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男女》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rezayat
rezayat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1935
魅 力 值:284
龙    币:10700
积    分:4126
注册日期:2009-07-12
 
  查看rezayat个人资料   给rezayat发悄悄话   将rezayat加入好友   搜索rezayat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rezayat发送电子邮件      

婚姻,“长期性的卖淫”?
核心提示:你对婚姻是怎么看的?你对女性地位又是怎么看的?结婚过后是继续做职场女强人还是回家带孩子进厨房,相夫教子。什么才是男女平等?是女权主义所宣扬的那样么?德国的电台女主持为何说要抛弃女性解放,回归家庭,成为全职母亲……
中国女性地位正呈现出暧昧交错的形态:一方面是职场女“白骨精”的大量出现;另一方面,是多数女性主体意识的日益弱化和丧失

今天的中国,婚姻已经成了许多女性改变命运的最主要途径,工作好不如父母好,父母好不如嫁得好,“妻以夫贵”的内涵在当今社会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婚姻很多时候成为通过批发的方式出售自己的一个漂亮包装而已,许多的婚姻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长期性的卖淫”

男人希望她们身上有三个按钮:贵妇键,仆妇键,荡妇健,可根据需要一一按下。

样板戏是中国当代文化史上对女性性征一次相当彻底、相当残酷的否定。《龙江颂》里的江水英,《海港》里的方海珍,都只是站在革命群众前面指挥方向的领导者,从无绯闻,也不知是否结婚。而波浪般的卷发,那是国民党女特务的专利



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里, 有一位日伪“双料”女特务柳妮娜,她就是波浪型发型(资料图)

中国式婚姻:

父权制宗法制度下,婚姻作为性契约的第一目的就是生儿育女,实现这一目的的性制度

五四新文化运动:自由恋爱,自由结婚离婚

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全国上下狠斗私字一闪念,斗得妻离子散,斗得妻儿要和丈夫划清界线,斗得婚姻家庭摇摇欲坠

八九十年代:金钱左右。上至各地诸侯,下至小老百姓,开口下海闭口经商和赚钱。“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男性也需要解放

她们只想享受“平等”带来的权利,而拒绝一切义务

内文导读:

德国电视台美女主持对女权说不

女性四人谈 四专家学者谈婚姻女权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赵晓(更多人物报道请阅读即将出版的新一期南方人物周刊)




有一次和一洋女友聊天,她对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羡慕不已:男女同工同酬;掌握家中经济大权;享受着男人的宠爱和关怀;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绝对的发言权。这一切,在事事讲究男女平等、崇尚自己为自己负责的西方,是不可想象的。

但在另一方面,在今天的中国,婚姻已经成了许多女性改变命运的最主要途径,工作好不如父母好,父母好不如嫁得好,“妻以夫贵”的内涵在当今社会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婚姻很多时候成为通过批发的方式出售自己的一个漂亮包装而已,许多的婚姻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长期性的卖淫”。

新世纪中国的两性关系,在经历了恩格斯所谓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阶级对立”的漫长阶段和“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短暂自豪之后,正呈现出“最好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并存的复杂面貌。


平等的表象


在父权制宗法制度下,婚姻作为性契约的第一目的就是生儿育女,婚姻只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的性制度。

还好,历史总是向前的,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批爱国学子和民族精英致力于对民族有毒文化的批判,他们强调婚姻应该自由,包括离婚和结婚都应该自由,经过努力,他们的一部分理想实现了。登报离婚、自由恋爱成为风靡一时的新事物。

到了1949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经被婚姻自由所取代,小老百姓是比较充分地享受到了婚姻自由的好处的。但还是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在那个年代,平民不能犯的错误之一,就是生活作风问题。

接下来的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全国上下狠斗私字一闪念,斗得妻离子散,斗得妻儿要和丈夫划清界线,斗得婚姻家庭摇摇欲坠。这时的婚姻很多没有爱情的基础,要么是一种生存的简单联合,要么是一种政治的相互利用。比如下乡的知青屈从于当地的当权者,返城后为了生存又勉强组成家庭,这些跟感情没多大关系,都只是为了生计。所以这一批人的婚姻到了80年代中后期纷纷解体,就不足为怪了。

