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四 是什么导致了“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结果的结果不是结果”? 为了使本文不至于太让作者和读者受累,我简单概括了如下8点原因,供你作为脚手架或线索:
1、人类对因果的“幻觉”;
2、误将“相关性”当作“因果性”; 3、因果之间距离过大;
4、混淆了原因和结果; 5、对条件概率的混乱;
6、人类的无知和科学的局限; 7、过于依赖确定性;
8、“自上而下”的习惯思维。
尽管没多新鲜,但为了完备性,简述如下。 1、人类对因果的“幻觉”
人类对“因果”有很深的执念。 休谟老师早说了: 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却并不能观察到这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
当我们看一本小说,或者看一部电影,会分析其中剧情的连续与转折。
但是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作者和导演,所以并不需要这种连续性。 休谟如先知般,讲出了下面这段貌似有些杠精的话: “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 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像中归类。”
休谟还提了“恒常连结”这个词,意思是说,某两样东西貌似总是前后出现,但你也不能说二者之间是一直“互相连结”的。
看似很杠,其实,休谟如先知般,说出了300年后人们才想明白的一件事: 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 2、误将“相关性”当作“因果性” 有统计表明,游泳死亡人数越高,冰糕卖得越多。 即:游泳死亡人数和冰糕售出量之间呈正相关性。 那么,能得出“吃冰糕会增加游泳死亡风险”的结论吗? 并不能,这两个事件之间并无直接因果关系。二者只是因为夏天高温而“连结”在一起,而且是以概率的形式。 所以,少吃冰糕并不能救人于水中。
这类“隐变量”,经常被我们忽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