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里呆33年了,本来以为就是个家,和千千万万的家一样,出门上班,回家睡觉
上班的地方在西单某医院,因为不大,工作也相对不忙,人与人之间接触就很多,除了工作也少不了闲暇间的谈天说地,每人之间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的真实的友情,虽然不是一家人,但貌似来到这里就是一个大家庭,当时刚上班的我眼里没有老师,师傅,医生,护士,基本都是哥,姐,叔,姨,大爷,这种感觉挺好。万万没想到的是,回到土生土长的回龙观,这种感觉也有了。。。 我当年印象中的回龙观只是在高速路西侧的回龙观村,那里有我小学中学的记忆,去上学的路上还有个土地庙,庙门前有个顶上带乱石碎瓦的影壁,有个同学还曾经用树枝去打那几片碎瓦,我们周边几个同学还说不要碰他,不吉利,结果那位胆大的同学还是捅了两下,见没啥反应就准备转身离开,突然一个瓦片掉下来了,头上还被掉下来的碎瓦砸了脑袋,这事有点邪!回龙观村对于当时来说,确实算挺大的村了,一队二队三队的,好像还有四队吧,忘记了,而看看高速路东侧,这边只有公社家属院和其他几个临近的村子整合起来叫做回龙观镇,比如东村,马连店,霍营,南店,等等,公社的3层小楼和家属院的2幢4层家属楼是附近七里八乡为数不多的楼,周边村里村外都是小土路,风一吹,尘土飞扬的,雨一下,泥浆满地,到处是小河,我还记得很清楚,在下雨上学的路上,路边雨水冲刷出的一个铁杆半隐半露,拿起来原来是把二战时期的老军刺。村周围还有大片的麦田,和小时候的伙伴拿着鸟枪匍匐在麦田里打喜鹊,麦田里踢球的日子现在想起来依旧很惬意。 02年家里买的第一套经济适用房,当时还在家属院住平房,看着有小伙伴住在后面的宿舍楼,还有铺地毯,冬天是那么温暖干净,心里还想啥时候也能住楼房。。。和同学放学在农场桥边上聊天,看着当时看来无比巨大的农场桥说:为啥修这么大的桥,我都敢在马路中间睡个觉,半小时都过不来一辆车。。。这是当年的感想,谁知现如今农场桥是扩了又扩,边上还建了好几个个兄弟桥来解决观里的交通,唉今非昔比。 有点怀旧了,还是说说后来的回龙观的邻居吧,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当然不代表全部,看着良田村院变成一个个建筑基地,对于不经意间拔地而起的几十座几百座居民楼还是很意外的,更意外的是周围的人不再是操着昌平口音的本地人,还有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异乡客,本来是出门就叔叔大爷的打招呼,没事就去平房同学家串门蹭吃蹭喝的我,现在周围见到的都是陌生面孔,而且就算知道自己的同学住在哪棟楼哪一家,现在也不敢去了,防盗门保护了家庭,缺隔开人情。 第一次同社区名人打交道是在PLZZ那里,当时老p新的茶馆已经开始装修了,我平时是不喝茶的人,忘了什么原因走进了这个茶馆,老P人和蔼善谈,对谁都能聊,可谓是和人说人话,对鬼讲鬼话吧,因为当时也算无家无业的,闲时就走出家门泡在茶馆,也自此认识了不少观里的名人,比如洋葱头,老狼,猫头,有心无力,玉米人,也第一次知道了还有个回龙观社区网。记得有一次我去交小区停车费,因为当时管理公司只收现金,还是老P的夫人小雪帮着我去银行取现了1600元,特此感谢。我想当初去老P茶馆的大部分也都不是为了喝茶而是为了去聊天的吧,当然喜欢喝茶还是有的,自斟自饮弧光交错间(这个词用在品茶上不合适吧哈哈),天南地北的传闻,邻里街坊的大小事,都在茶桌边流传着。后来还有了茶馆做了集采点,还有个当时新鲜的ID叫做义工,猫总在茶馆也支起了店面,也是有了观网,猫总在野猪间的口碑日益增长,猫总的锅炉手艺也炉火纯青,观里还有了春晚,上班还有顺风车,多少小伙伴在滴滴拼车之前就享受了这个观里顺风车的好处,观里的HAM联盟436.425,呼号BY1HLG,老狼帮我集采的灵通6688还有当时很流行的导航仪。但可惜不善言谈也不善茶道的我慢慢随着家庭工作的建立,孩子上学也搬离了观里,去茶馆的次数少之又少了,幸运的是老P应该算是定居在观里了吧,还会经常看到老P发的朋友圈,见证着观里的大事小情,风土变迁,等退休吧,退休搬回观里,继续和大家做邻居,继续在老P茶桌边品老P说的各种不懂的茶,听老P说各种我不知原尾的神奇事情。更需要谢谢六班长给了当初观里唯一的这样一个交流平台(当时也没有微信群朋友圈这类的吧),让更多趣味相投的人走在一起,让素不相识的人可以成为好朋友,可以让住在回龙观的人自豪的说我是观里野猪,观里的野猪都是一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