一些老右派平反后,过去的妻子想找他复婚,孩子也来套近乎,他坚决不理睬,说:不外乎看到我的补发工资嘛。政治运动对亲情的泯灭和异化,由此可见一斑。

样板戏是中国当代文化史上对女性性征一次相当彻底、相当残酷的否定。《龙江颂》里的江水英,《海港》里的方海珍,都只是站在革命群众前面指挥方向的领导者,从无绯闻,也不知是否结婚。而波浪般的卷发,那是国民党女特务的专利。

此一时期的女性,开始享有“半边天”的光荣,有了劳动和获得同等报酬的权利,有了妇联的保护,有了国家分配的政治上的固定代表权,有了“要武”的豪情。

女性权利的此次跃升,更多的是当时政治文化环境总体改善的副产品,是意识形态上的政治正确,而不是女性能力上升的一个必然结果。妇女解放很重要的一块——思想,并没有真正得到解放。


爱情的条件


如果说上个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婚姻被政治操控,八九十年代的婚姻则更多地受金钱左右。上至各地诸侯,下至小老百姓,开口下海闭口经商和赚钱。此时的婚姻也就很数字化了,存款多少往往是决定爱情指数最重要的因素。“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是这一年代的经典流行语,长盛不衰至今。

而在婚姻的攀附性方面,中国已经发展到了病态的程度,多金的所谓“钻石王老五”,被畸形的婚姻市场娇纵得不可一世。男人对女人的要求也开始水涨船高,希望她们挣钱自立;希望她们不要与自己争饭碗,起码不能比自己强;希望她们是母亲是姐妹是情人是老婆是保姆是心理医生;希望她们身上有三个按钮:贵妇键,仆妇键,荡妇健,可根据需要一一按下。

更糟糕的是,就在这女人走出家庭、踏足男权社会一展身手还不足100年的时候,忽然有人出来叫停了,要让“女性回家”。

方方面面的围追堵截,让中国女性地位面临着五四以来最为严酷的考验,呈现出暧昧交错的形态:一方面,是职场女“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的大量出现,另一方面,是多数女性主体意识的日益弱化和丧失。

男人也需要解放


我见到的很多女性,包括很多事业有成、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压根就没有想追求真正的平等,她们只想享受“平等”带来的权利,而拒绝一切义务。

另一方面,今天,很多女性在经济上已经可以和男人平起平坐了,但她们的精神并没有真正地自立起来。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强烈暗示和催眠,她们恨嫁、哀叹命运的不公、为某人的一个眼神而彻夜难眠。符合她们要求的男人多半已经名花有主,“情人”于是成了某些女性苦涩又难以摆脱的身份。

与她相识的人如果达不到她的心灵高度,看她就只能仰视,仰望她的人自然很难在精神上让她感到满意。而事实上,即使她们愿意,那些不如她们的男人也大抵不敢高攀。

在这种困境中,许多女性开始怀疑自我奋斗的价值,认为是条件太高制约了自己的选择,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行文至此,想起了希拉里·克林顿,当她原谅了丈夫的风流韵事时,全世界都认为她是在政治野心驱使下的委曲求全。但站在希拉里的立场上,我却似乎能理解这位伟大女性的别样情怀:

作为才华卓越的女人,希拉里一定有“高处不胜寒”的苦涩。因为只有克林顿是真正懂得她、欣赏她的人,这样的理解和欣赏,是别的男人不能给她的,与心灵上的心心相印相比,外遇显然是一个次一等的问题。

这里还要提一提另一个出色的男人:彭蒂•阿拉亚尔维,芬兰总统哈洛宁的丈夫。这个男人当年和哈洛宁一样是低等秘书,15年后,他的职位不变,同居女友却已是国家元首。

但从未听过这个男人有什么不安和自卑,也不见芬兰人嘲笑他“吃软饭”。想象一下,类似事情发生在中国会怎样?

