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展开] [回复] [网址] [举报] [屏蔽]
雪山客
雪山客目前处于离线状态
等    级:资深长老
经 验 值:64513
魅 力 值:1513
龙    币:52120
积    分:42197.7
注册日期:2005-01-06
 
  查看雪山客个人资料   给雪山客发悄悄话   将雪山客加入好友   搜索雪山客所有发表过的文章   给雪山客发送电子邮件      

续2


讲完这两个故事,我们来仔细推理一遍业主们难以阻止小区过快折旧的逻辑:

首先,由于独特的土地制度,我国是世界上极少有的以高层住宅为主的国家,具体可见:《我们并不是“命中注定要住拥挤的房子”》。

不只是头部城市面临红线约束,二三线、甚至小县城的情况都是类似的,如今全国各地小县城的新建住宅许都是30层以上的超高层。

塞冬拍摄的某二线、三线城市新建超高层住宅

以内陆某中心城市为例,2018年户籍人口1476万,常住人口1633万,“管理人口”2128万。这样一个2千万级的大都市,其2017-2021年的五年住宅用地供应规划中,排除掉棚改回迁房和农村宅基地,每年新增650公顷左右,相当于2.5*2.5公里

再看另一个内陆中心城市的供地情况,其人口规模和上面这个城市是类似的。从2012年到2018年,这个城市的各类供地指令性计划如下表所示,可以感受一下住宅用地的低比例

一位师兄到西南某省小城市旅游,感慨这个只有30万人的市府所在地,新建小区基本都是大高塔楼。为了解释这个问题,塞冬详细查阅了其土地规划数据:

常住人口30多万的市府所在地,从2015到2020年的整整6年时间里,总共(注意不是每年)只能新增1.37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包括农村宅基地),其中能允许新增的城镇住宅用地只相当于一个700米*700米的正方形。

于是,哪怕是人口不多的边陲小城,想新建住宅大多也只能通过拆旧建新、提高容积率来实现,对于极其有限的新增用地,也必须尽可能地集约使用。

一方面是土地政策让住宅只能向垂直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各地新建城区普遍采用大街区制,这让高楼层大体量小区成为主流,1000户算正常,2000户不稀罕,小区公共空间总量大。下图是某中部城市的新城区,感受下小区的楼层高度和街区尺度。

大尺度、封闭式、高楼层小区也不是没有优点,比如:

  • 封闭管理,社区安全性相对有保证。

  • 土地利用集约,社会整体物流效率高。

  • 能构建大尺度绿化、水系、广场和游乐设施,这是独门独户小院子比不了的。


在土地私有制国家,这样的小区通常还是市区的稀缺品,价格相对较高。但这得建立在一定基础上——需要充足的公共经费进行维护,维护到位就是豪宅、维护不好就是贫民窟。

香港最低小时工资是北京非全日制最低小时工资的2.5倍,物业费则高达京沪的5-10倍。香港传统老小区物业费折合成建筑面积约15-30元每平米,新建小区约40-70元每平米,50平的港式普通住房一个月要交大几百甚至两三千元物业费——其结果就是香港30年房龄的小区也普遍比大陆10年的小区更新。

高房价+高物业费给香港群众带来了沉重的住房压力,但这也是土地集约模式下高层住宅小区的必然。

理论上,虽然大尺度高楼层小区的公共空间体量大,但业主数量也多,在套均建筑面积一样的情况下,想达到相似的折旧速度,户均经费是大大低于独栋住宅的。

但是,独门独院投入再多是自己独享,而大型小区所有权过于分散,容易导致公地悲剧。就像“三个和尚没水喝”,一千个住户更容易出现谁也不想管、谁也不负责的状况。


不同公共设施有不同的折旧周期:

  • 在北方地区,草坪2-3年不更换基本会成片枯死,南方不换就是成片杂草,相对还能凑活。花草树木如果得不到定期补种,几年后基本只剩下大型乔木和万年青。

  • 游乐设施、水系喷泉、地砖墙面、公共门禁、楼顶防水,5年左右或坏或旧,10年不维护就成为传统意义上“老房子”年久失修的模样,哪怕此时仅过去房屋寿命的20%。

  • 电梯保养得当的话,使用20-30年没问题。但国内绝大部分小区的电梯都没得到足量保养,一般15年就基本没法再用、必须更换,这是第一笔大额支出。

  • 周期再往上,就涉及公共管道/水池的达寿和更换,乃至房屋本体结构的加固。




--

月黑风高夜,客从雪山来。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2019-05-30 09:19:42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511次   
 相关文章: [回复]  [顶端]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用户名:   密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1639 昌公网安备1101140035号

举报电话:010-86468600-5 举报邮箱: