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男女》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萤火点点
萤火点点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1045
魅 力 值:1435
龙    币:3640
积    分:2227.5
注册日期:2005-04-16
 
  查看萤火点点个人资料   给萤火点点发悄悄话   将萤火点点加入好友   搜索萤火点点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萤火点点发送电子邮件      

发个贴子,了解一下萤火虫:)
《萤火虫》


「夜晚不休息,提燈四處巡.,明滅草叢間, 好似點點星」,猜一昆蟲. :)
小飞虫,尾巴明,黑夜闪闪像盏灯,古代有人曾借用,刻苦读书当明灯。
古代描写萤火虫的诗词:
詠螢 周繇(唐)
熠熠與娟娟,池塘竹樹邊;
亂飛同曳火,成聚卻無煙。
微雨灑不滅,輕風吹欲燃,
舊曾書案上,頻把作囊懸。

詠螢 虞世南(唐)
的歷流光小,飄飄弱翅輕;
恐畏無人識,獨自暗中明。

秋螢引 劉禹錫(唐)
漢陵秦苑遙,蒼蒼除根腐;
葉秋螢光夜,空寥寂全氣。
淨千門九陌,飛悠揚紛論;
輝映互明滅,金爐星噴鐙。

詠螢 羅鄴(唐)
水殿清風玉戶開,
飛光千點去還來;
無風無月長門夜,
偏到瑎前照綠苔。

詠螢 彥謙(唐)
日下蕪城蒼莽中,
濕螢撩亂起花叢;
寒煙陳后長門閉,
夜雨隋家舊苑空。
星散欲陵前檻月,
影低如試北璁風;
羈人此夕方愁緒,
心似寒灰首似蓬。

感螢 司馬禮(唐)
愛爾持照書,臨書歎吾道;
青熒一點光,曾娛幾人無;
夜久獨此心,環垣閉秋草。

詠螢示情人 李白藥(唐)
璁裡憐燈暗,瑎前畏月明;
不辭逢露濕,祇為重宵行。


螢火 前人(唐)
巫山秋夜螢火飛,
簾疏巧入坐人衣;
忽驚屋裡琴書冷,
復亂簷前星宿稀。
卻繞井欄添箇箇,
偶經花藥弄輝煌;
滄江白髮秋看汝,
來歲如今歸未歸。

螢 劉筠(宋)
荒郊多腐草,故苑近清秋;
棘密何勝數,囊輕莫盡收。
月高疑爵息,天遠認星流;
紫桂風微急,紅蘭露偏浮。
已能穿永巷,更欲拂高樓;
滅燭方無寐,鳴蛩相薦愁。

月中飛螢 陳陽縉(梁)
秋璁餘照盡,人暗早螢來;
忽聚還同色,恆然詎落灰。
飛影黃金散依帷縹巾失開;
含明終不息,夜月空徘徊。

螢火 趙蕃(宋)
魂忘生朽質,直擬慕光輝;
解燭書幃靜,能添列宿稀。
當風方自表,帶雨忽成微,
變滅多無理,榮枯會一歸。

詠螢 僧德祥(明)
含爾一身微,秋來處處飛;
放光唯獨照,引類欲相輝。
白髮嫌催節,青燈妒入幃;
老僧無世相,容得繞禪衣。

螢 葉太叔(明)
忽向籬邊繞,還從井畔飛;
雨昏光不滅,露重影猶微。
伴讀來書舍,虧眠入翠幃;
黃花秋老後,未識汝何歸。

螢燈 謝宗可(元)
微熒內肉拂晴波,
幾度黃昏誤舞蛾;
銀票無煙棲碧蘚,
玉蟲留影綴清莎。
秋空雨歇寒光度,
晚退風聞冷燼多;
欲喚沙囊車武子,
為渠還賦短檠歌。

螢火 陳格(宋)
飛蛾撲明燭,見烹膏油罪莫贖;
螢火不自欺,草間光照相煜煜。
已錄仙人方,映書曾登君子堂;
月明見陋質,但畏風雨難為光。

螢火 杜甫(唐)
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陽飛;
未足臨書卷,時能點客衣。
隨風隔幔小,帶雨傍林微;
十月清霜重,飄零何處歸。

“月向寒林欲上时,露从秋后已沾衣。微萤不自知时晚,犹抱余光照水飞。”
“微雨洒不灭,轻风吹欲燃。”
“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萤火虫的客家话叫做“火焰虫”,台湾话叫做“火金姑”。一般的萤火虫仅有两年的寿命,它们以土壤中的小虫子为食,而其真正的成虫期仅有两周时间,十四个夜晚的光彩飞舞之后它们就会寿终正寝。对于小小的茧火虫来说生命是短暂的,然而它们带来的色彩却是夏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氧化氮是董火虫控制光线的关键。氧化氮同时也是人类控制心跳和记忆的化学物质。萤火虫通过自己的呼吸细胞产生这种化学物质,然后通过大脑释放出来,对自身发出的光线加以控制,光线的切换在几毫秒之间就完成了……
科学家受到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了特别省电的荧光灯;萤火虫基因可测癌细胞;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遗传基因转移到玉米中,科学家们就能够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和抗农药能力的玉米新品系;保护庄稼吃害虫,还能杀死鲨鱼……
《三字经》中“囊萤映雪”: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 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小小的萤火虫无私奉献自己的一点点光,闪闪亮光的萤火虫总能为美丽的夏夜增添无数的诗情画意,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用自己微弱的光亮照亮夜空,用自己短暂的生命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我们都很喜欢它,可为什么现在很少见到萤火虫了?(环境污染和人们喷洒农药致使萤火虫的生长受到影响,台湾有专门保护萤火虫的协会,呼吁环保。)



--
~候~
星辰作伴,
夜幕织裳。
华灯一踏,
萤火齐光。
2005-10-08 12:48:56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663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