一段有尊严、有质量的男女关系,是要靠两个能对自己负责的公民来维系的。当我们指责女性在婚姻问题上世故时,男人们不妨想一想,如果在你的心里还有或多或少的男尊女卑的观念,还在把女人当成宠物来养而不是当作人来尊重时,女性的物化就是必然的。

宠而不爱,是对女性最大的蔑视。

受传统因素的影响,中国男人向下择偶的倾向是确实存在的,但这并不能成为女性怀疑自己能力的前提。人是环境的动物, 当自信独立的女性越来越多时,转变观念就指日可待。


德国美女对女权说不

女性真的应该“抛弃所谓女性解放的时髦理论,回归家庭,成为全职母亲”吗?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亚思明 发自德国


反对女权主义的风潮正在德国兴起。

这源于两本最近出版的畅销书。一本是去年9月出版的《伊娃原则》,该书6个月内售出10万册,引发了全德国争议。另一本,是作者从5000多封读者来信中精挑140封而汇成的新书《亲爱的伊娃·赫尔曼——给作者的信》。这本书刚于3月中旬上市。据说,封来信中95%持肯定态度。

伊娃是谁?这要从一年前说起。

2006年5月,德国《西塞罗》杂志发表了德国电视一台女主播伊娃·赫尔曼(Eva Herman)的署名文章,标题是:《妇女解放,一场误会》按照她的描述,她心目中德国新女性的形象应该是这样的:乖巧、漂亮,系着围裙,一手拿锅铲,一手抱孩子。一言以概之,“女性应该抛弃所谓女性解放的时髦理论,回归家庭,成为全职母亲”。

伊娃的言论,当然引起了女权分子的激烈反对。德国著名的女权主义者爱丽丝·施瓦泽尔(Alice Schwarzer)就在报章撰文,力斥伊娃的观点是“纳粹时代”的“母亲十字勋章”、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

不过,这段前戏还只是抛砖引玉的新片预告。去年9月,伊娃·赫尔曼进一步推出自己的新书《伊娃原则》。在这本书里,赫尔曼呼吁德国女性回归“温暖的巢穴”,回到“无情世界里的安全地带”。她说,唯有如此才符合“自然法则”。

按照这一“自然法则”,女人应该谦逊恭顺,放弃与男人在职场上的争斗,多多生儿育女,一心相夫教子;男人不必自己煮面条或者换尿片,而应该一展雄性英姿,为妻儿张开宽阔而坚实的臂膀。她认为,如果女人顺应自然本性,不再中“女权主义”的毒,这个社会的男女老少便会重新安居乐业。

此书一出,举国哗然。媒体和民众纷纷展开讨论。著名的《图片报》大加嘲讽;《缤纷》惶恐;《星期日图片报》赞赏地称“这是女人不愿正视的一个秘密真理”;《时代周报》则呼唤“新女权主义”。一时之间,女性该不该回归家庭、放弃职业妇女的追求,成为引起德国人普遍关注的大众话题。

《伊娃原则》的作者——伊娃·赫尔曼,也一举成为焦点人物。

伊娃,旅馆老板夫妇的女儿,1958年出生于德国埃姆登市,早年丧父。少女时期的梦想是当记者,后来奉母之令学习酒店管理。即便是在酒店业,争强好胜的赫尔曼也力争做到了主管级别。

历经一番辗转后,伊娃开始萌发自我意识,去了电台实习,接受记者及职业播音员培训,并开始成为广播和电视节目的主持人。1989年,她入主德国电视一台的“每日新闻”节目。自1997年起,她联手蒂杰恩主持双人脱口秀节目“Herman & Tietjen”,并共同发行过唱片。自2000年开始,她主持电视猜谜节目“谁是目击者?”

此外,她的个人生活可谓丰富多彩:为德国奥图服装邮购公司(OTTO)设计过时装;写过小说;结过四次婚;同第三任丈夫育有一个八岁大的儿子。

在此之前,这位“每日新闻”的美女主播是靠她的招牌微笑深得人心,但“她所说的都是别人所写的”,直到她旗帜鲜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事实上,早在她写文章、出书之前,伊娃的“新女性”观点已在她的小说里有迹可寻。例如,她的一本名为《然后你来了》的小说是这样结尾的:“一种伟大的、回归女性的幸福暖流,温暖了我的全身,我握着他的手,轻声地说‘谢谢’。”随后,女主人公来到了一个新的宇宙,变成了一束耀眼而炽热的光。

回归传统女性,这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赫尔曼也不是第一个打破禁忌之人。《法兰克福汇报》文学版主编弗兰克·施尔玛赫(Frank Schirrmacher)、默克尔政府顾问保罗·基尔希霍夫(Paul Kirchhof)都曾抱怨过世界的冷漠、全球化、恐怖活动此起彼伏,德国社会道德沦丧、家庭解体、生育率降低。现在,赫尔曼携新书闪亮登场。

