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社区青年
社区青年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4733
魅 力 值:122
龙    币:8924
积    分:4631.4
注册日期:2011-07-05
 
  查看社区青年个人资料   给社区青年发悄悄话   将社区青年加入好友   搜索社区青年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社区青年发送电子邮件      

转载 - 中医是没有解剖学基础的奇特“医学”
转载 - 中医是没有解剖学基础的奇特“医学”

解剖学方法是医学研究中最古老而又最基本的方法,人体解剖学研究人体各
系统、器官、组织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人体结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是生理和病理过程的物质基础,任何关于人体和疾病的研究都不能无视这个客观
基础的存在。

  人类各民族的传统医学均把解剖学作为探究人体和疾病的基本手段。公元前
35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就在黏土陶片上记载了肝脏等人体器官;公元前2000年
的古埃及纸草文医书描述了血管系统始于心脏并通向全身;公元前400年,古希
腊伟大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详细记录了心房和心室、脑、骨骼、动脉与静脉。

  公元100-200年,杰出的古罗马医学家盖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解剖学成就。
盖伦区分了骨端、骨干与骨骺等,精确地描述了大约300块肌肉的形态、起止点
和功能,发现了12对脑神经中的7对,记述了胼胝体、第四脑室、硬脑膜与软脑
膜、导水管、蚓突、穹隆、松果体、四叠体、垂体等相当多的脑组织,记述了心
脏的四个腔和四个孔及瓣膜,命名了门静脉。令人赞叹的是,盖伦首创了实验生
理学。

  最初的中国传统医学与其他传统医学同样重视解剖学的研究。中医的起源晚
于上述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历史证据表明,中国传统医学最早的医书不早于公
元前200年(西汉)。《黄帝内经》之《灵枢·经水篇》记载了“若夫八尺之士,
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
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确凿地指出了脏腑
及其它组织和器官均是通过解剖观察而来的实体。

  《素问》记载了五脏为心肝、脾、肺、肾,六腑为胃、大肠、小肠、膀胱、
三焦、胆。余者如《肠胃篇》、《经筋篇》、《骨度篇》、《脉度篇》对人体骨
胳、脏腑、脉络等均有记载,对器官或组织的长度、重量、体积等作了一定的描
述。

  起源时期与背景各异的传统医学均强调了解剖学知识,这说明人类在认识人
体和疾病的过程中具有相当的一致性。中医也不例外,《黄帝内经》中提及的脏
腑最初都是建立在解剖观察基础上的实体器官或组织。

  与大约同时期的古希腊及古罗马医学的解剖知识相比,中医仅仅对人体部分
器官进行了最粗浅的观察而没有形成系统的解剖学知识。其中的含混和错误比比
皆是,如并不存在的三焦使中医界2000年来争吵不休;以十二经水附会出来的十
二经脉更是成为中医的笑柄。这一时期中医的解剖学水平还处于最低级的层面上,
中医对消化道长度的描述是唯一接近客观事实的解剖学成就。

  文艺复兴以来,达芬奇完成了《人体构造》这一巨著,纠正了盖伦的许多错
误。此后,英国学者哈维创建了血流循环学说,并使生理学从解剖学中分离;意
大利人马尔匹基利用显微技术创建了组织学;西班牙人卡哈则成为神经解剖学的
创始人。

  令人遗憾的是,中医解剖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走上正确的道路。2000年
过去了,中医的解剖学知识仍然停留在《黄帝内经》的原始阶段。其根本原因在
于研究方法的错误,中医在解剖学的研究上由直接观察转向了“司外揣内”、
“以表知里”、“取象比类”等黑箱方法,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错误原
则,以主观揣测代替了实际观察,从而抛弃了对实体直接观察这一必须方法,使
得中医理论中几乎没有了结构实体,取而代之的是模糊不清的功能性臆想。

  自《黄帝内经》始确立的藏象学说成为代替解剖学的独特理论。明代张介宾
对此解释为:“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由于中医不做
解剖学观察,所谓的“藏”无法确切定义和描述,只是为了附会“象”而存在的
随意性很强的模糊概念。藏象学说现在被用来掩盖粗鄙的中医解剖学知识,逃避
现代解剖学揭示的客观事实。

  藏象学说建立在解剖学基本缺失的基础上,这必然会导致其带有浓厚的自然
哲学色彩。恩格斯对自然哲学的评价是“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
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
而中医在解剖学上恰恰是未知的、缺少的、空白的,中医理论在主观臆想的驱使
下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随着现代解剖学的完善和深入,藏象学说与人体的客观形态结构形成了越来
越尖锐的矛盾。为了掩盖中医的根本性缺陷,现代中医声称中医的脏腑不是解剖
学的实体器官,而是功能性为主的综合概念。这个观点实际上否定了中医曾经有
过粗浅的解剖观察,不承认中医最初的解剖学实践,是真正的数典忘祖。

  中医历史上真正的解剖学研究始于清代医生王清任(公元1768-1831),王
清任感叹道:“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本源一错,万虑皆失”、“著书不
明脏腑, 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王清任多次在
坟场和刑场观察尸体,获得了一些解剖学知识,并著成《医林改错》一书。虽然
王清任的解剖学成就还远不如1500年前的盖伦,但他尖锐地指出了“古人错论脏
腑,皆由未尝亲见”,显示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探索精神。《医林改错》揭示
了中医在解剖学上的欠缺和错误,勇敢地挑战了《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
等经典理论。遗憾的是,王清任有理有据的客观观察被当时的主流中医体系坚决
地排斥了,以陈念祖和陆九芝为代表的所谓“儒医”视人体解剖实践为异端邪说
和左道旁门,咒骂王清任“不仁”、“狂徒”、“邪人”。

  王清任一个简单的解剖观察就足以颠覆千年以来中医“司外揣内”、“以表
知里”得出的错误观点,从而使整个中医理论体系崩溃,这是王清任的观点不被
接受的原因。顽固的保守势力出于自身利益无情地扼杀了王清任推动中医向前发
展的可贵探索。

  由于完全背离了客观事实,中医理论被迫采取了封闭的形式来维护自己。时
至今日,中医仍然拒绝一切科学标准和客观事实的检验,甚至不容任何质疑。因
为中医支持者们很清楚,中医只是一个虚幻的高楼,只要证明了其中一块砖不存
在,就等于所有的砖都不存在,整个高楼也就不存在了。假如承认了中医对肾的
描述和理解是错误的,那么五脏六腑又有哪个不是错误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
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等一系列理论瞬间就灰飞烟灭了。

  令人惊异的是,没有解剖学基础的中医居然能臆想出一整套牵强附会的理论
来维护自己的虚无;更加奇特的是,这样的“医学”至今还受到宪法、法规和行
政的庇护,与现代医学并列于中国的医疗体系中。


。。。。。。。。。。。。。。。。。。。。。。。。。。。。。。。。。。。。
。。。。。。。。。。。。。。。。。。。。。。。。。。。。。。。。。。。。
2011-11-01 00:09:43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1459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