们企图通过社交网站来谋取私利

甚至为商业机构或国家政府

来寻找它们感兴趣的信息

通常“信息窃贼”

会创建虚假的个人材料

以便给您造成错觉

以为他是“老朋友”

以此来套取您工作和生活的相关信息

“信息窃贼”除了会窥探您的“职业轨迹”

还可能通过社交网络

进一步了解您的“生活隐私”

比如:

您通过社交网络“晒”的出行票据,可能被有心之人利用,来窃取您的个人信息从事违法活动;

您通过社交网站“晒”的网购内容,可能被不法分子检索,使用设备对您的个人账号进行监控,获取支付密码,以便窃取财产;

您通过社交网络发布的“晒娃”信息,可能被犯罪分子捕捉到孩子的生活轨迹,从而实施犯罪,让您的孩子面临危险;

您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的个人生活相关内容,可能被有心之人下载剪辑,并加以改造利用,用于非法途径;

……

不仅如此

“伪装”只是“信息窃贼”

惯用的伎俩之一

更多情况下

他们会从您在社交网络上公开发布的动态

来找寻“蛛丝马迹”

因为

社交网络的信息和内容会被搜索引擎存储下来,即使在它们被发布了好几年后仍然可以被访问到。此外,由于社交网络暴露于互联网,很容易成为黑客的攻击目标,因此,无论是在互联网注册页面、在个人信息设置或在使用社交APP聊天时,都要谨慎透露任何与工作、生活相关的详细信息或敏感内容。

那么

以商业信息为例

在通过社交网络发布时

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分享商业信息时要首先获得授权

由于我们无法确认通过社交网络披露的信息,会被有心之人用于何种用途,因此,在分享商业信息之前,一定要获得授权,避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谨慎披露商业信息

通常我们在通过社交网络探讨工作和职业成就感时,很容易一时兴起,谈论一些和公司商业信息相关的内容,此时一定要适可而止,谨慎披露商业信息,避免引起他人不必要的好奇。


坚守职业道德

当在社交网络中看到涉及公司的负面消息时,不要盲目回复,避免被人利用,引起舆论非议。在社交网络回复信息时,要坚守职业道德,不信谣、不传谣,以公正的眼光看待问题,给出客观的评价。



(此文由观网发布在2020-09-11 15:21:29编辑过)
2020-09-11 15:12:30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4502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