目前,赫尔曼已放弃了她的新闻主播工作,穿梭于各档脱口秀节目之中,宣传新书,接受记者采访,讲述她的三次失败婚姻:第一任丈夫是汽车销售商,“那时我太年轻”;第二个是记者,“他丧失了热情”;然后又是一个记者,“他抛弃了我们母子”;三度情感触礁之后,赫尔曼陷入了低谷,并发誓“我再也不会结婚。因为我不必再去拴住一个男人”。不久,她又遇到了第四号, “我恋爱了”,随后又移情于一位百万富翁,“他很迷人,知道他要什么”,但最终她又重返第四号的怀抱,并且嫁给了他——一位汉堡的酒店老板。

在同行眼中,她是一个喜欢摩托和快车的女人,私人场合着装大胆,容易激动,经常变换服装风格,但工作起来一丝不苟,曾被观众评为“最受人喜爱的女播音员”。

人们从未想到,这样一位朝气蓬勃的职业美女居然会成为苦口婆心的传教士。她说,她认识“无数多”的职业女性,在事业和家庭的夹缝中磨损着自己。但她没有呼吁社会减轻女人肩上的重任,而是呼吁女人自己要“放下武器”。

在德国新闻界,对伊娃提出的最大疑问是:赫尔曼女士,如果“简单生活”真是您的最大心愿,您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呢?

“很多事情我认识得太晚。人不可能一夜间就修正自己的生活轨迹。”赫尔曼早已习惯了记者的发难。她说,60%的记者都没有孩子,他们不可能理解一位母亲的感受。“每当我走出枪林弹雨的脱口秀演播室,满腹委屈时,总能在电脑里发现许多热情洋溢的读者邮件。”“我知道,我必须坚持下去。”

签名售书、频频出镜,忍受非议。也许,这正是她“传道士”工作的悖论所在——她的事业,在宣布事业中止时开始。

曾维琴 32岁,全职太太,居住地:深圳


辞职在家主要还是为了带孩子。也回去工作过,把孩子送全托,结果老生病,我就想我挣那点钱干吗?孩子瘦成那样真是心疼,而且老公收入也不错,就彻底做主妇了。

早上我7点起床,服侍老公孩子上班上学,白天在家收拾屋子,上上网,看看杂志,约教练学驾驶,生活很充实的。尤其周末,又要陪孩子又要煮饭,还常觉得忙不过来。

偶尔也会蹦出回去上班的念头,毕竟出去工作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受人尊重。而在家里打扫卫生时还化妆的话,就感觉很奇怪了。不过心血来潮的话,我也会带上耳环呀什么的,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做黄脸婆也要做漂亮的黄脸婆嘛。(笑)

同学聚会,看到其他人事业有成,我倒不觉得有心理落差。很多人把孩子交给父母带,孩子怎么长大的他们都不知道,而我是看着孩子长大的:今天会画圆了,明天会画树叶了……每一点进步都让我无比惊喜,非常有成就感。我这人个性积极,我觉得我有能力,将来孩子大了不需要我整天在身边了,我随时可以回去上班。


罗拉拉 38岁,编辑,居住地:南京


我尝试过不工作,一个星期整天呆在家里,非常恐慌。

我也希望能回家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阅读,写点小说,但我不能不考虑到生活保障、子女教育等问题,没有钱,这些都保证不了。其实,要专心在家做贤妻良母也是要有基础的,我工作了这么多年都仍然不能够做到。

我去过德国,很男性化的国家,女性个个独立能干,非常硬朗,女权主义也走得比较超前。朋友给我讲过个例子,有个德国男人找了个女朋友,是个上海姑娘,他们和其他朋友一起去爬山,上海女朋友嫌累,有点娇嗲地叫男朋友给她提包,德国男人事后就非常不高兴,觉得女朋友让他在众人前很丢面子。这可能也反映出德国女人特别强悍的一面。不过伊娃那样的提法有点矫枉过正,号召成为一种现实还不太可能。


小莞 26岁,外企白领,居住地:北京


我对目前的工作倒也没多强的事业心,做一份相对喜欢并且适合自己的工作,赚点糊口钱就好了。其实做家庭主妇不见得比在写字楼工作容易,做家庭主妇也是给家里省钱啊。像我周围差不多年龄的年轻夫妇,一般都会雇钟点工来干家务。当然做家庭主妇,也得夫妻双方都达成共识,男主外女主内,自己喜欢当,老公也尊重你,两个人都高兴才行。

