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社区青年
社区青年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4733
魅 力 值:122
龙    币:8924
积    分:4631.4
注册日期:2011-07-05
 
  查看社区青年个人资料   给社区青年发悄悄话   将社区青年加入好友   搜索社区青年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社区青年发送电子邮件      

中医四诊之“切”
切诊主要指脉诊,又称号脉、把脉、切脉。对于脉与机体状况的关系,历代
中医的说法纷繁不一。常脉应有胃气、神、根三大特点,但具体是什么、如何感
知却又不得而知。张仲景的《伤寒论》已记载有浮、大、数、紧、缓、滑、沉、
涩、细、微、弱、弦、迟、结、代等脉象。对脉象主病的描述多系一种主观的推
测,不乏混乱和玄虚。《脉经》提出有二十四种脉象,《景岳全书》提出十六种,
《濒湖脉学》提出二十七种,李士材的《诊家正眼》又增加疾脉,故近代多以二
十八脉论述。

  古人对生命活动缺乏全面和深入的认识,错误地认为一切疾病都可以反映在
脉象上,并主观臆测出脉诊理论。均是不能证实、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各人
又有自己的领悟和体会,无统一的指征、模式可循,同一患者不同医生可切出不
同的脉象。中医界普遍感叹道:“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无论是古代中医的
各种脉象还是后来演绎出来的脉位、至数、脉长、脉宽、流利度、紧张度、力度
和均匀度八大要数,都是缺乏定性、定量化指标的,人类的触觉并不灵敏,即便
是严格训练也无法依靠触觉准确分辨细微的差别。

  而且脉象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全部病理变化,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有脉象的改变。
现代医学证明,脉搏的变化受心血管系统的支配,除循环系统某些疾病外,大多
数情况下切脉意义不大。即便是循环系统的病变切脉也有很大局限性,如心房纤
颤或心跳微弱的病人脉搏很难切到。

  并非只有中医发现了脉搏,很多古医学都以脉搏作为诊断的指标,伊朗传统
医学也把切脉作为重要的诊断方法,其“脉搏的10种特性”与中医的28脉象颇为
相似。令人汗颜的是,中医界认为伊朗传统医学的切脉方法源自中医,当有确凿
证据表明其主要源于古罗马医学时,中医界又强调是中医首先传播到古罗马。但
考古学证据显示,古代中医明显落后于同时期的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印度医学。

  其实只要做一个小试验就可以证明脉诊的效果,挑选几位名中医在不得互相
交流的前提下为同一位患者切脉,分别写下脉象和诊断结果,如果他们的结论高
度一致,说明切脉是有客观依据的,是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反之则毫无意义。当
然,中医界以及官方管理机构是不肯做这个试验的,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结果对
中医很不利。很多患者在求医过程中不自觉地重复了这个试验,有多少个中医师
就有多少种脉诊结果。

  中医四诊方法的原始和落后导致获得的信息量非常微弱且模糊不清甚至错误,
既不能把握疾病的本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司外揣内”、“以表知里”、
“有诸内,必形诸外”的错误理念误导下,加以不着边际的随意猜测,这就是中
医诊断的真相。中医诊断在实质上是以主观思维作为基本方法的,其“博大精深”
的本质就是主观想象的漫无边际。

  中医所谓最具特色的辨证过程,大致有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病因
(六淫七情等)、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诸多方法。
这些理论均不是根据客观事实得来的,当然也不能落实到实际中去。没有了客观
事实这一基本标准,不同的中医对同一个患者做出的诊断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
反。

  中医也可以做出比较接近客观事实的诊断,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
有清晰明确的体表信息,二是不使用“辨证论治”的错误理论,比如中医骨伤科
对骨折的诊断。但这样的情况少之又少。










































































































































2011-11-23 12:47:49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933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