我现在不做全职太太,一是刚结婚家里经济条件还不允许;二来也没孩子,家事还没繁琐到需要全职对付的程度。

要是我很有钱了,我就当家庭主妇!在家里做做家务,照顾丈夫,有什么不好呢!如果有一天可以不用每天早上那么累地爬起来上班,而是呆家里当主妇,人生就圆满了。


于英红 28岁,研究人员,居住地:杭州


我不太能接受做全职太太这样的人生。我觉得女性只有工作才能实现完整的人生价值。如果整天在家里打扫卫生、服侍家人,经济来源完全依赖丈夫,这样的人生很被动,不够独立。过去上流社会的贵妇人通过沙龙活动来展现高雅和魅力,但那毕竟只能体现社交能力。

朋友中倒有不少希望做全职太太,可我不行,要是不工作的话,脑子就会一团糨糊。现在我白天工作,晚上回家也烧饭做家务,但我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学者薛涌:女性回家合乎理性


从1960年代开始,美国的女权运动如火如荼,妇女纷纷出来工作,要与男人平等。在这场运动中打先锋的,是白人妇女。如今,白人妇女再开风气之先,开始重新回到家庭妇女的位置上。与几十年前不同的是,当时家庭妇女属于文化不高的一族,如今的家庭妇女,则是文化优越的阶层,文化低的反而当不起。

那么,她们为什么受了那么好的教育后要回到家里呢?她们回家,不是回到厨房,而是给自己的孩子当家庭教师,高学历完全派得上用场。看来,家庭主妇和私立学校一样,已经快成为上流社会的标志了。

白人妇女这样的做法是否合乎理性?我以为这不仅合乎理性,而且是一个长远的经济战略。一般在这种家庭中,男人挣六位数的年薪,当妻子的出去工作挣那点钱,显得意义不大。

更重要的是,目前美国中产阶级下一代的教育竞争太激烈,即使一个受了良好教育的母亲全职呆在家中,也得全力以赴地教子。而这最终会保证他们的下一代在竞争中先声夺人,回报远远大于付出。


经济学家钟朋荣:男人留岗,女人回家


第一,在我国劳动力总量过剩两三亿,必然有两三亿劳动力回家待业的情况下,与其让一部分家庭夫妻俩都上岗,而另一部分家庭夫妻俩都回家,还不如让男人留岗,女人回家。这样,有限的就业机会在不同家庭中进行比较均匀的分配。

第二,比较均匀的分配,也不是绝对的平均分配,不是说每个家庭都必须有一人上班,而上班的又必须是男人,每个家庭都必须有一个人回家,而回家的又必须是女人。一个企业、一个家庭,究竟谁留岗,谁回家,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竞争的结果可能是:一部分家庭女性留岗,男士回家;一部分家庭夫妻双方都下岗;也有一部分家庭夫妻双方都留岗。但是,通过政策引导,绝大部分家庭的情况应该是:男人留岗,女人回家。


学者李小江:为何“妇女回家”的论调依旧?


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依照一些人的私下说法,妇女解放像是有些过头,因此呼吁“妇女回家”,而且总是有些见地的男人在说话,他们认为:一则是为女人着想,双重负担太重,“回家”是缓解女性角色紧张的现成方式;二则出于为社会减轻就业负担考虑,在“下岗”已成为社会问题的今天,“回家”本身就像是在为社会作贡献。

不必多说,这样思考的主体仍然是男人和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前者要女人重操侍奉男人的旧业;后者要女人腾出就业岗位,让社会仍然是男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已经多余,我只是想:怎么改革开放20年,人们的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惟有“妇女回家”的论调依然如旧?


作家龙应台:真正的女性解放


真正的解放是女性知道自己的去向和潜能,而社会又允许她发挥她的去向和潜能。

如果一个女人的志向在于养小孩,而且社会也允许她专心地做个全职母亲,那就是解放了。如果一定要她去工作,反而不是解放。精力旺盛的女人,拼命工作,像热爱丈夫一样热爱工作,当然值得尊敬;小鸟依人的女人,百依百顺,渴望成为全职太太,不也令人羡慕?


--
该用户签名已经被关闭
2011-05-09 13:52:03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556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